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科學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思想内涵、特色優勢和政治定位,多次強調了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曆史邏輯、時代價值和實踐意義。在談到“四個自信”教育時,他指出,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加強思想輿論引導,堅定廣大幹部群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進一步激發全體人民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巨大熱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是“四個自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組成部分,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題中之義,也是新時代思想理論教育的關鍵命題。
教育是人類解放自身、尋求發展、争取進步、走向文明的标志,也是世界文明國家緻力發展的事業。中國是文明大國,也是教育大國。無論是在傳統社會還是在現代社會中,中國人都有重視教育、力行教育的習慣。教育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繼承和發展了科教興國戰略,緻力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他在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的基礎上提出:“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争,說到底是人才競争,人才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顯。”[1]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言,教育的價值則更加顯著更為突出。習近平總書記把教育看作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他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具有決定性意義。”[2]從屬性上看,當代中國教育本質上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它要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服務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社會主義事業。
在社會系統中,社會制度是帶有根本性和決定性的組織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标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支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本質上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因此,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實際上就成為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緊密相關、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心的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3]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中,制度自信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根和魂。所謂根也意味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立教之本,關系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可和認同。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可以增進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解、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文化的信心。所謂魂也意味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施教之魂,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前進方向和價值層次。從屬性看,制度自信教育首先是政治性的教育,是服務于國家政治的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直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政治本質、政治目标和政治方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注入精魂,影響并決定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政治價值和政治前景。
二、根本目的: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和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的核心命題,也是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矢志不渝堅持推進的偉大事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是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不斷發展的制度,也需要在堅持和鞏固中得到健全與完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各級領導幹部要切實強化制度意識,帶頭維護制度權威,做制度執行的表率,帶動全黨全社會自覺尊崇制度、嚴格執行制度、堅決維護制度。”[4](p15-16)隻有尊崇制度才能尊重制度權威,隻有執行制度才能落實制度優勢,隻有維護制度才能發展和完善制度。由此可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是圍繞着制度建設和制度落實進行的,其根本目的就是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和發展。
社會主義制度是從資本主義體系中脫胎而出的新社會制度,自其孕育和産生以來,不斷遭遇各種風險和挑戰,也始終需要鞏固和發展。開展社會制度的教育是體現社會階級性質、反映社會本質要求的教育。毛澤東曾經指出:“社會主義教育乃是工人階級手中的工具。”[5](p389)使用這個工具就是為了維護工人階級的政權、捍衛工人階級的社會制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得以啟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又進入了快車道。然而,國外總有一些敵對勢力極端仇視并想方設法圍攻和破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受外部勢力的誘導和影響,國内也有一些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缺乏理解和認同,缺乏自尊和自信。他們有的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如資本主義制度優越,有的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背離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因此,不管是主張要回到老路的,還是主張改旗易幟的,本質上都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缺乏自信的表現,而其中有的人站到敵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立場,更有甚者則蓄意破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危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要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他強調:“我們說堅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6](p106)由此說,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根本目的就是要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和發展,以打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根基、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主旨。
三、直接目标:引導人們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和優越性
社會制度是人們生活生産并端賴于中的社會根本組織模式。不同的社會制度塑造和支撐不同的社會生活和生産方式,人們對社會制度的感知和體認也影響制度及其運行。實際上,人們對于社會制度的感受狀況和評價意見是極其重要的制度發展的鏡鑒。學者錢穆指出:“要講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須知道此制度實施時期之有關各方意見之反映。”[7](前言 p2-3)在制度體系中,至少有兩方面的内容直接影響人們對制度的感受和認知:其一是制度的本質特征;其二是制度所具有并呈現出的多維優越性。前者根本上決定了人與制度的基本關系以及人存在和活動的制度樣式,後者則決定着制度給人的生存及其活動所提供的資源和條件。從總體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是展現中國社會主義本質及其優越性的體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本質特征和優越性的認同,是人們理解和尊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并對之産生信賴的認識基礎,也是人們從根本上信賴和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前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8](p51)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又明确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非凡的組織動員能力、統籌協調能力、貫徹執行能力,能夠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辦難事、辦急事的獨特優勢,這些抗疫鬥争有力彰顯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優越性。”[9]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所具有的顯著優勢,強調這些顯著優勢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據,提出要“加強制度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引導全黨全社會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和優越性,堅定制度自信。”[10](p66)這一要求,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的直接目标,也提出了通過制度自信教育來提高人們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本質特征及其優越性的實踐要求。從根本屬性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是社會主義,它既不是曆史上曾經出現的空想的、經典的或傳統的社會主義,也不是某些特定曆史階段出現的國家社會主義和民族社會主義,既不是現行世界中某些國家奉行的所謂“民主社會主義”,也不是固守舊條框幾近僵化的所謂“正版社會主義”,更不是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因此,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就是要把握其既屬于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又是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特征、處在建設和發展中的社會主義的特殊性。與此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中國廣大人民群衆的社會主義,其優越性不僅體現為社會主義所具有的傳統政治優勢,也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和實踐優勢。因此,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關鍵就是要通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征和優越性的把握,增進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制度認同,增強人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信心和信念。
四、實踐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與創新發展
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必須有紮實的實踐基礎。自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社會主義思想開始在中國紮根以來,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一直到今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社會主義便成為先進的中國共産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擺脫苦難、走向光明的指路明燈,始終與中國的命運息息相關、與中華民族的前途密不可分。社會主義制度就成為中華民族得解放、中國人民得幸福的堅實保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指出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必須建立符合我國實際的先進社會制度。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确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11](p14)百年來,社會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經曆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思想到實際、從理論到實踐的轉變,其中所包含的生動實踐和創造發展無疑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成的前提,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曆史形成的,也是實踐創造的。列甯說過:“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衆自己創立的。”[12](p5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4](p18)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令國人振奮、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大地上展現出新優勢、新氣象和新面貌,中華民族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标的能力和信心。這個時代方位、實踐成果和民族信心,無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緣由,也是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講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要有堅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撐這種精神和信仰的強大物質力量。這就要靠通過不斷改革創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比資本主義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能為社會發展提供有利條件,更能在競争中赢得比較優勢,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體現出來。”[6](p93)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實幹創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績,也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基礎。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顯然離不開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成就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造所帶來的思想認知與心理認同。換言之,如果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績作為基礎,就無從培育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
五、思想支點:強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四史”教育
制度是曆史的體系性産物,也是思想的組織性結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文化一樣,是曆史形成、不斷積累的結果,與中國的曆史和現實不可分。因此,除去制度形成的實踐基礎和實踐邏輯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還具有内在的理論邏輯和客觀的曆史邏輯。從其理論邏輯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是建立在近代以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之上、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相輔相成的。隻有理論上的清醒才有政治上的堅定,隻有理論上的堅定才有制度上的自信。由此,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離不開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從其曆史邏輯看,由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成具有曆史過程性和曆史規律性,要找尋制度自信就必須結合制度形成、制度創造和制度發展的曆史開展相應的教育。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産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3](p12)事實也恰如此,正是中國共産黨領導建立的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制度,才讓中華民族擺脫了近代遭受奴役和壓迫的悲慘命運,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才提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基礎。而進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進行中共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四史”教育,就為增強人們的制度自信提供了思想支撐,因而也就成為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的思想支點。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14](p80)古今中外思想教育的曆史表明,灌輸和教育什麼樣的思想,就會産生什麼樣的觀念,而真正好的教育要立足于塑造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情操志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時代性的思想問題,對制度有否自信取決于人們在思想上能否認可制度。倘若所開展的制度自信教育能夠解決人們的思想困惑和價值迷惑,人們自然就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産生自信或保持信心。在當代中國,人們的思想困惑和價值迷惑中最能影響制度自信的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和曆史缺乏了解或者抱有誤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指南,是在民族複興的鮮活實踐中孕育和産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運用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而産生的具有針對性、規律性和創造性的思想理論成果。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人民對于澄清人們思想上的迷惑,從科學的層次上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來龍去脈,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内涵和本質。與此同時,曆史是現實的鏡子,是理解現實和把握未來的前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并不是憑空出現的。恰如錢穆所言:“某一制度之創立,決不是憑空忽然地的創立,它必有淵源,早在此項制度創立之先,已有此項制度之前身,漸漸地在創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決不是無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變,早在此項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項制度之後影,漸漸地在變質。” [7](前言p2)以中共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為内容的“四史”教育勾勒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與發展的前世今生,确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曆史規律性和曆史過程性,它内在地訴說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又如何成為人民的選擇、實踐的選擇和曆史的選擇。用“四史”教育人們可以更好地促使人們客觀準确地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過程和發展曆史,理解制度變遷的時代程序和階段特征,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曆史基礎和現實條件,從而也更易于接受現存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由此,開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四史”教育無疑能夠為人們解除思想困惑、消除價值迷惑,從而為人們的行為指向導航,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奠定思想基礎。
六、具體内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結構體系和功能價值
毫無疑問,讓人們了解、熟悉并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對于提升其制度自信至關重要。制度是一個複雜、綜合的體系,制度自信也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對國家政治制度的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決定于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基礎,同時又反作用于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基礎,乃至于起到決定性作用。在一個國家的各種制度中,政治制度處于關鍵環節。所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首先要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信心和決心。”[14](p62)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核心内容,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首要的、根本的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信。這也可以說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最基本、最重要和最關鍵的要求。由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中,理應把政治制度教育擺在首位并切實發揮其引領作用。當然,強調政治制度的重要性并不能取代制度教育的過程。要切實增強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由此開展的教育就不應該停留在表面上,不能僅憑單向度的宣傳一味地強調制度之好,而應當深入就裡,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結構體系和功能價值作為制度自信教育的具體内容。
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之所以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存有誤解和曲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盡管生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下,也深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影響,但并不真正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甚至并不真正知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到底是怎樣的制度,而隻是憑着模糊的印象或者道聽途說的說辭來下結論、作判斷。照此看來,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到底是怎樣一回事是增強制度自信的前提,也是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的基礎工作。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的内容來看,最關鍵的是要開展兩方面的教育:一方面,着重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結構體系的教育。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全面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搭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框架結構,構建了完備和健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在這個制度體系中,“任何一項制度,決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項制度間,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則那些制度各各分裂,決不會存在,也不能推行。”[7]事實上,就現實情況看,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中某些根本性的制度、曆史繼承性的制度和與自身緊密相關的制度相對熟悉,而對其他制度則相對陌生,或者并不關心。因此,要通過恰當的教育方式讓人們懂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框架結構,不僅要熟悉長期以來已經進入到人們的思想和頭腦中的那些根本制度,真正掌握其曆史基礎性、現實針對性、客觀實踐性、科學适用性和根本優越性,而且要了解那些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并不真知的體制、機制、規範和制度,熟悉各項制度的依存性、互補性和實用性。另一方面,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功能價值的教育。制度的價值在于落實和應用。一項制度隻有在實踐和應用中才能夠發揮其約束、協調和指導的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具有崇高道義關懷和顯著比較優勢的制度,也是正在健全和發展中的制度,其功能的發揮和價值的呈現既具有強烈的現實性,也具有廣闊的拓展性。因此,既要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功能價值的教育讓人們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現實作用和具體功能,又應該讓人們認識到其潛在價值和長遠意義;既要讓人們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如何改變了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更要讓人們看到它又将會怎樣改變未來的生活和社會面貌。
教育是進行思想灌輸、價值建構和行為矯正的重要途徑。在無産階級為奪取政權、建立共産主義和社會主義而進行階級鬥争的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強調過階級教育的重要性。他們指出:“……工人階級中比較先進的那部分人則完全懂得,他們階級的未來,因而也是人類的未來,完全取決于新一代工人的成長。”[15](p270)社會主義是在取代資本主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先進社會制度。要讓人們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和資本主義的腐朽落後,就必須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列甯在提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國民教育時也強調說:“學校應當成為無産階級專政的工具,就是說,不僅應當傳播一般共産主義原則,而且應當對勞動群衆中的半無産者和非無産者的階層傳播無産階級在思想、組織、教育等方面的影響”。[16](p106)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以來,黨和國家的領導人認識到教育是無産階級專政的工具主義,高度重視開展增強對社會主義制度認同的教育。毛澤東鮮明提出,“我們要教育人民,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集體,為了後代,為了社會主義前途而努力奮鬥。”[17](p134)可以認為,社會主義制度進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隻有在有效的社會宣傳教育和專門化的學校教育中才能夠被認可,對其自信也隻有在不斷的教育中才能夠增強。
進行宣傳教育是鞏固和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主要途徑。其中,普遍化的社會宣傳教育是社會教育的常見形式,也是普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常識和基礎知識的常用手段,它所針對的對象是最廣泛意義上的人民群衆,往往需要采取與人民群衆的生活、生産活動最為密切、能夠融入生活和生産的靈活方式進行。“我們要在人民群衆中間,廣泛地進行宣傳教育工作,使人民認識到中國的真實情況和動向,對于自己的力量具備信心。”[18](p1131)然而,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普遍化的宣傳教育不能流于形式、不能止于膚淺,應當記住“這個宣傳時逐步的宣傳,要宣傳得好,使人願意接受。”[5](p270)專門化的學校教育則為思想觀念形成期的青少年人群、黨員領導幹部和其他承擔重要社會管理職能的人士進行制度自信教育的根本途徑。在專門化的學校教育中,需要通過規範的課程、教材、課堂等方式介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發展、實際運用和未來前景。專門化的學校教育無疑是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承擔着培育社會主義建設人才、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使命。需要指出的是,在專門化的學校教育系統中,旨在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教育也不能是教條的、僵化的,而應當靈活多樣、豐富多彩。凡是有助于鞏固和提升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教育内容、課程形式和教學方法,都應當積極采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建設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高度出發,多次強調要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他強調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強調改進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倡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組織進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領導推動全黨全社會開展多種形式的主題教育。凡此種種,既包含了普遍意義上的社會宣傳教育,也包含了專門化的學校教育,而教育的直接效果顯然有助于提振全黨全社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也無疑有助于在打造社會價值共同性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1]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範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10.
[2]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報,2018-09-11.
[3]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R].求是.第17期,2020-09-01
[4]中國共産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文件彙編[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5]毛澤東文集[M].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8]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M].人民日報.2020-09-09.
[10]中國共産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文件彙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2]列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3]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3]程昌明譯注.禮記·學記[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7.
[14]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6]列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7]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8]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