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慶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批準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的建議》,把“構建生态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為“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中長期目标制定落實中生态文明建設議題領域的重大決策部署之一。那麼,我們應如何理解這一推進新時代生态文明建設的重大方針原則的理論與政策意涵呢?在筆者看來,以下三點尤為重要。

 

其一,它是在生态文明先進理念指導引領下的綠色轉型。以2018年5月18日在全國生态環境保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即“5.18”講話)為标志,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式确立,并成為我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态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十分豐富,但其最核心性的理論觀點無疑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和“綠色”新發展理念。而盡管我們可以對此在不同層面和視角下做出诠釋闡發,它們所共同彰顯或強調的都是進入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生态環境保護治理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内在統一性和一緻性,也就是在發展中實現更高标準治理保護,有效治理保護則是為了更全面更好的發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發揮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統領作用,堅持以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新格局為生态文明建設第一要務的理論取向,對于像我國這樣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來說是尤為必要和正确的。一方面,無論從國際社會依然是競争原則主導下的客觀現實還是進一步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潛在優勢角度來看,我們都需要繼續推進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現代化發展,從而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衆的基本物質生活需要和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比如,直到2020年末我國才曆史性地解決全國所有人口的絕對貧困問題。因而,必須防止對生态文明及其建設做一種偏執意義上的生态哲學倫理解讀,過分強調其中的文化價值維度下的後現代轉向意涵。無論如何,綠色轉型或生态現代化發展,在理論和實踐上都不能解釋為“去現代化”或反現代化。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看到,生态環境質量下降及其進一步衰退趨勢,的确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瓶頸或短闆,因而生态環境保護治理已經上升為展現黨和政府的現代化治理體系與治理水平與滿足廣大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優美環境需要的聚合點,也就成為了我國新時代經濟社會現代化目标追求及其實現進程中的内在構成部分。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在充分肯定過去幾年來的努力成效的同時,仍強調指出,生态環保任重道遠,其深層原因就在于,“生态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标基本實現”将取決于一種更為複雜深刻的綠色轉型。

 

其二,它是體現多維度政治與政策綜合考量和統籌兼顧能力的全面轉型。新中國70多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各界對于生态文明理念及其推進戰略理解的最大進步,就是不再将其視為一種生态環境問題應對之策,而是将其理解為一個包含諸多方面的整體性目标和系統性過程。也就是說,“十四五”規劃以及更長時期生态文明建設的目标任務,不僅是要逐步建立與完善涵蓋生态環境保護治理各個方面的公共政策體系,還要自覺緻力于社會經濟生産方式與大衆性生活方式的綠色化,深入實施綠色低碳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态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總之,我們要更加紮實堅定地走好生态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這方面尤其需要關注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在“5.18”重要講話中首次闡述、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再次提到的“生态文明體系”建設。它的核心意涵是,新時代生态文明建設最具挑戰性的任務,并不是如何構建系統完整的生态文明政策與制度體系,而是全面開啟與推動“五位一體”意義上的綜合性目标落實和立體性轉變,也就是努力實現生态經濟體系、生态文化體系、生态環境質量目标責任體系、生态文明制度體系和生态安全體系之間的契合融通。比如,對于江河湖海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設,我們已經注意到的是上下遊、左右岸、陸上水上、地表地下、水生态水資源、污染防治與生态保護等之間的多維協調困難,但同樣重要的是其中必然會涉及的流域行政監管體制、經濟社會發展、曆史文化傳承等方面的思維與行動轉變,而這肯定會導緻現存經濟社會制度與生存生活方式的相應變革。總之,黨的十八大報告所闡述的“五位一體”意義上的生态文明建設、十九大報告所闡述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态文明建設,都意味着和指向一個系統化的經濟社會整體性綠色變革或轉型,任何單兵突進的思路都已難以真正奏效。

 

其三,它是一個黨和政府統一領導下的有計劃有秩序的自我轉型。經過多年來的不斷實踐探索,“五年規劃”以及遠景目标制定實施已經成為黨和政府治國理政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或政策手段。當然,單就生态環境保護治理而言,它被納入到“五年規劃”的時間相對較晚,而且還曾出現過某些指标未能按時按質完成的“尴尬情況”。但總體來說,生态文明建設目标列入權威性的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不僅可以确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紮實推進與順利實現,還主動順應了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大階段性變化,即努力創造條件滿足最廣大人民群衆的不斷拓展升級的物質文化和美好生活需要,包括優美生态環境需要。

 

對此需要特别強調的是,“十四五規劃”以及遠景目标的制定實施,既體現了黨和政府領導下人民群衆廣泛參與其中的民主政治本質特征,也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目标規約和自覺性。對于前者,從習近平總書記本人到省市各級領導幹部,都特别重視“十四五規劃”以及遠景目标制定實施的“問計于民”的總要求,将其作為展示與拓展新時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機遇平台,這無疑是非常正确的;對于後者,必須更充分意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美好未來和強大生命力,最終在于它逐漸成為一個能動發展、自主有序的曆史過程,一個充滿民主與首創精神的過程。十九大報告再次重申的我國依然并将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政治判斷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将是一個數代人、十幾代人甚至更長時間的偉大事業,因而,很難指望畢其功于一役地解決經濟社會現代化現實發展中的許多重大難題,其中包括根本性克服生态環境保護治理難題。也正因為如此,我國的生态文明及其建設将是一個長期性曆史過程。在這個曆史過程中,最基本、也最為重要的就是持續自覺地緻力于社會主義政治和生态可持續性原則的制度化結合,而“十四五規劃”以及遠景目标制定實施顯然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抓手”。

 

綜上所述,正如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所強調指出的,“十四五規劃”以及遠景目标制定實施的重要任務,就是“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尤其是需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态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從而确保“生态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作者簡介:郇慶治,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博士生導師。

文章來源:《光明網》2020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