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波、邴薪穎:新發展階段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的辯證思考
[摘要]全面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的統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需要正确認識新階段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新中國70多年的現代化建設堅持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方向,探索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堅持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現代化探索的根本經驗,構成中國道路的本質特征。新階段需要完善實現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體制機制,最大限度激發全社會的集體創造力,以此釋放新的發展動能。
[關鍵詞]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現代化道路;社會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集體創造力
引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的建議》,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标。這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也意味着中國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新的發展階段,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的變化,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同時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又帶來新的挑戰。關于當代中國發展的态勢和現代化道路,李培林認為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兩大短闆是城鄉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需要推動社會結構的改進補齊短闆。[1]國外部分學者認為當代中國正處于重要轉型期,在生态環境、糧食生産、社會問題等方面面臨着諸多挑戰。凱瑞·布朗指出改革開放以來片面追求GDP的增長帶來了一些問題,如家庭結構變化、男女比例失衡等,亟須建立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還需要通過改革來解決腐敗、環境污染和社會不公問題。[2]邁克爾·赫德森認為中國需要保持均衡的社會主義經濟,避免西方的金融泡沫和房地産泡沫,以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3]也有學者對中國的未來表示擔憂,認為中國的崛起是毫無疑問的,但由于勞動人口的減少,管理體系不利于創新,未來的發展面臨着不确定性。[4]不難發現,相對于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還存在着短闆,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構成挑戰。
面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要求和當前的新挑戰,如何解決發展難題以實現高質量發展?哲學方法論要求人們不斷回到起點追問原初問題,借助對原初問題的追問夯實認識的基礎。對發展問題的反思包含對原初問題的追問:發展的價值目标和根本動力是什麼?從“人”的視角去推動社會全面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便是一個基本思路。正确認識新發展階段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才能深刻理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理論内涵,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一、社會全面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互動理論
在現代化建設的新發展階段,“全面”一詞對現代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現代化要求社會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統一,要求社會全面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機統一。因為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互為前提、相互促進,人在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中促進社會的發展,社會的不斷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條件,二者是有機統一的過程。
1.人類社會是一個有機體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是“一切關系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會有機體”[5]。社會有機體是在主客體的物質生産實踐中構建的,人通過物質生産活動形成複雜的社會關系進而産生社會有機體。盡管人是社會的主體,但這種社會有機體不是單個人的機械組合,而是在生産關系基礎上形成的各種複雜社會關系的有機連接。社會有機體包含着各個環節和要素,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構成社會的有機系統。社會是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不斷對自身進行創新、調節,促進自身系統的不斷完善以保持穩定發展。
社會有機體是全面聯系、有機互動的系統,因此協調發展是社會有機體的重要屬性,社會全面發展是社會有機體發展的内在要求。社會發展是各因素、各力量綜合作用的結果,每一種因素、每一個環節都對社會發展發揮着作用。要使社會保持在良好的運行狀态,必須讓各個要素、各個環節處于協調的關系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正是将社會看作有機發展的整體,面對發展中不平衡的問題,“必須從系統觀念出發加以謀劃和解決,全面協調推動各領域工作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6] 。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需要從整體上把握社會有機體,整體的發展是社會全面進步的必然要求。社會全面發展展現出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相互協調共同進步的态勢,呈現出社會系統各個要素、各個部分之間的協調一緻,最終促成整個系統的優化和有序運轉。與之對應的是,社會的片面發展或發展的不協調、不平衡則讓整個系統失衡、失序,最終也阻礙了每個人的發展。
2.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有機互動
人是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的主體,人的需要和實踐活動為社會曆史的發展提供動力。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類社會的第一個曆史活動是生産滿足人吃穿住行所需要的物質資料,需要的滿足又産生新的需要,推動社會不斷進步。随着經濟水平和人綜合素質的提高,人的需要也不僅限于物質資料的滿足,精神文化、生态環境等多元化需求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人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内在動力,是促使社會前行的主體力量,也是社會發展的價值目标。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人的個性、能力的全面發展。人的發展是衡量社會發展的标尺,隻有當社會的發展能促進人能力的提升、關系的豐富、需要的滿足時,才能算真正的發展。
與此同時,人作為社會關系的承擔者,其社會本質決定了人并非孤立的原子,而是生活在社會中受社會結構制約的個體。人的發展依賴于一定的社會關系。馬克思指出:“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7]社會關系決定着人發展的程度,隻有在社會全體成員普遍發展的基礎上個人的全面發展才能真正實現。人的發展階段受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人并非随心所欲創造社會曆史,而是在過去繼承下來的、既定的條件下創造。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将社會與人的發展劃分為人的依賴階段、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以及全面發展的階段,人的發展随着社會發展不斷向前推進。社會發展是人的發展的現實載體,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全面進步的産物,在全面發展的社會中,人的需求才能得到滿足,能力才能得到展現。
在馬克思看來,社會與個人是有機的統一體,社會存在于個體的生命活動之中,同時個人存在于社會系統中并為其所塑造;同時,馬克思并沒有回到傳統社會的“社會本位”的立場,而是肯定個體的人是社會生活的真實主體,個性的發展乃是人類發展的具體體現。基于這一立場,馬克思從社會系統的整體揭示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關系。社會發展包括的生産力進步和文化繁榮等為個體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個人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整個社會系統的結構及其變遷;另一方面,個人的發展又是社會發展的具體表現和動力支撐,離開具體的個人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就變成空話。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方面為人的自由發展提供了更多的物質條件,但同時現實的分工體系讓人陷入非常狹隘的生産體系中,勞動的異化讓人走向片面畸形的發展。所以,通過克服資本主義為人的發展創造條件便是曆史發展的方向,而其目标則是“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所有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8]的共産主義。在取代資本主義的新社會裡,社會全面發展與個人全面發展呈現有機統一的關系。追求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既是社會發展的直接目标,又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基礎。人的全面發展程度越高,社會整體的抗風險能力就越強,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
3.人的現代化與社會現代化是統一的過程
現代化理論認為,社會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是統一的過程。一方面,實現國家和社會的現代化需要通過人來實現,人的思想觀念、知識技能、身體素質等是客觀存在的,作為生産力的要素在社會發展中發揮主導性作用。“人的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9]現代化不僅表現為技術和制度層面的變革,還表現于人身上,人的現代化是現代化的關鍵指标。在現代化進程中,如果忽視人的發展,導緻人的整體素質落後于社會現代化水平,使一部分人的現代化落後于另一部分人,将會導緻現代化陷入各種困境中。另一方面,個人受制于整個社會結構的變遷,社會現代化是推動人的現代化的決定性因素。社會的現代化從系統結構入手改造傳統社會,在新的理念、價值、制度基礎上重構了人與人的關系,确立了人思想和行動的法則,提出了人變革自身的要求,也為人的現代化提供了新的物質條件和社會機制。在推動社會現代化進程中實現人的現代化、以人的現代化推動社會的現代化是同一個過程。
基于上述理論以及實踐經驗可以看到,社會全面發展與個人全面發展存在有機統一的關系。新發展階段現代化建設必須解決好社會發展總體上落後于經濟發展、人的發展還有巨大提升空間所帶來的發展不平衡性難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需要堅持社會全面發展與個人全面發展的有機統一,以制度創新培育和釋放各類主體的創造活力,這是中國發展的價值目标,也是發展新階段尋找發展新動能的根本途徑。對于這一觀點,既需要從理論邏輯上予以闡發,也需要立足中國發展的經驗事實予以驗證。
二、堅持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本質特征
基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新中國70多年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堅持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根本方向,探索出了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同時又符合人類社會發展方向的正确道路。
1.新中國現代化對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探索
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提出,要将目前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10],強調以工業現代化來改變落後的農業國家。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确立了四個現代化的目标:“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11]改革開放以後,鄧小平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中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12],中國現代化之路需要符合國情,探索出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強調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對現代化建設提出新的要求。[1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召開昭示着現代化建設進入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成為當下的任務。
縱觀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進程,從工業現代化、四個現代化到全面現代化,現代化的發展理念從單一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向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發展轉變,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到以人民為中心,确保人民群衆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越來越強調人與社會協調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在于既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适應中國國情和時代發展要求。現代化建設初期,我國是落後農業國的事實,決定了工業現代化是首要目标,同時“四個現代化”思想逐漸成形;改革開放之初,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符合當時的曆史條件的,在生産力解放的基礎上人與社會的全面發展才有實現的可能;随着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從整體、協調、可持續的角度看待發展,堅持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态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體現出對社會全面發展的要求,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則體現出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取向。從最初的重視經濟發展到追求全面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強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突出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體現出新發展階段人與社會協調發展理念對發展的現實矛盾的理論回應。
放眼世界的發展理念變遷,全面發展的理念與世界發展潮流一緻。全球的發展理念經曆着從經濟增長到綜合發展,從以物為本到以人為中心的變化過程。最初的發展觀以經濟發展作為衡量社會進步的主要尺度,以劉易斯為代表的發展經濟學正是如此。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觀使西方各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迅速恢複,經濟騰飛的同時也拉大了貧富差距,帶來一系列發展問題,對發展中國家也産生了不良影響,比如從“拉美奇迹”到“拉美陷阱”的轉變。面對單純追求經濟發展帶來的問題,人們漸漸意識到發展不是單純的經濟現象,而是“社會生活一切方面的因素于一體的完整現象”[14]。綜合發展的思想被提出來,“必須把發展看成是涉及社會結構、人的态度和國家制度以及加速經濟增長、減少不平等和根除絕對貧困等主要變化的多方面過程”[1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将“以人為中心的發展”作為發展戰略,人是發展中心的原則是“發展取得動力和達到平衡的條件之一”[16]。法國經濟學家佩魯認為,對世界的分析需要從人的角度“指出每個人以及整個人類多方面的、全面的發展方向”[17]。綜上所述,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的中國現代化道路是曆史的選擇、國情的需要,也是世界發展的潮流。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本質特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社會主義的原則和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為目标,要求實現個人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發展的有機統一。
中國的現代化過程不僅表現為物質财富的增加,更表現為中國人自身的全面發展。中華5000多年文明中蘊含着強大的人文精神,是當代中國文明的核心要素。馬克思主義堅持“每個人的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18],這與中國傳統人文精神有内在一緻性。社會現代化過程需要并形成人的現代化,這是一個基本規律。在發展生産變革社會的過程中,幾代中國人也曆經艱辛的成長過程。改革開放和發展不僅面對自然,更是直面自身固有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變革的本質是人自身的變革,中國人義無反顧地投身改革發展的曆史洪流,在不斷革新和創造中實現了自身的進步,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新氣象、新面貌、新思想。通過改革開放、發展經濟、普及義務教育、提高醫療水平等等,億萬民衆在學習和行動中提升了自我。在短短的時間裡,中國人的人類發展指數(HDI)有了顯著提升,從1990的0.501提升到2019年的0.761[19],且高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指數。中國發展指數RCDI(2020)總指數達到了98.68的曆史最高水平,呈現穩定持續增長趨勢[20];過去被西方國家嘲笑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民在健康層面提升顯著,2019年中國預期壽命接近77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72.742歲[21];中國人民的生活質量、精神文化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實現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區别于西方現代化道路的顯著特征。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建立在對勞工的剝奪制度之上,社會分化必然嚴重。與消費社會相伴而來的大衆文化使人成為“單向度的人”,社會的不平衡發展最終會塑造出片面發展的人和畸形的人際關系。在國際層面,資本主義全球化擴張為發達國家帶來富裕的同時也掠奪着落後國家的資源、破壞着落後國家的生态環境,最終導緻全球生态環境的惡化。哈貝馬斯指出,資本主義的危機不是局部的而是系統性的,晚期資本主義陷入合法化困境,由于經濟增長的實現受制于“不是為了全民的普遍利益,而是為了實現利潤極大化的私人目标”[22]的優先權,國家對經濟層面的幹預導緻危機轉嫁到政治和文化領域,最終帶來新的政治問題和文化問題。
與西方資本邏輯主導的現代化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并非為了少數人的利益,而是以實現社會和人全面發展為價值目标。“萬企業幫萬村”行動就是典型的事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營經濟發展迅猛,2017年民營企業數量是1998年的20多倍。民營企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能肩負起社會責任,在國家的鼓勵、引導和支持下,民營企業家積極參與貧困治理工作,從2015年到2020年6月底,共有10.95萬家企業參與到這一行動中。[23]企業黨建的政治引領、政府商協會和公益慈善組織的帶動,讓民營企業成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動能之一,政府、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形成合力推動社會的全面發展。合理規制資本,讓資本服務于人民,正是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區别于西方國家的體現。
促進社會全面發展與個人全面發展的互動共同構成中國發展的目标體系,構成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本質特征。強調社會系統的全面發展,“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中國的發展需要“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産關系與生産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24]社會的全面發展為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根本條件,而個人的全面發展又是實現社會全面發展的動力和表現。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本質内涵集中體現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實現社會全面發展中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中國通過普及義務教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快速提高了國民整體素質,不僅基礎教育得到普及,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也在不斷上升,從2010年的8.93%提升到2018年的13.03%[25],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不斷增強的高素質人力資源基礎;經濟的發展為廣泛的就業創造了條件,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脫貧攻堅戰的勝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發展不平衡問題,也為全世界的貧困治理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我國的城鄉差距逐步縮小,恩格爾系數從2015年的30.6%降低到2019年的28.2%。[26]中國經驗顯示,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最終目标是實現共同富裕,發展不是隻讓一部分人發展,而是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在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發展與個人全面發展不僅是一種價值目标,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手段,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實踐證明了以人的現代化推進社會發展是正确路徑。
三、以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全面現代化
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啟了新征程,中國進入新的曆史發展階段,客觀上需要進一步明确發展方向、尋找發展動能。社會與人全面發展既是新階段高質量發展的價值目标,也是破解不協調不平衡發展難題、實現全面現代化的手段。中國現代化建設取得的成就離不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戰略,現存的發展矛盾和未來将面臨的挑戰也要求進一步堅持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在二者的良性互動中克服發展難題。
1.深刻認識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本質,堅持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發展觀念
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上對中國發展道路一直存在質疑,西方更是以自己的道路為圭臬。我們需要深刻認識中國現代化道路本質特征,這一本質特征集中體現為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機統一。以社會的全面發展打破資本邏輯帶來的發展片面性,克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種種弊端,促成整個社會系統的優化,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社會主義是在克服資本主義固有矛盾的基礎上産生的。資本主義發展不斷加劇了社會的兩極分化,形成了顯著的階級對抗,導緻整個社會的内在斷裂和傳統共同體的瓦解。社會主義一詞的原義則包含了社會的“聯合”與“共享”的内涵,以此來克服資本主義的弊病。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立足對資本主義的科學批判而提出了超越資本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的出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樣要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實現更高水平的公平正義,從而提升整個社會的凝聚力和對共同體的認同度。因此,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理念正是為了克服現代社會片面畸形發展的缺陷,探索新型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社會運行機制,從系統層面入手解決導緻人的片面性的制度與結構成因,從而在整體層面為最大多數人的全面發展暢通渠道、創造條件。以實現社會全面發展與個人全面發展為價值目标并在二者的互動中尋找社會主義發展的動能,這既是過去中國發展的經驗,也昭示了未來中國發展的方向。中國既要借鑒資本主義的合理因素,又不能走資本主義的道路,而隻能在自己的社會文化基礎上探索新道路,這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道路不同于資本主義道路的核心便是堅持社會全面發展與個人全面發展的價值目标,并以二者的良性互動來實現此價值目标。
2.優化社會系統,補足發展短闆
社會全面發展與個人全面發展的有機互動是系統優化的過程,促進整個社會系統的健康發展。經濟發展與政治、社會、文化等發展有着密切關聯,一旦失去平衡就會相互掣肘,導緻既不能實現社會的進步,最終又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從系統論的立場出發,現代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呈現出整體性的趨勢,而确立全面發展的戰略則是國家層面的積極選擇。中國發展進入新階段,經濟發展的根本方向是向創新經濟轉型、構建創新型經濟體。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需要新的條件和要素,最重要的是形成一種有利于創新的系統機制。從社會系統論角度推動系統創新以實現全面發展則是一個根本出路。具體來說,在經濟發展之上進一步推動政治發展、社會發展、文化發展等是社會系統演化的内在要求,因為社會系統本身是一個整體,各個部分、各個要素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以“内卷”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方式容易造成惡性競争的社會文化和人際關系,最終會阻礙人的全面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求實現整個社會系統的優化,最終促成整個社會的平衡發展和全面發展,由此來滿足人對物質、社會參與、文化等多層次需求的滿足。
3.加強人力資本投資,培育社會發展動力
人是創造曆史的主體,人的全面發展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能所在。發展的片面性在影響人生活狀态的同時也阻礙了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面對現代生活方式下生育意願的下降引發人口危機、創新動能還不足以支撐社會高質量發展問題,需要加強人力資本的投資,充分發掘和釋放人的能動性。舒爾茨認為經濟的發展取決于人的質量的提高,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是高回報率的投資。若國家的資源隻用在物質領域而非增加人力資本投資,會使得“人的能力沒有和物質資本保持齊頭并進,而變成經濟增長的限制因素”[27]。對于處于轉型期的中國來說,長期支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轉型成功的關鍵在于人力資本水平的提升來推動勞動生産率的不斷提高,依靠高素質、創新型人力資源激發社會活力。按照蔡翼飛的測算,中國勞動生産率彈性為5.94[28],平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将帶來勞動生産率的大幅度提升,遠遠高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這意味着中國的人力資本對社會發展的推動擁有很大的潛力。在新發展階段要進一步完善人力資本發展體系,有針對性地解決目前存在的教育資源不平衡、高級技能教育不到位等問題,提升健康型人力資本和創新型人力資本,培育和釋放億萬民衆的創造活力,激發億萬民衆的創造熱情,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将成為新時期激發社會活力、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這種動能最生動地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這是中國崛起的真實的基礎,也是未來中國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4.創新社會體制機制,激發社會集體創造力
實現社會全面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機互動需要推動制度創新,探索相應的體制機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釋放新動能。主體的行動是在社會系統中實現的,系統的結構則在根本層面上引導或限制了主體能動性的發揮。一個合理的高效的社會系統集中表現為能夠激發各類主體的集體創造力。新發展階段中國的發展方向是構建創新性經濟體和創新型國家,這就要着力從系統結構入手進行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建立能夠激發各類社會行動主體創造性的國家創新系統。從現實看,一些不合時宜的體制機制是阻礙社會和個人全面發展的關鍵原因,它們形成了某種穩定的結構體系,從根本層面上導緻了社會和人的片面發展,限制和約束了社會個體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通過分析阻礙發展創新的體制原因,全面深化改革也就找到了突破口。改革是中國發展的動力,新發展階段仍然要堅持這一根本理念,以破釜沉舟的勇氣推進改革,探索實現社會全面發展和個人全面發展的體制機制。
從社會試驗的角度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寬松自由的社會大環境,最大限度激發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種實踐,是人類文明發展中最具開創性的社會實踐。雖然曆經一個多世紀的曲折曆程,社會主義仍然代表了人類發展的方向。對于中國來說,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是前無古人的事業,這既是國際共産主義運動在21世紀最有影響的事業,也是5000多年中華文明發展曆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新探索。所以這一社會實踐本質上是思想、制度、文化創新的過程,需要立足本土進行創造性探索。創新常常意味着挑戰現有的知識、價值和規範,在破除各種陳舊藩籬中進行。然而社會和人都有強大的傳統觀念、慣性力量和利益格局,突破藩籬必然引發各種阻力和挑戰。因此,在新發展階段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本質上需要繼續推動試驗性探索,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創新的濃厚氛圍。為此,需要賦權各類社會主體,創造寬松自由的社會文化環境,保障探索和創新的自由,力求最大限度地激發出整個社會的集體創造力。這些主體包括政府、企業、社會組織以及社會民衆,它們共同構成中國發展和進步的主導力量。
注釋:
[1]李培林.“十四五”時期要積極推進社會結構的改進[A].李培林、陳光金、王春光.2021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2.
[2][英]凱瑞·布朗著,張學敏譯.2030年的中國[A].[美]邁克爾·赫德森等.中國未來三十年Ⅲ——重塑夢想與現實之維[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6.
[3][美]邁克爾·赫德森著,霍星辰譯.房價,中國政府該如何控制[A].中國未來三十年Ⅲ——重塑夢想與現實之維[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115.
[4]J. Stewart Black ,Allen J. Morrison,Can China Avoid a Growth Crisis[A],Harvard Business Review[J],2019:94-103.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4.
[6]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标的建議》的說明[N].人民日報,2020-11-04.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8][1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53.
[9][美]阿曆克斯·英格爾斯著,殷陸君譯.人的現代化 心理·思想·态度·行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8.
[10]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
[11]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1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4.
[1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
[14][16][埃]阿蔔杜勒-馬利克等著,杜越等譯.發展的新戰略[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0:4,5.
[15][美]邁克爾·P.托達羅著,印金強、趙榮美譯.經濟發展與第三世界[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79.
[17][法]弗朗索瓦·佩魯著,張甯、豐子義譯.新發展觀[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175
[19]UNDP. 2020.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20. The Next Frontier: Human Development and the Anthropocene. New York:344.
[120]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發展指數(RCDI)及中國發展信心調查2020年度結果發布[EB/OL].https://news.ruc.edu.cn/archives/304694.
[21]數據來源世界銀行數據庫[DB/OL].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P.DYN.LE00.IN?view=chart.
[22][德]尤爾根·哈貝馬斯著,劉北成、曹衛東譯.合法化危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9.
[23]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民營企業與精準扶貧”課題組.“萬起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評估報告[A].李培林、陳光金、王春光.2021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155.
[2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1.
[25][28]蔡翼飛、謝倩芸. “十四五”時期中國教育型人力資本分析預測、主要問題與提升建議[A].張車偉.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十四五”時期人力資本提升與經濟高質量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20,26.
[26]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邁向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的新發展階段——2020—2021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A].李培林、陳光金、王春光.2021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3-4.
[27][美]舒爾茨著,吳珠華等譯.論人力資本投資[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8.
作者簡介:魏波,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邴薪穎,beat365官方网站博士研究生
文章來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21年第3期
排版 | 陳藝文
審核 | 陳培永 曲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