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培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相結合”的深層意蘊
摘 要:“同具體實際相結合”本身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中國具體實際”相對于具有抽象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而言,凸顯的是具體性和實踐性;相對于馬克思主義立足的各個國家的普遍性,凸顯的是中國這個國家的特殊性;相對于馬克思主義整個人類解放的視野,凸顯的則是中華民族解放的民族性。“中國具體實際”包括中國的基本國情、中國具體實踐與中國的奮鬥目标,也包括中國曆史與中國傳統文化,以及由文化價值觀念所塑造的中國人的實際。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曆史的一部分,但又有着超越于“中國具體實際”的外延,可以作為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思想文化資源。同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主體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本質上處理的是理論與實踐、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更加突出的是古與今、中與西的先進思想理論、文化價值觀念融合的問題。強調兩者相結合,最重要的不是強調兩者的契合之處、相通之處。能夠實現有機結合的雙方,一定是有差異的雙方,能夠為對方提供補充和借鑒,在這個意義上談論雙方的相結合才有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中國共産黨人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形成的寶貴經驗。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史為鑒、開創未來,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1]。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置于“中國具體實際”之後提出,強調“兩個相結合”,這說明對“中國具體實際”的内容有了更進一步的闡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強調。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術研究,理應深刻把握“中國具體實際”的内涵,厘清“中國具體實際”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洞察這“兩個相結合”的深層意蘊。
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的“中國具體實際”相對所指
在提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時,“中國具體實際”實際上很少作為核心範疇被闡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要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已經是結論,至于何謂中國具體實際、如何結合,并沒有成為繼續追問的理論問題。在這一論斷中,我們是以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中心的。“中國具體實際”之所以被提及,主要是為了強調不要僵化地理解馬克思主義,防止把馬克思主義變成抽象的、空洞的教條,走向自以為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實際上是背離馬克思主義的結局。也就是說,講兩者相結合,實際上是從如何科學地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麼才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正确态度這一角度提出的,是以馬克思主義學說為中心、探讨如何發揮其作用以解決中國問題而提出的,而不是以中國為中心、以中國具體實際如何借助馬克思主義得到正确理解而提出的。
我們也很容易認為“中國具體實際”不是一個理論範疇,本身并不構成一個值得研究的學術問題。或者認定它是自然而然、顯而易見的,不用深入分析便衆人皆知;或者認定它是複雜的、多面的,包括中國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對其分析研究會陷入到具體的、碎片化的細節之中,進入到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以及民族學、宗教學等各門具體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具體研究中,超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研究領域;亦或者認為它不是一個具有客觀性的範疇,認為每個人所把握的具體實際都是不同的,這決定了它隻能是一個可以提及的、對照性的抽象範疇,用以審視并防止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理解,而不能深挖其背後的内涵。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推進,尤其是“兩個相結合”的明确提出,要求我們擺脫對“中國具體實際”理解的誤區,把它當成一個學術範疇、理論問題進行深刻分析。進入對這個命題的分析,首先應該看到,作為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觀察時代和引領時代的學說,馬克思主義是特别強調與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共産主義不是教義,而是運動。它不是從原則出發,而是從事實出發。共産主義者不是把某種哲學作為前提,而是把迄今為止的全部曆史,特别是這一曆史目前在文明各國造成的實際結果作為前提。”[2]這段話已經表明馬克思、恩格斯主張的馬克思主義或共産主義是要把人類社會的曆史作為前提,特别是要以文明各國的實際為前提,雖然他們所理解的文明各國有時也隻是等同為當時發達的歐美資本主義國家,但實際上已經内在地隐含着馬克思主義(或共産主義)與各國實際相結合的問題。
在這裡,我們應該能夠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為什麼一直在關注當時世界上衆多類型的國家,包括中國。1853年至1862年間,馬克思、恩格斯寫了關于中國問題的文章共18篇,這些文章大多發表在美國的一家報紙上,他們關注到的“中國具體實際”主要包含當時的對華貿易、鴉片戰争以及太平天國運動等,從整體上看是要分析他們在《共産黨宣言》中提出的資産階級“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3]的過程,分析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必将摧毀當時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的過程。資本主義社會或資産階級社會必然戰勝封建社會、專制社會,走向社會主義社會、共産主義社會,這無疑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那麼“中國具體實際”本來也就在這一基本原理之中。馬克思、恩格斯已經開始用他們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去分析中國問題,結合中國具體實際來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在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候,實際上更明确地強調了“中國具體實際”:“共産黨員是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但是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馬克思列甯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系的。對于中國共産黨來說,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聯的共産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隻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着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4]
這段論述完全可以看作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或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最全面表述,“中國具體實際”在其中有多種表述,比如“中國的具體特點”“一定的民族形式”“具體的革命實踐”“中國的具體的環境”“中國的特性”等,而與其相對的則是“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列甯主義”“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理論”。可以據此總結,“中國具體實際”相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對于具有抽象性的理論或學說,凸顯的是具體性的實際和實踐;相對于馬克思主義所着眼或立足的人類社會的曆史,相對于世界所有國家的普遍性,凸顯的是中國這個國家的特殊性;相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國際主義情懷、整個人類解放的視野,凸顯的是中國這個國家、中華民族這個民族的解放事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因此包含着抽象性與具體性、普遍性與特殊性、世界性與民族性的辯證關系。
理解“中國具體實際”,不能離開它提出的語境,應該放在其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關系中來理解,不然的話,它就變成了一個不能把握的多義的範疇。“中國具體實際”不是指中國本身各地區、各領域、各群體的實際,不應該理解得過于狹窄、過于具體,不能就事論事,就情況談情況,把它理解為在中國出現的所有具體的事件、具體發生于每個領域的各種各樣的情況。把握“中國的具體實際”,一定要從總體的視野進行整體性的理解,不應該把它理解成必須經過所有領域的調查研究才能把握的對象,當然這些具體的各領域、各地區的研究對于把握“中國具體實際”發揮着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
二、“中國具體實際”的具體内容及“傳統文化”在其中的位置
理解了“中國具體實際”的相對所指,還應該進一步把握其具體内涵。一旦細細琢磨就會發現,它是一個容易理解但又很難界定的範疇。中國具體實際必然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與現象,但并不是任何事實與現象都應該看作中國具體實際,隻有主要的、本質的、長期起作用的客觀事實與現象才可以是中國具體實際。具體而言,“中國具體實際”首先所指的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基本國情包括的内容主要是中國的社會性質、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曆史方位或發展階段、主要矛盾等。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就要求從這些方面把握基本國情,從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等出發,并從這些方面審視基本國情的變化,防止超越基本國情的盲目樂觀和冒進,也防止看不到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而停留在某個階段的國情認知上。
中國具體實際還包括中國具體實踐。在有些場合,我們所講的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的,就是中國具體實踐而不是中國具體實際。中國具體實踐體現的是中國具體實際的“動态性”,強調的是“中國正在幹的事情”。從整體上來說,中國具體實踐,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社會主義革命實踐、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改革開放實踐,也就是我們所講的革命、建設、改革。這意味着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就得以中國正在幹的事情為中心,就得從當前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出發。立足具體實踐,必然包含着奮鬥目标,中國的奮鬥目标是中國正在幹的事情的一部分,也因此是中國具體實際的一部分,體現的是中國具體實際的“未來性”。馬克思主義着眼的是是人類社會的奮鬥目标,在中國則有屬于中國這個國家、中華民族這個民族的奮鬥目标。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意味着要立足中國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走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國夢的奮鬥目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民族複興中國夢是同一個目标的不同表述,都是要在21世紀中葉實現,民族複興中國夢是基于中國近代以來的進程而提出的目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基于馬克思主義所追求的人類社會的目标,是大多數國家都必然會追求、會最終實現的目标。
中國具體實際還包括中國曆史。一般而言,具體實際是當前的實際,與曆史、與未來屬于并列的部分。但對于一個國家來說,過去、現在與未來是不可割裂的,隻有通過曆史才能夠看清楚中國的現在。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能割斷曆史,不能不放眼未來,要從中國的昨天與明天來看中國的今天。中國具體實際一定包含着中國曆史的獨特性,正像毛澤東所強調的,“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曆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于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曆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曆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曆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産”[5]。中國曆史當然是整個曆史,但更重要的則是中國近現代曆史、中國革命史、中國共産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國改革開放史。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最需要關切的則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兩個曆史時期,即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的兩個曆史時期。
中國具體實際還應包括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具體實際中的地位一直被強調。強調中國的具體實際,忽略掉傳統文化或文化傳統是有問題的。但這裡的傳統文化絕對不是指傳統社會裡的文化,而是現代社會中的文化,是現在還存在、還在發揮作用的從傳統社會繼承下來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屬于中國曆史,是中國曆史的一部分,是在中國曆史上的經濟發展、政治制度、社會交往中凝結成的價值觀念。隻是,傳統文化是具有獨立性的,它具有延續性,已經融入到當前的中國社會中,已經融入到中國具體實際中,成為中國具體實際的一部分。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之後,再提出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顯然是為了突出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同時也包含着前者對于傳統文化中糟粕部分的揚棄。應該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不是中國具體實際完全涵蓋的,有着超越于“中國具體實際”的外延,可以作為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思想文化資源。
值得強調的是,中國具體實際還是中國人的實際,是中國這個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念浸染和塑造的人的實際。講中國具體實際,不能是沒有人的具體實際,沒有人的具體實際談不上具體實際。毛澤東強調馬克思主義的“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6],他所使用的“中國老百姓”,當然構成中國具體實際。中國人或中國老百姓有其特殊性,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必然包含着同中國人的精神氣質等相結合。
三、科學把握“兩個相結合”的主體及其基本要求
強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曆史經驗的總結,說明不是在今天才開始提出,才意識到要相結合。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伊始,就已經開始了相結合的進程。現在着重提出“兩個相結合”,是要進一步增強相結合的自覺性,更加自覺地将二者結合起來,這要求我們更進一步深化對這“兩個相結合”中“相結合”的主體及基本要求的理解。
把握這“兩個相結合”,應該明确,同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主體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相結合的這個主體,一直有着不同的表述,比如“使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際運動結合起來”,“把馬克思列甯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等。無論是“馬克思列甯主義”“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理論”,還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都是說得通的。來自于中國之外的學說,需要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伊始,講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這裡的馬克思主義實際上就是特指馬克思列甯主義,“相結合”就是從國外傳來的馬克思列甯主義學說要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但在今天,講馬克思列甯主義或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因已經成為普遍共識,已不再具有現實針對性。
發展到今天,講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這一提法實際上已經不太合時宜了。把馬克思主義放在與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對應的一面,實際上還是把馬克思主義看作西方的學說,也很容易讓人把馬克思主義還當成西方的學說。應該特别強調,作為黨和國家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早就不再是來自19世紀歐洲的思想,而是古今中外的各種理論、各種文明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理論。作為立黨立國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是包括馬克思列甯主義在内的、又包括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它本身已經是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思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也相對于“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是更為準确、合适的表述,這裡的基本原理不隻是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理論,也包括一些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新論斷、新觀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已經大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作為既有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需要把在中國具體實際中形成的新的觀點,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理念融入其中,以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實現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可以說,馬克思主義不是“兩個相結合”的主體,而是“兩個相結合”要服務的對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一個目标,就是發展作為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
明确了“相結合”的主體,還得理解“相結合”的要求。既然是相結合,那就說明雙方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是以哪一方為主體、另一方為客體,不能偏重一方而忽視或貶低另一方,不能以前者來兼容後者,或者以後者來兼容前者。相結合的雙方是應該是主體與主體的關系,“相結合”的過程應該是雙向互動的過程,相結合的結果應該是“雙改變”,即雙方都發生改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得以豐富發展,中國具體實際得以變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追求“兩個相結合”,一方面要避免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中心,僅僅把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作論證其正确性和适用性的工具,來證明馬克思主義是對的,是适合中國的;另一方面要避免在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名義下,否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價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化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兩個相結合”有着不同的具體要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本質上處理的是理論與實踐、主觀與客觀的關系。這種相結合反對的是或者隻強調學說、理論、原理而忽視它源自現實、服務現實、改變現實,或者隻講中國具體實際、從具體實際出發而違背基本原理甚至否定基本原理的現實意義。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是,兩者有時候是不能結合的,這個時候有必要選擇的是原理第一,還是具體實際第一。答案當然是具體實際第一、實踐第一,這并不違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而恰恰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但也要防止的是,在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名義下,有可能會出現否定思想、理論、原理的現象,因此強調具體實際遵循思想、走向思想指引的方向是必要的,正如馬克思所言,“光是思想力求成為現實是不夠的,現實本身應當力求趨向思想”[7]。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其中隐含的前提是理論要從實際出發。也就是說,一切從實際出發本身就蘊含着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主觀與客觀的結合。今天講從中國具體實際出發,意味着不能從基本原則出發、從價值觀念出發、從理論觀點出發,這是有現實針對性的,因為在今天還是存在着從主觀出發來評判中國改革開放實踐,從所謂現代政黨理論來評判中國共産黨領導實踐的觀念。真正地追求相結合,應該自覺地把思想、原理作為具體實際的一部分,保證原理來自具體實際又随具體實際而變化,它是對具體實際的“叙述”,但又引導着具體實際的走向。中國具體實際不是靜态的,而是不斷發展的動态曆史過程,每走到一個新的曆史時期都需要理論作出回應。追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要求具備理論創新的勇氣,敢于推進理論創新。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更加突出的是古與今、中與西的先進思想理論、文化價值觀念融合的問題。提倡這兩者相結合的針對性,在當前存在着兩種相互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過度推崇傳統文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解決當前人類社會問題,它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西方的學說,認為在中國就應該講中國的哲學、中國的文化,要反對以西方理論為圭臬,就不能再老是講馬克思主義,再以這種外來的學說作為指導思想;一種觀點則是将傳統文化看作已經過時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就應該放棄的東西,它将傳統文化視為封建社會的文化餘毒,強調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一定要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不要老做傳統文化的文章,走上文化複古主義、文化保守主義的道路。
一定要看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要與之相結合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不是一切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有好有壞,要結合的是優秀文化,而不是封建糟粕。這個相結合,包含着如何批判吸收傳統文化的問題,也包含着借鑒“外國的進步文化”的價值。不能在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時候,否定一切外國進步文化、西方理論。同理是,中國具體實際是在世界之中的中國具體實際,離不開世界的實際、離不開其他國家的實際。立足中國具體實際,要求不立足某些國家尤其是某些發達國家的實際,但也不是完全不顧其他國家的實際、不顧整個世界的實際。
馬克思主義本來是産生于19世紀歐洲的學說,一開始傳入中國無疑屬于“外國的進步文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相結合,本身也包含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鑒。要知道,作為執政黨和國家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本身是包容并蓄的,也應該繼續包容兼容,借鑒吸收。我們創造了中華文明新形态,之所以是新形态,既是相對于傳統中華傳統文明而言,又是相對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歐美國家文明而言。它為什麼得以形成,其深層次的原因恰恰就是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和魂,又吸收了國外進步文化,有了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締造。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身有高度的契合性,這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紮根并作為黨和國家指導思想的基礎和前提。但強調兩者相結合,最重要的不是着力探求兩者之間的契合之處、相通之處。能夠實現有機結合的雙方,一定是有差異的雙方,雙方都有對方所沒有的東西,談雙方的相結合才有價值和意義。我們更應該挖掘獨屬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些價值理念,将其融入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把獨屬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的一些東西沉澱為中國文化,成為未來的優秀傳統文化。隻有如此努力,談論雙方更好地相結合才有更大意義。
作者簡介:陳培永,beat365官方网站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文章來源:《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21年第3期,有改動。請以原刊為準。
排版 | 陳藝文
審核 | 陳培永 曲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