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美東:​唯“帽子、論文、職稱、學曆、獎項”,怎麼破?

實體經濟乃相對于虛拟經濟而言。工業、農業、商業、建築、教育、文化藝術等産業,它們能夠給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直接的響應産品。虛拟經濟乃主要指金融業而言,雖然其對改善實體經濟的運營環境、擴大實體經濟的發展規模、保障實體經濟發展的資金等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從根本上說,虛拟經濟是實體經濟貨币化、符号化的反映,社會發展的物質文化基礎是實體經濟所直接提供的。所以,沒有實體經濟的發達,虛拟經濟即使再繁榮也是虛假的。

 

我覺得發展實體經濟和學術界破“五唯”在思維取向上是一緻的,就是破除事物外在的光環,破除假象,确立實實在在的内容。

 

學術界的論文、帽子、職稱、學曆、獎項,隻是反映階段性學術成就的外在形式而已,其真正内在的東西是知識、思想、技術,是這些知識、思想、技術所提供給社會的服務和産生的影響。所以,我特别希望在2021年學術界以發展實體經濟的思維為導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推動學術界破“五唯”。

 

破“五唯”針對的是虛拟的“唯外在符号”。破“五唯”,不是不要論文、帽子、職稱、學曆、獎項,而是要破“唯”,破除簡單地以論文、帽子、職稱、學曆、獎項來衡量學術水平高低的價值取向。因為我國總體上已經走出論文、帽子、職稱、學曆、獎項在數量上的稀缺、供不應求的發展階段。

 

在新時代上述五項學術指标在數量上總體已經呈現出供大于求的特點,破“五唯”是要防止學術界教育界繼續盲目地按照量化指标來主導論文、帽子、職稱、學曆、項目的發展,從而更多地提高這五項内容的内在質量。

 

衡量實體經濟好壞的基本标準就是它所提供的産品能否從質和量上滿足人們的需求。學術界破“五唯”的潛在邏輯就是看其研究成果是否真正具有學術意義和實踐意義,而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學術成果對于社會的意義,其表現方式并不完全一樣,因此破“五唯”就是要建立一套有别于自然科學的人文社科評價體系,這是現在學術界急迫的任務。

 

學術界堅持實體經濟思維導向破“五唯”,中心是處理好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間的關系。基礎學科的研究成果往往需要以論文的形式體現出來,這方面的需求要更大一些,而應用學科的成果往往未必就需要借助論文的形式來證明自己的成功。

 

學術界堅持實體經濟思維導向破“五唯”,根本目的是為了彰顯中國學術特色,展示中國學術實力,推動中國學術進一步走向世界。

 

學術界堅持實體經濟導向來破“五唯”,需要一點點落實。正如實體經濟的确立需要漸進發展,學術界破“五唯”也得有個計劃表,一點點地推進。

 

比如,在2021年我們學術界可否就具體的工作中如何破唯“帽子、論文、職稱、學曆、獎項”拿出一個更科學的方案,比如先破除論文發表的媒體的級别,代之以更科學的專家審閱、評論、社會反響等。這些具體的規則一點點完善起來後,“五唯”的弊端就會越來越縮小。

作者簡介:程美東,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博士生導師。

文章來源:《北京日報》 2021年0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