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文利:百年中國共産黨堅持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統一的實踐邏輯
摘要:中國共産黨是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統一論者。百年來,中國共産黨在堅持愛國主義的前提下,從國際主義的原則和立場出發,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中華民族複興的不同曆史階段靈活運用國際聯合、鬥争、合作的交往策略和實踐方略,為中國的建立、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回首百年黨史,回顧中國共産黨堅持國際主義的思想邏輯與實踐方略,對于更好地理解百年黨史之路,感受中國共産黨的國際主義思想,從而更好地領悟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服務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百年黨史 愛國主義 國際主義 實踐邏輯 發展方略
中國共産黨的百年,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複興、為世界謀大同的百年,也是通過中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造福中國、造福人類、構建安全、美好世界的百年。百年來,中國共産黨堅持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相統一,把始終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和人類命運結合起來,在實現中國事業的進程中促進世界進步。堅持愛國主義是中國共産黨的政治本色,是中國共産黨根植于内的道德基礎和思想根基。與此同時,堅持國際主義也是中國共産黨長期秉持的對外交往的價值原則和處理國際事務時的政治遵循。本文聚焦并系統考察百年來中國共産黨堅持國際主義的思想軌迹、價值邏輯和實踐方略,有針對性地審思中國共産黨堅持國際主義路線的政治考量和價值立場,以期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标中對中國共産黨與世界的互動關系提出有借鑒意義的思考。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進程中階級意識支撐的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的耦合
新民主主義革命既是民族民主革命,也是世界無産階級革命。中國共産黨誕生于在科學社會主義運動和國際共産主義運動在曆經挫折、經受磨練後形成的資産階級革命向無産階級革命過渡和轉變的大背景中。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9年第三國際成立,世界範圍内的革命形勢急劇變幻,而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命運日趨悲慘。國際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國内封建主義的壓迫,将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人民推向了為生存而掙紮的邊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社會運動的活躍,為中國共産黨的建立創造了條件。中國共産黨是堅持愛國主義的黨,是近代愛國主義知識分子和工農群衆相結合并共同高舉愛國主義旗幟的政治組織。堅持愛國主義對于中國共産黨而言是不言自明的主題。可以說,沒有愛國主義,就沒有中國共産黨,中國共産黨就是因愛國主義而生、因愛國主義而壯大、因愛國主義而取得勝利、因愛國主義而執政的。與此同時,從組織體系上說,中國共産黨是作為共産國際的東方支部建立的,其建立之初就得到了共産國際的指導和幫助,因此從一開始就具有隸屬于國際主義運動體系的色彩。中國共産黨的第一個綱領明确提出“聯合第三國際”。[1]第一個決議也專門設定了“黨與第三國際的聯系”之條款,提出“黨中央委員會應每月向第三國際報告工作。在必要時,應派一特命全權代表前往設在伊爾庫茨克的第三國際遠東書記處。此外,應派代表赴遠東各國,以便商讨發展和配合今後階級鬥争的進程。”[2]如此綱領和決議,無疑也為黨成立後堅持國際主義提供了立黨依據和行動準則。
陳獨秀是中國共産黨的創始人,也是黨從“一大”到“五大”的總書記,是黨的最高領導人。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對于來自共産國際的指令雖然未必句句照搬,甚至會提出相左意見,但總體上卻是貫徹了黨在初創時期拟定的處理與共産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1922年4月,針對國際代表馬林關于中國共産黨及社會主義青年團均加入國民黨的提議,陳獨秀在據實分析國民黨立場的基礎上向共産國際駐中國代表吳廷康陳述了反對意見,并委托其向可能議及此事的第三國際代陳此意見。但同年6月,陳獨秀又按照黨綱規定代表中央執行委員會向共産國際提交了詳細工作報告,完全履行了中國共産黨作為共産國際支部的義務和職責。與此同時,中國共産黨秉持高度的國際主義關懷,對世界革命的形勢密切關注。按照第三國際召集全世界無産階級建立聯合戰線的要求,中國共産黨在“二大”決議中就發出号召,召集中國工人們加入世界工人的聯合戰線,保護無産階級的祖國——蘇維埃俄羅斯。
中國共産黨建立的初衷就是要解決國家、民族和人民遭受封建主義剝削和帝國主義壓迫的問題,因此愛國主義毫無疑問是其立黨精神和實踐價值,堅持愛國主義也是所有共産黨人笃信不移的決心。然而,處于初創時期的中國共産黨嚴重缺乏革命鬥争經驗,在革命進程中接受來自共産國際的經濟幫助和思想指導,這顯然符合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通則,也是中國共産黨恪守國際主義的要求。1922年中共二大議決,中國共産黨的任務是要召集中國工人加入世界工人的聯合戰線,通過中國共産黨加入第三國際決議案,明确中國共産黨為共産國際的中國支部,并發出“一齊來和全世界的革命夥伴們并肩前進”[3]。此後,中國共産黨一直按照國際主義的原則,與共産國際保持着緊密聯系,為中國革命尋求出路和方略。實際上,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發展國内民族革命統一戰線,同時也為維護第三國際的權威和對獨立國家民主革命的指導地位,中國共産黨始終把國際主義作為重要遵循,履行作為共産國際支部的責任和義務。1937年西安事變發生後,毛澤東分析說:“中國共産黨人是國際主義者,他們主張世界大同運動;但同時又是保衛祖國的愛國主義者……這種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并不沖突,因為隻有中國的獨立解放,才有可能去參加世界的大同運動。”[4]随後,他又強調說:“中國共産黨人必須将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結合起來……我們是國際主義者,我們又是愛國主義者。”“把國際主義的内容和民族形式分離起來,是一點也不懂國際主義的人們的做法,我們則要把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5]可以說,中國共産黨之所以堅持國際主義,是與其自身對無産階級世界革命體系中中國無産階級意識的定位分不開。中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中國無産階級是世界無産階級的重要組成。在無産階級革命的國際形勢中,中國革命自然就要秉持國際主義的原則,從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相結合中實現“雙赢”和“共赢”。
二、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主權國家利益支撐下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結合的原則立場
新中國是基于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争取自身解放、獲得獨立和自由的前提而奮鬥的偉大成果。可以說,沒有對民族解放意識的追尋,也就沒有中國共産黨艱辛探索的動力。正是秉持着追求“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的初心使命,中國共産黨才領導中國人民開創了輝煌的曆史,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在對即将建立的新中國的謀劃和思考中,發揚國際主義、聯合革命力量的思想邏輯在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思想世界中是連貫且持續的。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二十八周年之際,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就對中國革命的經驗和未來的國際策略進行了分析。他提出中國要走“一邊倒”的道路,指出:“在帝國主義存在的時代,任何國家的真正的人民革命,如果沒有國際革命力量在各種不同方式上的援助,要取得自己的勝利是不可能的。勝利了,要鞏固,也是不可能的。……人民中國的現在和将來,也是這樣。”[6]由此可見,獨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領導新中國建設的中國共産黨同樣秉持着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相統一的基本原則,同樣重視國際力量對國家建設的輔助和支持作用。這正如毛澤東所認為的那樣,“社會主義國家是完全新型的國家,是推翻了剝削階級而由勞動人民掌握權力的國家。在這些國家間的相互關系中,實現着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相統一的原則。”[7]
毫無疑問,赢得獨立的新中國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國家主權和民族權利。這不僅是長期民族解放鬥争中無數革命志士夢寐以求的赤誠夙願,更是翻身獲得解放的億萬中華兒女共同心聲。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一方面繼續探索适合中國國情的建設道路,另一方面堅持從國際主義出發,開展有效的國際合作。還是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毛澤東就提出:“鵝蛋看不起雞蛋,黑色金屬看不起稀有金屬,這種看不起人的态度是不科學的。中國是大國,黨是大黨,也沒有理由看不起小國小黨。對兄弟國家人民要永遠保持學習的态度,要有真正的國際主義精神。”[8]1958年,他又強調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要與各國情況相結合。國際主義同愛國主義是統一的。”[9]然而,由于蘇聯在“長波電台”和“聯合艦隊”問題上不顧及中國國家主權,在對華關系上采取大國沙文主義的做法,導緻中蘇關系惡化,也使得新中國建立後一段時期對蘇交往關系出現障礙。但是,中國共産黨始終是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統一論者,始終秉持維護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的根本原則,始終履行自己應盡的國際義務。中國共産黨向來不是一個推行封閉主義和關門主義的政黨,打破帝國主義國家的外交封鎖使得中國共産黨不得不在國際主義陣營中找到可以相互支持、攜手發展的朋友。這一時期,中國加大了與第三世界亞非拉國家的友好交往與合作,大力無償援助這些國家的民族解放鬥争和發展事業,很好地履行了國際主義義務,展示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1963年,毛澤東在接見非洲來訪朋友的談話中提到:“被壓迫人民争取徹底的解放,首先是依靠自己的鬥争。其次才是國際的援助。已經獲得革命勝利的人民,應該援助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的鬥争,這是我們的國際主義的義務。”[10]事實也恰如毛澤東所言,與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建立統一戰線,把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有機結合并運用到國家間友好交往的具體實踐中,這無疑是建國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産黨實踐國際主義的立足點和出發點,也是在民主革命時期業已形成的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統一的基本原則的邏輯延伸和靈活運用。
堅持國際主義并不等于不要愛國主義,對外開放并不等于要犧牲國家主權和根本利益。愛國主義是國際主義的前提和基礎,國際主義是愛國主義的延伸和表達。擁有獨立國家主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需要通過發展經濟使自己發展起來和強大起來,這是中國共産黨堅持愛國主義的内在要求,也是其秉持國際主義的價值邏輯。在獨立國家主權的框架下,擴大朋友、減少敵對、在共同發展中赢得自己的發展,這個原則無疑是新中國建立後中國共産黨毫不動搖的國際主義原則。因此,當國際形勢發生變化、曆史提供了新的國際交往的機遇時,中國共産黨打開與西方國家建交的大門,并在和平共處原則的指引下引領中國轉向更為廣闊的國際交往的舞台。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期的中日、中美建交一直到改革開放後收複香港、澳門,中國共産黨堅持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相統一的立場原則沒有改變,與一切友好國家往來共建的實踐邏輯也沒有改變,堅持國家主權完整和國家利益至上的價值導向也沒有變。鄧小平強調:“對我們的國家要愛,要讓我們的國家發達起來。”這種愛國主義的原則是鮮明的,但它同時也不排斥中國秉持國際主義的立場。雖然此時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俨然具有了新的時代内涵和實踐要求。但是,在以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為主題的國家建設體系中,秉持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有機結合、從愛國主義的價值邏輯中升華國際主義的時代要求,在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中捍衛國家主權、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也始終是中國共産黨堅持國際主義的思想邏輯和實踐方略。
三、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程中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的有機融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标志着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交往進入了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新階段。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赢的旗幟,緻力于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系,同舟共濟,權責共擔,增進人類共同利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是講愛國主義的,同時我們也是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胸懷的。随着國力不斷增強,中國将在力所能及範圍内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和義務,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新時代的中國共産黨同樣是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統一論者,同樣秉持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有機結合。作為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相融合的實踐體現,新時代的中國共産黨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呼籲“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魅力的世界。”[11]不難看出,中國所倡導構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新時代愛國主義的要求,也是中國一貫所堅持的國際主義的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人類的共同繁榮、普遍安全、健康發展作為立足點,倡導各國人民共同構建美好未來,其中滲透的就是新時代中國共産黨所秉持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相融合的價值立場。這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們要堅定不移地維護和發展我國發展利益,同時要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推動國際社會共擔時代責任,合作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推動經濟全球化朝着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發展,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共享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12]
新時代的中國共産黨是領導全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堅強領導者和忠誠實踐者。要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的複興大業,需要中國共産黨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同時也需要中國共産黨秉承國際主義精神,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當代中國的發展已經與世界的發展不可分割且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另一方面新時代的中國也需要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為人類作出更大更多的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強調指出,“愛國主義是激勵中國人民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在曆史洪流中奮勇向前的強大精神動力,是驅動中華民族這艘航船乘風破浪、奮勇前行的強勁引擎,是引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迸發排山倒海的曆史偉力、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艱難險阻的壯麗旗幟。”[13]與此同時,他也在很多場合強調中國的發展需要與世界進行更多、更好的互動和交流,并盛贊外國援華專家和中方援外人員所體現的新時代的國際主義精神。可以認為,世界各國越是開放交流,各國人民越是友好往來,新時代中國共産黨人所倡導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就越能得到哺育和發揚,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越能得到繼承、融合、創新和表達。
新時代中國共産黨所秉承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既有長期以來中國共産黨貫徹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傳統原則,更需要結合新的曆史方位、時代特點和使命任務進行新的融合與創造。衆所周知,堅持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相統一必須以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和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為前提,也必須從具有不同曆史特點和時代特征的國情、世情、社情和民情出發,必須實現愛國主義和國家主義的良性互動、有機結合,決不能執其一方而無視或廢棄另一方。這不僅是由中國人民的精神傳統決定的,也是由中國共産黨的政治原則和階級性質所決定的。在這個意義上說,新時代中國共産黨人所要堅持和發揚的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就應當實現二者結合上的創造性轉化和時代化創新,實現與中國共産黨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的高度契合與有機融合。毋庸諱言,新時代中國共産黨所領導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任務既面臨不可多得的曆史機遇,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時代挑戰。在倡揚愛國主義的同時避免陷入大民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的窠臼,在堅持國際主義的同時也不忘維護和捍衛中國的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在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天平上找到科學、适宜和有效的平衡點,讓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在新時代走深走實,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事業中實現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責任共擔、福祉共享、利益共赢、命運共建,這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心願,也是世界友好人民的心願。
四、對中國共産黨堅持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統一的簡要思考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更是中國共産黨自誕生以來就具有的内在品格。二十世紀初葉,正是出于救國救民、實現民族解放和人民自由幸福的考量,大批知識分子和革命志士才發起組織了中國共産黨,也才有了中國共産黨後來的曆史和命運。正如前文所述,自從誕生之日起,中國共産黨就内在地把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鑲嵌在一起,從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相結合的立場出發考量中國革命事業的前途,探尋中國進步和發展的路徑。可以說,對于中國共産黨而言,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是同一枚硬币的不可分割的兩面,既相克相生,也相輔相成,同時也必須同向同行,共同支配着中國共産黨的對内對外政策,服務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事業。
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的結合是中國共産黨在執行内外政策時的重要原則,既是中國共産黨的思想武器,也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具體實踐的精神品格。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統一的原則中所體現的辯證思維既符合中國優秀思想傳統的要求,又符合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要求。作為原則,堅持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的結合始終是中國共産黨需要秉持的基本立場。但是,在面對不同時代、不同情境和不同任務時,中國共産黨又需要靈活地運用好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的原則,創造性地轉化并創新性地發展在具體實踐中應采取的具體路線方針政策,既要避免狹隘的愛國主義,也要避免無原則的國際主義,既要避免把愛國主義淩駕于國際主義之上,更要避免把國際主義當作超越愛國主義的金科玉律。隻有靈活地把握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有機統一,找好二者的結合點和平衡點,運用好二者的合力,才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結合。
中國的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結合必須結合中國實際情況,也即中國的國情和實際,任何脫離中國實際環境和發展進程的結合都不可能真正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也不可能帶來有利于中國發展的善果。從實際狀況看,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都是基本的價值原則,二者的結合必須依照具體的情境和過程而采取适宜的思路和對策。換言之,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都不是虛空的,而是必須有具體的内容,必須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找到二者的平衡點。從中國共産黨百年曆程看,無論是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還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的政策選擇都以最大限度地符合中國和國際夥伴的利益、最大程度地推動中國和國際夥伴的發展為底限。從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相結合的曆史進程看,中國共産黨在不同時期作出不同的判斷和選擇,正是貫徹黨的根本宗旨、執行黨的綱領路線的結果,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結果。
中國共産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産黨把中國無産階級的解放和世界無産階級革命的使命統一起來。作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産黨又把愛國主義的責任扛在肩上。毋庸置疑,中國共産黨既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論者,也是偉大的國際主義論者,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在黨領導解決中國社會面臨的實際問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的進程中得到了實際應用和實踐展開。中國共産黨始終是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領導者,中國共産黨人也始終是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先鋒戰士。正是在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相統一、相結合的過程中,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不但實現了中華民族自身的解放,也為世界反帝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作出了傑出貢獻。面向未來,中國共産黨也必将在為世界謀大同中更好地發揚國際主義精神,為國際主義的繁榮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注釋:
[1]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一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頁。
[2]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一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8頁。
[3]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一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17頁。
[4] 《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4頁。
[5]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頁。
[6]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3-1474頁。
[7] 《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9頁。
[8] 《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8頁。
[9] 《毛澤東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頁。
[10]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0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339-340頁。
[1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8-59頁。
[12] 習近平:《深刻感悟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 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人民日報》,2018年4月25日。
[13] 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0年9月4日。
作者簡介:宇文利,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博士生導師
文章來源:《當代中國與世界》2021年第2期
排版 | 陳藝文
審核 | 陳培永 曲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