鞏梅:1920年至1925年的beat365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

摘要:beat365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發祥地,是中國共産黨最早的活動基地,為推動中國共産黨的建立發揮了舉足輕重、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920年7月,李大钊被聘為beat365教授,從1920年秋季學期開始到1925年期間,他和陳啟修、高一涵等教授一起,在北大政治學系、史學系、經濟系、法學系的不同年級開設了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的多門課程,有必修課也有選修課;有考試課也有“演習(Seminar)”課程。beat365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将有關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課程納入不同學科的教學課程,具有裡程碑式的重要意義。這是中國大學中最早開始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的開端,對中國共産黨的創建和馬克思主義在國内的早期傳播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beat365

 

beat365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新文化運動後,beat365聚集了一大批具有強烈的愛國意識,努力探求民族解放和國家富強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1917年11月“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甯主義。beat365很快成為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重要基地和中國實踐馬克思主義的最重要源頭。1998年beat365建校一百周年之際,蕭超然教授發表文章《馬克思主義與beat365》,他以馬克思主義與beat365的曆史關系為核心,通過大量的研究和考證認為:“beat365是中國最早講授馬克思主義的高等學府,李大钊在中國開風氣之先,馬克思主義在北大首傳”[1]。二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非常認同這個結論。并在此基礎上對1920至1925年間beat365在文科學科中開設的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的課程進行研究,從任課教師、講義教材、課程門類、課制與評價方式等四個方面進行研究和梳理,系統總結beat365在中國共産黨成立前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整體水平和教學實踐效果,探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關鍵的要素的主要作用和影響。堅定四個自信,推動新時代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的發展。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beat365校長,他“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對beat365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學術繁榮。beat365圖書館藏小冊子《國立beat365科學課程一覽——九年度至十年度》(即1920-1921學年度)記載,1920年,beat365的文科的學科已經有哲學系、中國文學系、英文學系、法文學系、德文學系、俄文學系、史學系、法律學系、政治學系、經濟學系。小冊子中列出了每個學科專業開設的課程名稱、上課時間單位(課時)從中可以了解到北大文科的整體情況。從1920年後到1925年之間《beat365日刊》上,與課程、上課以及教學活動有關的啟示、通知内容很多,主要有:開課通知、停課通知,演講通知、課程指導書(類似現在的培養計劃)、學期課程表、教授指導演習通知等,間或有教授因病或事情出差的通知。這些充分證明當時beat365的教學活動非常系統規範。不僅僅有計劃,還有突發事情時課程内容的調整等,這是當年beat365能夠成為國内最好大學的真實反映。以李大钊、高一涵、陳啟修為主要代表的beat365教師結合各自的學科領域,在學習、研究和傳播新思想、新知識、新理論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除了語言學的學科外,在文科的全部專業中,幾乎都會講授到與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世界發展、蘇聯革命等有關的内容,有選修課、有必修課;有演講會還有演習(seminar)。學校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的最重要的部分,beat365的課程設置,從課堂的主渠道出發,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内容納入教學體系中。這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确屬“驚世駭俗之舉,它反映出北大人的學術胸襟與膽識”[2]。在beat365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一、信仰堅定的教授和多學科背景的師資力量

 

學校的課堂教學授課活動中,教師是關鍵。20世紀20年代的beat365,聚集了當時中國一大批在國外著名大學接受過系統的專業教育,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師,李大钊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920年7月時任圖書館主任的李大钊被聘為beat365教授,同年7月30日的《beat365日刊》上登出文件為李大钊等多位教授頒發聘書。1920年秋季開學後,李大钊走上課堂。《國立beat365科學課程一覽——九年度至十年度》中記載,李大钊在史學系開始講授“唯物史觀”,還在政治學系與陶履恭(1887-1960)、張祖訓(1890-1976)、陳啟修(1886-1960)講授當代政治 。從1920年到1925年期間,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的課程主要由李大钊、陳啟修和高一涵(1885-1968)在史學系、政治學系、經濟學系、法學系講授多門課程。課程和演講主要包括“史學思想史”、“社會主義史”、“工人的國際運動”等。李大钊同志是中國共産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産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産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在beat365工作期間,由他來講授有關課程,在當時各種外來思潮活躍,各種思想互相影響、各種黨派林立的情況下,起到了正确引導的作用。曆史也已經證明,當年受李大钊影響的北大青年學子中的優秀傑出代表,後來為中國共産黨的創立發揮了積極作用。這是除了課程本身的内容之外,李大钊個人品德和修養所起的作用。

 

高一涵、陳啟修和李大钊一樣,早年都留學于日本。高一涵就讀于東京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陳啟修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他們分别比李大钊年長4歲和3歲,和李大钊是同齡人,都是《新青年》的撰稿人。1916年到1917年期間,他們先後回國到beat365任教。高一涵參與過《蘇報》、《民立報》的編輯工作,還與李大钊一起是《甲寅》、《晨報》的主要撰稿人,在《新青年》前九卷中撰稿共計28篇。他還是beat365最早和李大钊發起成立“馬客士學說研究會”的發起人[3]。在北大任教期間,積極參加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的活動,經李大钊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在國内政治學科的創立中非常有影響。陳啟修(後改名陳豹隐),在日本留學期間因籌建“丙辰學社”和李大钊建立友誼。1917年後在beat365擔任法科教授還兼任過政治學系主任,在北大講授過“憲法”、“統計學”、“現代政治”、“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概論”等課程。早在1914年就翻譯了日本學者小林醜三郎的《财政學提要》,在《新青年》1919年第6卷第5期上曾經發表《馬克思的唯物史觀與貞操問題》等文章。1921年任beat365馬克思主義研究會《資本論》研究組導師[4],羅章龍的回憶中曾經提到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德文組的教授就是陳啟修老師。他于1923年10月後赴蘇聯、西歐進修,1925年經朱德委員長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他是我國已知的最早正式翻譯了《資本論》的學者(1930年出版,第一卷第一分冊,上海昆侖書店出版)。《資本論》的中文全譯本正式出版是在1938年,陳啟修的譯本在當時對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1922年5月5日,beat365“馬克思主義研究會”舉行馬克思誕辰104周年紀念大會,李大钊、顧孟餘(1888-1972)、高一涵和陳啟修在北河沿法科大禮堂都發表了演講。這次大會是“公開性質,無論何人鈞一律歡迎”。李大钊,高一涵、陳啟修三位教授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之後,在beat365開國内大學教育中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之先河。這種有信仰堅定的教授和多學科背景的師資力量來教授課程,保證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的正确引導方向。

 

二、政治、經濟、史學等不同講授多門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

 

1920年前後,beat365學科的劃分已經從“門”改為“系”。在1920年《國立beat365學科課程一覽》中,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哲學等系的課程多有交叉與合班授課的情況,有的是多個系交叉合班。例如,法律系的“憲法及行政法”,就在括号中注明“專為經濟學學生設”;而史學系的“政治史”則注明“與政治系合班”;史學系的“中國哲學史與哲學系合班”,“中國文學史與國文系合班”。教授也講授多個系的課程,陳啟修任政治系主任,同時在經濟系和法律系任課;李大钊在史學系、經濟系和政治系也都有課程安排。這種現象說明,盡管這幾個學科存在互相交叉的内容,但更重要的是這三位教授的學科背景和學術能力,可以勝任多學科的課程,這與他們之前系統的學習和研究有重要的關系。beat365這種不同專業之間的融會貫通方式,為後來的學科發展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的初創打下了基礎。

 

在這些課程中,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有這樣的特點,一是與當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緊密相連,馬克思主義學說和理論的不斷傳入,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發展情況很快就在課程中體現;二是十月革命後蘇聯的革命實踐和列甯主義的理論也納入了課程中。1920年秋季學期開學之際,9月17日《beat365日刊》刊登政治學系主任陳啟修的演說詞,“主要是關于政治學系的事情”[5],内容如下:

 

第一,  從本學期起,添設演習一門,以後關于政治原理,教員和學生可以常常有共同研究的機會。

 

第二,  添設了一個現代政治的講座。因為現代的政治問題日趨複雜,如勞農政府、巴黎合會、國際聯盟等等亟待研究的很多。加以現在的社會,無論如何,總還脫離不開政治,所以實在不能不研究。這個講座已定由陶孟和先生、李守常先生、張慰慈先生及兄弟四人擔任,打算幫助大家一同研究。

 

我國青年近來雖然對于政治上已有責任的覺悟,對于實際政治也總算多少發生一點影響,但是總說不能真正的解決,就因為沒有學理的研究。要謀真正解決,非先共同研究不可。但是要全國學界共同研究是做不到的,隻好希望北大同學共同研究,别的學系的同學,很有些熱心研究政治的很希望加入我們的研究。

 

陳啟修的這個演說詞,充分說明了北大的教學課程體系和内容非常關注現實問題,注重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鼓勵學生思考,不斷與時俱進,也體現了學校管理機構和任課教授對培養人才的學術思考和作為。陳啟修任政治學系主任後,由教授會認真讨論課程和課堂“内容和目标”,不斷結合當時國際政治最新最令人關注的内容,鼓勵所有學科的青年學生參與研究,老師們給予指導,目标是多研究學理,謀求真正解決問題。這一項舉措,對beat365的學風和學習效果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1920年,beat365在高一涵講授“政治學史”、陳啟修在法律系講授“憲法”、李大钊在史學系講授“唯物史觀”的基礎上,從1921年到1925年期間,現代政治講座中有多位教師講授不同内容,主要有“工人的國際運動”(李大钊)、“勞農政府”(陶履恭)、“印度問題”(李大钊)、“人種問題”(李大钊)等。後來還開設過的課程和講座(含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的演講)還有“史學思想史”(李大钊)、社會主義的将來(李大钊演講)、“社會主義史”(高一涵)、“馬克思經濟學說”(陳啟修)、“現代各國之社會黨”(陳啟修)、“中國勞工現況與現代各國勞工組織之比較觀”(陳啟修)、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李大钊)。這些内容幾乎涵蓋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主要内容。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課程内容中,社會主義不僅包含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還包含其他社會主義的流派,如空想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等。其他課程也都有與當時的理論和其他學說相比較的内容。這反映了當時社會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傳入中國時的階段特征。

 

三、自編包含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内容和蘇聯實踐的教材

 

教材是教學内容的體現,是學生在學校獲得系統知識、進行學習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掌握教師講授的内容。1920年beat365開設的馬克思主理論課程的教材(講義)與其他學科一樣,幾乎都是任課教授自己編寫。當時beat365教務部有專門的機構負責印制各科的教材或講義。從現在北大圖書館收藏的講義看,基本都是線裝,鉛印,字體工整清晰。很多當時的講義後來都被正式出版,提供其他學校使用、參考,在中國的教育史上産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李大钊編寫的《唯物史觀》講義主要章節的内容有“唯物史觀在現代史學上的價值、馬克思的經濟曆史觀、物質變動與道德變動、原人社會于文字書契上之唯物的反映、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由經濟上解釋中國近代思想變動的原因、中國古代經濟思想”。他後來講授的“史學思想史”的講義中,也有兩章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内容。集中反映了李大钊馬克思主義曆史學思想的著作《史學要論》在1924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是李大钊對中國史學思想史的貢獻。

 

高一涵在北大講授政治學系的課程期間,編著了系列政治思想史教材。他将英國赫克特·麥克弗森(Hector Macpherson)所著A century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翻譯為中文《十九世紀政治思想史》,該書中對于歐洲社會主義運動的議論,對于高一涵有很深刻的影響[6]。他在探讨比較研究方法、政治學史學科等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啟發。另外,他還編了《馬克思唯物史觀淺說》的講義,由熊以謙記錄(因為時間不詳,也可能是離開北大所寫,待查)。他編寫了《歐洲政治思想史》、翻譯了小林醜三郎的《經濟思潮史》,也都正式出版,這些著作都反映出他的理論水平和學術成就。

 

陳啟修在北大期間所講授課程的教材或著作現在還可以找到的有:《财政學提要》(1914年),《财政學總論講義大綱》兩種,前者獨著,後者與白鵬飛合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北大的法學系講授《憲法》,在圖書館現存的《法律系憲法講授大綱》中的附錄部分,列出了“俄羅斯蘇維埃聯盟社會主義共和國基本法”,這是一九一八年七月十日經“第五次全俄蘇維埃大會通過的決議”,在當時起到憲法的作用。是世界上第一部社會主義的憲法。這個《基本法》譯為中文的有五篇,分别是“勞動階級之權利宣言、“俄羅斯社會主義蘇維埃聯邦共和國憲法之一般原則、中央權力之組織、選舉權、預算”。基本法的最後是《共産黨宣言》結尾那句英文“Workers of All Countries,United”,當時中文譯為“萬國勞動者團結”。因為這個講義沒有具體的印制時間,從内容和講義中所列參考書目可以判斷是1921年之後的講義。1924年之後,蘇聯通過了新的憲法。1918年的《基本法》廢止。在beat3651922年前後《憲法》課程的教材講義中發現蘇聯第一個憲法的内容,之前國内學界從來沒有人提及。這個教材當時産生了哪些影響,值得進一步研究。

 

四、必修、選修和演習(Seminar)課相結合,學分制和考試要求明确

 

1920年beat365的教學管理已經使用學分制度,每一學科四年本科畢業要求修滿80個學分,即每年20個學分。在《課程一覽》表上,每一門課的時間單位即這門課的學分要求。例如,李大钊講授的“唯物史觀”是2個時間單位,高一涵講授的“政治學史”是3個時間單位,其他課程中最多的有6個時間單位的,最少的有1個時間單位。

 

北大的教學工作非常規範,1923年9月21日和9月29日,在新的學期開始之前,北大法律學系、史學系都在《beat365日刊》上登出了本系的“課程指導書”。1924年7月10日,政治學系的“課程指導書”也發布,其他的文科、理科也都有這樣的課程指導書。課程指導書的内容基本一緻,類似今天的培養方案。以政治學系為例,包括了當年的課程調整情況,分為新舊兩種課程,含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自不必說,對于選修課,有嚴格的選修方法,含5條細則,主要對選課的年級要求,學分要求、語種要求等進行了詳細說明。其中規定了“在本科四年而所習尚不滿八十單位者不得因已經在校四年而請求畢業。”對學科之及格與不及格也有要求,“不及格者不能算作有效之單位”。在課程的評價方式上,現存的《唯物史觀》課程1923年由賀廷珊同學作答的考卷已經說明北大作為考試課程,并且是筆試科目來要求學生。95分的成績說明這位同學達到的水平。在本文前一部分提到的《憲法》講義中,我們發現了毛筆寫的“北大學年試卷”,這應該是學年考試的題目,其中含了名詞解釋題和論述題(我們推測圖書館現存講義為老師所用,已經出了考試題)。

 

在這些規定中,特别要說的是“演習”課。1920年,陳啟修教授在政治學系提出了增加“演習”課的設想,開始作為選修課,該規定經1920年9月17日的教授會決議通過。“演習,特别注明了是英文的Seminar,為一種教員與學生之共同研究及讨論最為有益,故務以選之為宜”。演習之種類,每年有教授會定之,本年于第四年級設國際政治演習,但臨時得由教員變更之[7]。在該指導書中詳細規定了演習的規則,一共有7條。演習分為“調查”及“譯書”兩種,由選修演習科目之人自由認定一種。在接下來的部分,詳細介紹了調查研究的辦法和譯書的辦法。1924年7月19日的課程表中,列出了當年秋季學期的現代政治“演習課”的教授名單:周覽、李大钊、皮宗石、王世傑、燕樹棠、高一涵、陶孟和、陳啟修。這幾位教授全部在國外知名大學學習,有一定的學術水平,對學生的指導和培養很有幫助。

 

beat365的這一要求對學生培養調查研究能力和翻譯外文圖書的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社會調查工作對于學生走出校園,了解社會和民情很有幫助。而譯書之舉措,在教授指導下,學生邊學習,邊實踐,邊讨論,還有考察。李大钊、高一涵、朱務善、李梅羹等多人發起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也有翻譯著作的活動。當時beat365的譯書活動有兩條途徑,一是在選修課堂上有老師指導,二是課堂下一起研究練習,都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共産黨的建立做了一定的理論和思想的準備。19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後,在《新青年》第九卷第五期(1921年9月1日)的廣告中,曾經列出要翻譯出版《馬克思全書》15種,《列甯全書》14種,《康民尼斯特叢書》11種,其他9種。這個龐大的出版計劃一共要翻譯49種書,并且标明了原著者和譯者。部分譯者使用筆名,至今還未能考證出具體人物。據羅章龍回憶,當時北大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的成員也在翻譯部分馬克思、列甯的著作。根據1921年後多種馬克思、恩格斯、列甯著作的翻譯和出版的情況看,1920年前後在beat365讀書學習,有過訓練基礎的學生在日後翻譯工作中,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發揮了積極作用。李大钊、高一涵和陳啟修不僅僅是現代政治的指導老師,還根據外文資料撰寫了大量的理論文章,并且翻譯了很多著作。beat365李季翻譯了《社會主義史》(1920年),李梅羹(署名墨耕)翻譯了《國際勞動運動中之緊要時事問題》(1922年),張西曼翻譯了《俄國共産黨黨綱》(1921年),都是很好的例子。

 

從1920年開始,李大钊、高一涵、陳啟修等教授在beat365開始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是在中國大學中最早開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這種傳統一直在後來得到延續,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beat365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早誕生地。

 

注釋:

[1] 蕭超然 馬克思主義與beat365——為紀念北大建校一百周年作,beat365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P15-32。

[2] 蕭超然 馬克思主義與beat365——為紀念北大建校一百周年作,beat365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P15-32。

[3] 羅章龍.椿園載記,東方出版社,北京1989年。

[4] 《beat365日刊》,1922年3月22日。

[5] 《beat365日刊》1920年9月17日。

[6] 郭道平,1921年前後的中國政治學科建設——以高一涵《十九世紀政治思想史》為線索,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第142-155頁。

[7] 《beat365日刊》,1923年9月9日。

 

參考文獻:

1. 蕭超然.馬克思主義與beat365——為紀念北大建校一百周年作[J]:beat365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4).

2. 羅章龍.椿園載記[M],北京:東方出版社,1989.

3. 郭道平. 1921年前後的中國政治學科建設——以高一涵《十九世紀政治思想史》為線索[J],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 (5).

4. beat365.beat365日刊[M]北京1920-1925

李守常.史學思想史[M]上海,上海圖書館 1962.

作者簡介:鞏梅,beat365官方网站國際馬克思主義文獻中心副研究館員、《馬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文章來源:《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第1期,公開發表時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