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民族複興曆程是中國精神由被動變為主動的過程
中國是在西方資本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威脅與逼迫下進入到近代的。中國社會近代化的曆程是中華民族遭受屈辱和苦難的曆程。憑借着堅船利炮和強大的物質、科技力量,西方資本主義諸國在侵略和欺淩中國上竭盡能事,中國成為任人宰割的羔羊,中華民族被嚴重歧視。從那時起,實現民族的偉大複興就成為民族大衆的夙願和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當國勢衰落、國運不昌、中國社會滑入低谷時,中國精神也消極不舉、萎靡不振。中國社會一片黑暗低沉,苛求複興的夢想由此發端、由此浸入國人骨髓。
百年民族複興的曆程是指中國社會由近代所被迫進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逐步擺脫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聯合壓迫、擺脫殖民主義的欺淩而走上獨立自主、實現民族解放和民族自由的過程。它既包括社會形态進步和社會制度變革,也包括人民社會地位、社會生活的格局和狀态的變革,既包括人民物質生産和生活形态的變革,也包括人民精神生産和生活形态的變革。百年來,中國精神由被動變為主動,由消極變為積極,由萎靡變為振奮,由受制于人變為獨立自主。中國人由此在精神上獲得了自由和解放,翻身成為自己的主人,這是百年來中國精神發生的最顯著、最偉大的變革,也是中國人最自豪、最内在的自由。
二、中國精神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統一
民族精神是以中華民族為指稱單位的精神形态,指的是民族的優秀精神品格和精神氣質。時代精神是以曆時性的代際單位為衡量尺度的精神形态,指的是時代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特征。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盡管指稱的單位不同,但可以在同一個更為宏大的主體上統一起來。中國是多民族統一的國家,以漢族為人口主體、55 個少數民族和諧共處,構成了多元一體的民族結構和國家主體。中國精神既指中華民族的精神,也指中華民族在曆史上和時代中形成的、代表曆史傳統和時代氣質的精神。中國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統一,是中華民族在特定的時代中形成和培育的、能夠代表時代氣質、引領時代前進的精神。在對中國精神的理解上,切忌把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割裂開來或對立起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在主體性、先進性、代表性和實踐性上統一于一體。
中國精神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也是中國人的精神,是優秀、積極的精神品格,是國家内在精神力量的載體,也是中國的精神面貌。千百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為民族的繁衍發展和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奮鬥,創造了可歌可泣的中國精神。近百年來,中國精神的主題與民族獨立和解放不可分割、與中國的繁榮富強不可分離。這既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時代精神的主旨。在當代中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融彙成一股強大的國家精神的洪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提供着強大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撐。
三、中國共産黨是中國精神的創造者、引領者和示範者
中國共産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自從成立以來,中國共産黨就把實現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把追求民族複興的責任扛在肩上。中國共産黨在領導中華民族走向民族複興的過程中,經曆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艱辛探索,走過了艱難曲折的曆程,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精神傳統,創新了中國文化精神和中華文明精神,始終引領時代精神發展的步伐,締造了偉大的中國精神。百年來,中國共産黨發揚了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奮鬥精神和偉大夢想精神,在團結奮鬥和創造進取中追逐民族複興的夢想。
中國共産黨接續傳統、勇立潮頭,創造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奇迹,并在每個曆史的重大關頭和每個時代的關鍵時刻都能夠發揮創造、引領和示範的作用。從蘇區精神到遵義精神、從長征精神到延安精神、從鐵人精神到雷鋒精神、從焦裕祿精神到孔繁森精神,從兩彈一星精神到脫貧攻堅精神,中國共産黨始終站到了中國精神的前列,引領着精神的發展和進步,激勵和鼓舞着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永不懈怠、闊步前進。中國共産黨對中國精神的創造、引領和示範作用,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發揮的,是與中國實踐不可分的,也是發動中國人民、造福中國人民的。
四、馬克思主義提升了中國精神的格局與境界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甯主義。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産黨的指導思想,也是拯救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思想良藥。馬克思主義是曆史優秀思想的結晶,也是時代優秀精神的結晶。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大大改變了中國的前途和中華民族的命運,使得中國向着好的、向上的方向不斷前進,也使得中國文化得到了改良和優化。在對待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上,百年來素有各種雜音和噪音,有人聲稱馬克思主義割裂了中國傳統、斷送了中國命運,也有人斷言馬克思主義吞并了中華文明、腐蝕了中國精神。面對“斷裂論”“吞并論”“替代論”“毀滅論”等各種各樣的論調,中國鮮活的現實給出了響亮的回答,中華文明的繁榮和進步給出了最好的回應。
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思想指南,不但在思維方式上,也在價值情操上不斷更新并煥發着中國精神的生機,為之注入了科學、理性和進步的能量,也為之輸入了新鮮的血液。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精神格局和境界的提升,是馬克思主義内在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表達,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效和結果。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倡導中國精神、激勵中國精神、引領中國精神,也提升中國精神。
五、社會主義是中國精神實踐創新的制度載體
精神不是憑空産生的,它隻能源自實踐、源自人的行動。五百年來,社會主義走過了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的艱辛曆程。百年來,社會主義進入中國并改變了中國。社會主義不僅改變了中國的物質面貌,也改變了中國的精神面貌。社會主義自從在中國土地上紮根以來,就要求人們把它當作科學來對待。科學的社會主義是中國百年來民族複興的實踐載體,也是中國精神實踐創新的載體。正是在為追求社會主義而奮鬥的過程中,中國精神得到了弘揚和培育,實現了改造和創新。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挽救和發展的不僅僅是中國的命運,也是中國的精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的特定形态,是中國社會主義的特定階段,也是中國最終走向共産主義的必經階段。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辟了新局面,獲得了新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開啟了新征程,升華了新境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中所孕育和弘揚的時代精神,既是中華民族精神,也是中國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活實踐,無疑是中國精神孕育的平台和創新的載體。
六、百年中國精神是展現百年中國發展曆史的鏡子
百年來,在中國共産黨的帶領和團結下,為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獨立、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抗争和奮鬥,中國精神得到了持續弘揚和創新。民族奮進的曆史也是民族複興的曆史,民族抗争的曆史也是中國精神進步的曆史。百年中國精神不僅是中華民族奮鬥進取的寫照,也是中國曆史發展的鏡子。中國精神的豐富和發展寫在了中國人的精神性格中,也寫到了百年來中國曆史的史程格局中。不僅中國曆史的艱難曲折寫到了中國精神中,中國曆史的進步和成就也同樣寫到了中國精神中。曆史的中國肇示中國的未來,也照亮未來的中國。中國精神的鏡子源自曆史,同樣也照亮未來,而且必将照亮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光明前景和輝煌未來。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從百年中國精神發展變遷這面鏡子中,我們既可以看到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以及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傳統,也可以看到中國社會和中國制度發生翻天覆地變化、在改革創新中不斷走向美好未來的曆史和前景。在面向民族複興的發展中,尊重中國曆史和現實,也就需要尊重中國精神和中國選擇。尊重中國精神,就需要發揚中國精神、培育中國精神、創新中國精神。
七、發揮中國精神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作用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從社會發展和曆史進步的規律上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曆史的必然、實踐的必然和未來的必然。中國精神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講究親誠惠容,既具有獨善其身的品格,更具有惠及天下的情操。面向人類更為美好的未來,必須發揮中國精神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作用。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中國開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基本方略和具體運用。發揮中國精神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作用,要堅持用硬實力支撐軟實力,用強大的綜合國力、尖端的科技實力和必勝的軍事實力支撐中國文化走出去、中華文明再振興的進程;要把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的獨特優勢轉化并融彙為中國社會和中國制度的顯著優勢,在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構築并提升中國元素的國際影響力;要不斷通過日益廣泛和擴大的對外交流、通過法理的和道義的對外合作滲透中國價值的科學性,提升中國影響的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