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軍:讀《費爾巴哈論》

經典因曆久彌新而充滿魅力,經典因其真理性而充滿力量。

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以下稱其為《費爾巴哈論》)曆經一百多年共産主義運動的檢驗而成為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在共産主義運動史上,恩格斯的這部著作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的革命者和建設者,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精神力量。今年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無産階級的革命導師恩格斯誕辰200周年,在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重溫他的這部經典之作。

作為馬克思主義經典的《費爾巴哈論》

馬克思主義誕生在工人運動中,随着工人運動的發展,馬克思主義也在發展;随着工人運動的高漲,馬克思主義不斷取得勝利。馬克思主義在與資産階級和小資産階級思想的鬥争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到十九世紀90年代,馬克思主義在德國工人運動中,尤其是在德國社會民主黨内,馬克思主義取得支配地位。随着馬克思主義不斷取得勝利,有人就來歪曲和修正馬克思主義理論,其中做文章的一個重點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與黑格爾、費爾巴哈的關系。《資本論》第一卷出版不久,資産階級學者杜林等攻擊馬克思,認為馬克思的方法是“黑格爾的詭辯”。對此,恩格斯寫了《反杜林論》進行批駁,馬克思自己在1872年《資本論》第二版跋中進行反駁,“我的辯證方法,從根本上來說,不僅和黑格爾的辯證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我的看法:“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1“我公開承認自己是這位大思想家的學生。”2 馬克思在跋裡說明了自己的辯證法與黑格爾辯證法的聯系和區别。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認為有必要、有義務系統地把這個關系講清楚。

1886年,恩格斯借助評論丹麥哲學家卡·尼·施達克的著作《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寫出《費爾巴哈論》并将其發表在1886年《新時代》雜志第4年卷第4、5期。過了兩年,恩格斯對文章進行修改并加寫一篇序言,于1888年在斯圖加特出版單行本,單行本在附錄中收錄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這篇短文是恩格斯在馬克思1844—1847年的筆記本中發現的,原标題為《1.關于費爾巴哈》,發表時恩格斯作了文字上的修改)恩格斯稱這個提綱,是包含着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獻,是十分寶貴的。

為什麼要寫作和出版這本書?恩格斯在序言裡說:此書完成他和馬克思多年的願望,即把馬克思恩格斯同黑格爾哲學的關系,他們怎樣從這一哲學出發又怎樣同它脫離,作一個簡要而系統的闡述。同樣,他和馬克思還要還一筆信譽債:費爾巴哈對于他們的影響。也就是說:寫作此書的目的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同德國古典哲學的關系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發展過程和基本原理作簡要的闡述。

這本書出版後影響很大,恩格斯對自己的這部著作很滿意、評價也很高,把它作為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書目推薦給年輕人,1890年他在給約瑟夫·布洛赫的信中強調:要根據原著來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他提到自己的著作《反杜林論》和《費爾巴哈論》,他說:“我在這兩部書裡對曆史唯物主義作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為詳盡的闡述。”3《費爾巴哈論》出版後,不僅受到德國讀者的歡迎,也受到世界各國讀者的歡迎,它對社會主義者具有不可遏制的吸引力。1889年被譯為俄文,1890年,被譯成波蘭文。1892年出版普列漢諾夫翻譯的俄文全本。1892年,葡萄牙文譯本出版。1894年,拉法格翻譯,經過恩格斯審閱的法文版問世。

随着無産階級革命從西方向東方轉移,俄國逐漸成為無産階級革命的中心,馬克思主義成為他們進行鬥争的思想武器,俄國無産階級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熱情高漲。《費爾巴哈論》成為他們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書目。1892年6月,普列漢諾夫将恩格斯的這一著作翻譯介紹給俄國讀者時說:“在哲學領域中,也像在經濟和政治的領域中一樣,馬克思和恩格斯也是俄國社會主義者的最可信賴的領導者。我所推薦的這本小冊子,是集了這兩位思想家的哲學觀點的大成。”4 1905年7月,普列漢諾夫在《費爾巴哈論》第二版序言裡說:“隻有具有徹底思想的人才能在其活動中始終如一”,“不管我們的反對者怎樣說,下一事實是不容争辯的:那種想使馬克思的理論同其他理論(用德國話來說,打馬克思理論耳光的理論)‘相結合’的意圖,顯露出制定嚴整的世界觀的意向,但也暴露出思想無力和不能嚴格地徹底地堅持一種基本原則。換句話說:就是不能理解馬克思。”5 普列漢諾夫再次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俄國革命的重要性。

列甯高度評價恩格斯的《費爾巴哈論》,他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最堅決地捍衛了哲學唯物主義,并多次說明,一切離開這個基礎的傾向都是極端錯誤的。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反杜林論》裡最明确最詳盡地闡述了他們的觀點,這兩部著作同《共産黨宣言》一樣,都是每個覺悟工人必讀的書籍”6。列甯自己認真研讀這部著作,把恩格斯提出的哲學基本問題拓展到認識領域,提出認識的兩條路線,哲學的黨性等問題,在他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中豐富和發展恩格斯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思想、捍衛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

恩格斯的《費爾巴哈論》在俄國革命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和建設者,發揮了思想指南的作用。

在我國,早在20世紀20年代,此書就被翻譯成中文。1937年,張仲實重新翻譯恩格斯這部著作并出版。此後三十年,我國流行的主要是張仲實的譯本,張仲實譯本的特點是增加普列漢諾夫俄譯本的第一版和第二版的序言和注釋。中央編譯局成立後,在張仲實譯本的基礎上出版《費爾巴哈論》新譯本。

中國共産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十分重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恩格斯的《費爾巴哈論》在我們黨曆史上、在我國人民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早在延安整風時期,《費爾巴哈論》的部分内容就選編為《馬恩列斯思想方法論》,而《馬恩列斯思想方法論》是全黨必讀的文件之一。新中國成立前夕,黨的七屆二中全會要求幹部讀12本馬列著作,《馬恩列斯思想方法論》是其中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費爾巴哈論》成為中國人民學習馬克思主義和接受理論教育的必讀書目之一,1970年,周總理給毛主席寫報告說“現送上主席在1964年關于選讀馬、恩、列、斯著作的三十二本書的批示和目錄。我們從中選了九本”7,這九本書包括恩格斯的《費爾巴哈論》。新中國的廣大黨員幹部,通過學習《費爾巴哈論》,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提高自己的理論思維能力,增強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這本書不僅受到共産黨員歡迎,而且受到廣大人民群衆的歡迎。著名哲學家張岱年先生在beat365百年校慶之際,向青年學子推薦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時,推薦了《費爾巴哈論》。張先生是這樣推薦的:我喜歡讀書,喜讀的書很多。作為一個中國人當然要讀一些古書,如《周易》、《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等。但是這些書究竟年代久遠了,總有隔世之感。我是學哲學的,曾經喜讀二十世紀初期分析哲學的著作,分析學派的著作注重邏輯分析,對于問題條分縷析,論證缜密,可以給人一種思想訓練,使人頭腦清晰。雖然喜讀分析學派的著作,但是我更喜歡讀的乃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哲學著作。馬克思非常深刻,但不免晦澀;恩格斯則文筆明晰,深入淺出。我喜讀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态》,更喜讀恩格斯的《反杜林論》、《自然辯證法》,“但是最喜歡讀的是恩格斯所著《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簡明扼要,論述了辯證唯物論與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對于哲學基本問題以及辯證唯物論與黑格爾以及費爾巴哈的關系,都講得非常清楚。我讀《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多遍,常常溫習。”8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領導幹部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原著,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他認為《費爾巴哈論》“是恩格斯在馬克思逝世後對馬克思哲學思想所作的全面梳理、總結和發展,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哲學基本問題,系統論述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大成之作。”9它仍然是我們今天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必讀書之一。

在共産主義運動史上,恩格斯的《費爾巴哈論》教育和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革命者和建設者,一代又一代的社會主義革命者和建設者通過學習《費爾巴哈論》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提高自己的理論思維,增強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推進社會主義事業,百餘年實踐檢驗,《費爾巴哈論》成為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文獻,是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書目。

二、《費爾巴哈論》的核心思想辨析

《費爾巴哈論》距今已有百餘年的曆史,一百多年來,科學技術發展迅猛,新理論、新思想、新技術不斷湧現,科學技術的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也改變了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社會曆史領域,共産主義運動蓬勃發展,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現實、從一國變為多國。二十世紀90年代,共産主義運動遇到挫折,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共産主義運動跌入低谷。中國頂住壓力,經曆風險和考驗,成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青春和活力。

站在新時代,百年回眸,辨析《費爾巴哈論》的核心思想,作為經典,它仍然放射光芒、活力無限。

首先,在《費爾巴哈論》中,恩格斯分析黑格爾哲學的合理内核,他從黑格爾的一個命題:“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現實的”出發10,運用個别到一般的方法,得出黑格爾哲學的合理内核是辯證發展觀,恩格斯說:“黑格爾哲學(我們在這裡隻限于考察這種作為康德以來的整個運動的完成的哲學)的真實意義和革命性質,正是在于它徹底否定了關于人的思維和行動的一切結果具有最終性質的看法。”11“這種辯證哲學推翻了一切關于最終的絕對真理和與之相适應的絕對的人類狀态觀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終的東西、絕對的東西、神聖的東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暫時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滅亡的不斷過程、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過程,什麼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這個過程在思維着的頭腦中的反映。”12 恩格斯認為這是一個偉大的思想。但是這樣一個偉大的思想被黑格爾哲學的體系(唯心主義)與方法(辯證法)的矛盾窒息了。随着黑格爾哲學的解體,在青年黑格爾派中出現了費爾巴哈,“費爾巴哈的著作《基督教的本質》使唯物主義重新登上王座。魔法破除了,體系被炸開并被抛在一旁。”13 但是黑格爾哲學并沒有被批判地克服。費爾巴哈打破了黑格爾的體系,簡單地把它抛在一旁,他不能救出黑格爾哲學的新内容。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費爾巴哈的影響下,完成了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轉變,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結合。費爾巴哈是一個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但是,他的唯物主義是不徹底的,在社會曆史領域内是一個唯心主義者。所以費爾巴哈是半截的唯物主義者,即下半截(自然觀)是唯物主義的,上半截(社會曆史觀)是唯心主義的。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的唯物主義的人是抽象的人,他強調感性,但不理解感性活動,馬克思和恩格斯從現實的人出發,在物質生産活動即勞動中找到解開社會發展史的鎖鑰,創立曆史唯物主義,完成哲學革命,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同于黑格爾哲學,它是唯物主義,不是唯心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同于包括費爾巴哈在内的舊唯物主義,它是新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在此,我們需要反對把馬克思主義哲學黑格爾化的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不過是黑格爾哲學的翻版,看不到它完成的革命性變革。另外,學術界有人把辯證唯物主義看作費爾巴哈直觀的唯物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革命的實質是創立實踐唯物主義,把實踐的觀點看作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物質本體論,是實踐本體論。這種觀點不能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唯心主義劃清界限。通過恩格斯的《費爾巴哈論》,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産生是哲學上的革命性變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質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而不是别的什麼主義。

其次,關于哲學的基本問題,恩格斯在第二章開宗明義提出哲學基本問題,他說:“全部哲學,特别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14思維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的關系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何為第一性?誰是本原?這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标準,哲學家依照他們如何回答這個問題而分成兩大陣營。凡是斷定精神對自然界說來是本原的,組成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的,則屬于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第二方面是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這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标準,承認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稱為可知論,否認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是不可知論。恩格斯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思想後來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随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學術界有人否定這個基本原理,認為這是舊哲學的問題,思維和存在關系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基本問題作為馬克思主義一個基本原理,是十分重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講哲學基本問題,請問如何分清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新唯物主義的依據在哪裡?否定哲學基本問題隻會造成思想混亂。

第三,恩格斯在論述十九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對哲學變革所起作用時提出:“像唯心主義一樣,唯物主義也經曆了一系列的發展階段。甚至随着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改變自己的形式。” 恩格斯認為,推動哲學前進的真正動力“主要是自然科學和工業的強大而日益迅速的進步”。恩格斯的這個思想後來被列甯所繼承和發展,列甯在晚年号召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聯盟,在實踐中列甯這個思想了積極作用。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自己的科學活動并取得巨大成就,同時,他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對于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一系列新思想(大成智慧)。哲學要繁榮離不開自然科學的養料,哲學來自非哲學;科學要發展,離不開哲學的指導,否則科學将迷失方向。

第四,恩格斯提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而這樣一來,黑格爾哲學的革命方面就恢複了,同時也擺脫了那些曾經在黑格爾那裡阻礙它貫徹到底的唯心主義裝飾。一個偉大的基本思想,即認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其中各個似乎穩定的事物同它們在我們頭腦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樣都處在生成和滅亡的不斷變化中,在這種變化中,盡管有種種表面的偶然性,盡管有種種暫時的倒退,前進的發展終究會實現——這個偉大的基本思想,特别是從黑格爾以來,已經成了一般人的意識,以緻它在這種一般形式中未必會遭到反對了。但是,口頭上承認這個思想是一回事,實際上把這個思想分别運用于每一個研究領域,又是另一回事。”15 非常遺憾的是恩格斯稱為世界是過程集合體并認為這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過程中沒有被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發揚光大。英國哲學家懷特海在1947年出版《過程與實在》,作為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的懷特海繼承德國古典哲學尤其是康德哲學思想,把世界作為過程而存在闡發出來,創立了過程哲學,他的過程哲學的核心思想是:世界作為過程,它是流變的,是有機統一的。懷特海的過程哲學被美國的建設性後現代主義繼承和發揮,在當今美國形成所謂的生态學的馬克思主義。

第五,恩格斯闡述曆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尤其是社會曆史發展是自然曆史過程,社會曆史發展有着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這是曆史唯物主義成為曆史唯物主義的最基本的前提,對此恩格斯在書中有詳細的分析。曆史唯物主義的這個基本原理對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于科學社會主義十分重要。今天我們堅持共産主義的遠大理想,共産黨員要為共産主義奮鬥終身,哲學依據就在這裡。正因為如此,反對者總是不斷對這個原理進行攻擊。

恩格斯的《費爾巴哈論》思想豐富、科學性強,為無産階級和人類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正如他結束語說:“科學越是毫無顧忌和大公無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願望。在勞動發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鎖鑰的新派别,一開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階級的,并且從工人階級那裡得到了同情,這種同情是它在官方科學那裡既沒有尋找也沒有期望過的。德國工人運動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繼承者。”16 在人類解放的道路上,《費爾巴哈論》以其真理性吸引和培養社會主義者。 

讀懂《費爾巴哈論》的啟示和意義

恩格斯的《費爾巴哈論》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它系統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入門書;它思想深邃、文筆流暢、邏輯嚴密、幽默風趣,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大衆化的開篇之作。《費爾巴哈論》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優美的文筆吸引着社會主義者,以其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教育和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社會主義的革命者和建設者。

《費爾巴哈論》恩格斯在寫作上做到深入淺出,簡潔明快,但是它闡述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博大精深的理論。真正讀懂它,很不容易。新中國成立後,在學習《費爾巴哈論》過程中,由于不同的理解引發了一場持續三十多年的關于“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的大讨論。1955年,艾思奇在中央黨校開設《費爾巴哈論》原著課程,作為教育長的楊獻珍去聽課,楊獻珍不同意艾思奇關于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認為這是黑格爾的觀點,是唯心主義的理論。由此展開讨論,《哲學研究》《紅旗》《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學術月刊》等報刊發表文章,艾思奇、王若水、吳江、楊獻珍等知名哲學家都參與讨論。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在國内外有着廣泛影響的一次重大哲學争論。涉及的問題很多,有怎樣理解經典原著的原意問題,哲學基本問題、辯證法問題、認識論問題,哲學史上的一些問題,對德國古典哲學的評價問題等等。

由此可見,真正讀懂《費爾巴哈論》不容易。怎樣才能讀懂它呢?

要讀懂它,需要一定的哲學史基礎,尤其是西方哲學史的知識,比如:恩格斯在第二章寫道:“全部哲學,特别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他論述哲學基本問題曆史與内容,如果沒有哲學史基本知識,就不可能深入理解這個問題。又如:恩格斯對休谟和康德的不可知論的批判,離開西方哲學史也是同樣難以理解的。學習哲學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内,一定要學習哲學史,從一定意義講,哲學是對哲學史的總結,哲學史是哲學的展開。正如恩格斯講的: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不是魔術師兩三句話能夠證明的,它是由哲學長期發展和實踐證明的,學好哲學,首先要學習哲學史,這是學習哲學的基本規律。讀《費爾巴哈論》也是如此,在認真讀書的基礎上,擴充哲學史的知識。

《費爾巴哈論》是在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影響馬克思恩格斯四十多年後,由恩格斯自己來總結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德國古典哲學的關系,詳細論述他們是怎樣從黑格爾哲學出發,經過費爾巴哈創立馬克思主義哲學,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因此要讀懂它,需要把學習德國古典哲學和學習《費爾巴哈論》結合起來,互相參照,加深理解,真正弄懂它。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經過幾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的努力構建了一個完整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恩格斯的《費爾巴哈論》是構建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體系的基本文獻(文本依據)。因此,我們把學習原著和學習原理結合起來,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原著領悟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通過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的學習,加深對原著的理解。

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也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學風。斯大林通過總結共産主義運動百年曆史,對各國共産黨員提出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态度和要求:他說:“掌握馬克思列甯主義理論,絕不是說要熟讀它的一切公式和結論,抱住這些公式和結論的每一個字不放。要掌握馬克思列甯主義理論,首先必須學會把它的字句和實質區别開來。掌握馬克思列甯主義理論,是說要領會這個理論的實質,學會在無産階級階級鬥争的各種條件下運用這個理論來解決革命運動的實際問題。”17 延安時期,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強調:“許多同志的學習馬克思列甯主義似乎并不是為了革命實踐的需要,而是為了單純的學習。所以,雖然讀了,但是消化不了。隻會片面地引用馬克思、恩格斯、列甯、斯大林的個别詞句,而不會運用他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具體地研究中國的現狀和中國的曆史,具體地分析中國革命問題和解決中國革命問題。”18 要讀懂它,必須理論聯系實際。

新時代讀《費爾巴哈論》具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是中國人民行動的指南,是中國共産黨制定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論依據。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的基礎,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前提基礎,學習馬克思主義首先要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學習《費爾巴哈論》有助于我們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包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是一脈相承的理論,這個脈就是他們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同一的。學習《費爾巴哈論》有助于我們學習理解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助于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學習《費爾巴哈論》對于牢固樹立和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具有重大意義。中國共産黨人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中國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實事求是。中國共産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的過程中,認真吸取“左”傾錯誤路線和右傾錯誤路線的教訓,在反對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實際鬥争中,既反對唯心主義又反對機械唯物主義,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武裝頭腦,形成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這條思想路線指引下,正确制定新民主主義政治路線,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新中國成立,我們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曾經犯了主觀主義錯誤,社會主義建設走了一段彎路,經過實踐是檢驗真理标準的讨論,經過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黨重新确立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由此形成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的基本路線,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經過四十年多年的發展,我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完成了建黨一百周年的目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在建國一百周年時,我們要實現全面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同樣需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樹立和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離不開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而恩格斯的《費爾巴哈論》始終是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著作。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93頁,第三版,人民出版社,2012年。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93頁,第三版,人民出版社,2012年。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606頁,第三版,人民出版社,2012年。

4. 恩格斯著,張仲實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1957年第三版。

5.同上,第141頁。

6.列甯著《列甯選集》第2卷,第310頁,第三版,人民出版社,2012年。

7.《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3冊,第135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8.張岱年著《晚思集》第158頁,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

9.習近平著《習近平黨校十九講》,第232-233頁,中央黨校出版社,2014年。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221頁,第三版,人民出版社,2012年。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222頁,第三版,人民出版社,2012年。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223頁,第三版,人民出版社,2012年。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228頁,第三版,人民出版社,2012年。

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229頁,第三版,人民出版社,2012年。

1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250頁,第三版,人民出版社,2012年。

1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265頁,第三版,人民出版社,2012年。

17.《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第391頁,人民出版社,1975年。

18.《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797頁,第二版,1991年。

 

 

參考文獻:

[1]恩格斯著,《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一版。

[2]恩格斯著,張仲實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1957年第三版。

[3]列甯著《列甯選集》第2卷,第三版,人民出版社,2012年。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三版,人民出版社,2012年。

[5]張岱年著《晚思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

[6]習近平著《習近平黨校十九講》中央黨校出版社,2014年。

[7]《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3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8]楊獻珍著《楊獻珍文集》第三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9]吳江著 《政治滄桑六十年 冷石齋憶舊》蘭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

[10]《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75年。

[11]《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二版,1991年。

[12]邢贲思主編《中國哲學五十年》遼海出版社,1999年。

作者簡介:李少軍,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

文章來源:人民周刊網 20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