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郇慶治:馬克思主義生态學視域下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是中國共産黨及中國政府長期以來所堅持的基礎性生态文明理念與治國理政方略——盡管在不同時期采取了略微不同的表述方式或形式,也是當代中國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設尤其是貫徹落實“十四五”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标的重要指導性原則。因而,除了對于這一政策話語構建及其實踐本身的更為科學的概括,在學理性層面上一個值得深入讨論的問題是,如何明确界定與清晰闡明它作為一種社會主義生态文明觀的馬克思主義生态學基礎,以及由此所決定的它與歐美社會中頗為流行的生态現代化等“淺綠色”(“生态資本主義”)理論的質性差别。
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生态學基礎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這裡所說的“馬克思主義生态學”并不是狹義上的歐美生态馬克思主義學術流派,也不僅限于馬克思或恩格斯本人的生态議題有關著述,而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生态思想或理論圖譜的統稱,所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方法與社會主義政治對于當今世界所面臨的生态環境挑戰或危機的系統性政治哲學闡釋。概言之,它包括兩個核心性論點:一是對現時代人類社會或文明所面臨的生态環境挑戰或危機的資本主義制度成因的深刻揭示與批評。在它看來,近代社會以來最先在歐美國家形成并逐漸擴展到世界各地的資本主義制度,是造成當今世界深陷生态環境困境的根本性社會原因。而這就意味着,資本主義制度條件下的局部性矯正或改良,不可能從源頭上消除生态環境危機。二是對未來的合乎生态可持續性理念原則的社會主義制度框架的理論構想與政治過渡戰略規劃。它堅持認為,社會主義性質的整體性深刻性變革,将會同時解決包括造成生态環境破壞在内的社會深層成因。因為,真正實現自由自覺的、聯合起來的個體不可能主動破壞他們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生态環境。
因而,在理解與闡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生态學基礎時,必須同時強調其一般唯物史觀基礎和政治生态學基礎。就前者而言,現代化對于包括中國在内的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是實現其經濟社會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必經階段與步驟,既是為了逐漸提高國内民衆的經濟文化生活水平,在滿足其衣食住行基本需要的基礎上享受到一種文明體面的物質與精神生活質量,也是為了與已然實現經濟社會現代化的少數歐美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競争,以确保自身的經濟政治地位與民族文化生存。依此而論,現代化是更具基礎性或決定性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則不過是現代化的一種限定性修飾。就後者而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當然也可以在自然生态規律、哲學價值倫理、新生活觀念風格等的意義上來诠釋,但至少同等重要的是它得以實現的社會制度條件和社會政治與文化動力機制,而當把它理解為一個與現代化進程不可分割的整體時就更是如此。也就是說,真正重要或值得關注的不是人(社會)與自然之間的那些和諧共生的具象性呈現或樣态,而是這些呈現或樣态得以實現的背後原因與條件。
總之,對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生态學基礎的完整闡釋,需要把人(社會)與自然之間的和解、統一或共生,置于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背景或語境之下,要同時防止雙重意義上的簡單化和浪漫化,即離開現代化的現實進程來談論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或者離開社會條件或和諧來談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
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生态文明觀意蘊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确号召,“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态文明觀”。這既是對黨的十八大報告所做的“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态文明新時代”籲求的前後呼應,也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态文明建設的政治旨歸的明确規定。也就是說,無論是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設還是深化生态文明體制改革,都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其踐行的有機組成部分,都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整體布局的一部分,都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與永續發展進程的一部分。因而,“社會主義生态文明觀”并不是一套獨立于黨和政府既定的生态文明建設國家戰略的理論觀點和政策主張,而是要求把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站位、社會主義的理念價值與制度構想和中國共産黨的全面領導作用等要素,自覺融入日常性的生态文明建設政策舉措。這當然不是說,對于影響同一條河流水質的不同污染物也要追問其資本主義抑或社會主義的質性,但不能否認的是,國家公園體系的制度構建是不是基于人民大衆權益,其結果将會是大相徑庭的。因此,除了要自覺區别于世界範圍内現實中确實存在着的“綠色資本主義”或“生态資本主義”政治意識形态和戰略模式,當代中國語境下堅持社會主義生态文明觀的首要任務,就是要防止生态文明及其建設戰略與貫徹落實的公共政策化甚或“去政治化”。
那麼,應如何理解“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生态文明觀意蘊呢?在筆者看來,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一方面,就像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明确闡述的,其核心任務就是要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具體地說,這就是要實質性解決現代化過程中累積起來的生态環境問題,尤其是那些影響到人民群衆身心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盡快實現全國生态環境質量的根本性好轉;就是要建立完善現代化的生态環境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與我們已經達到的經濟社會現代化水平相适應并發揮規範引領作用;就是要在創造更多物質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時,提供更多優質生态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态環境需要。換言之,作為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總目标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階段性目标的重要構成部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首先意味着一種更加綠色的、更具生态可持續性的現代化。
另一方面,這些生态化或綠色表征絕不僅僅是指自然的甯靜、和諧、美麗,而自然的甯靜、和諧、美麗也不能僅僅以一種自然的方式來實現。事實上,無論是推進綠色發展,構建綠色經濟體系、技術體系、能源體系和綠色生活方式,着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衆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加大生态系統保護力度,提升生态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還是改革生态環境監管體制,加強對生态文明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都是黨和政府統一領導之下的最廣大人民群衆的主體性參與、實踐與創造的現實過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制度、道路與文化不斷建立與鞏固的曆史過程,既不能脫離後面的這些整體性背景語境而現實展開,也不能脫離後面的這些整體性背景語境而切實實現。更明确地說,“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就是在不斷豐富與發展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而有着明确的“紅綠”特征。
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态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從中國共産黨偉大建黨精神形成發展及其時代弘揚的政治理論境界,不僅高度概括了中國共産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所進行的偉大探索及其曆史成就,即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人類文明新形态”,還具體闡述了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主題的社會主義生态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對于中國共産黨的初心使命與偉大建黨精神,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産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确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前,中國共産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産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鬥争,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一百年來,中國共産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鬥中構建起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譜系,錘煉出鮮明的精神品格。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應該說,無論從踐行擔當“初心使命”還是從形成與弘揚的“偉大建黨精神”來說,生态文明理念及其踐行都是中國共産黨人百年奮鬥過程和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再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中國共産黨形成了一個既一脈相承又不斷創新的“紅綠”思想譜系:毛澤東“改善環境、勤儉節約”思想、鄧小平“環境保護基本國策”思想、江澤民“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胡錦濤“建設‘兩型’社會”思想和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這些重要思想構成了我國不同時期生态環境保護治理或廣義的生态文明建設的理論遵循與實踐指南。
對于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及其成就的重大意義,習近平強調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态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态;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可以認為,這段話實際上構成了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态文明思想核心觀點的概述:我國生态文明建設的根本目标或長遠目标是建成“美麗中國”,其階段性目标或任務總要求則是推動實現“生态文明”協調發展或全面進步,而它的基本方略則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或“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在筆者看來,這裡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正确理解和闡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與“人類文明新形态”之間的關系。概言之,前者對于後者具有基礎性的形塑作用,而後者是前者的諸多維度的綜合性或曆史性結果——生态文明建設隻是其中的一個維度,但理應是一種制度重構意義上(社會公正或社會主義)的未來願景或解決方案。其實,對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理論意涵,習近平曾做過更具體的闡述,“我們建設的現代化必須是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的……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由此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有着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豐富得多的内容,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無疑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重要構成部分。總之,就像沒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社會主義生态文明建設就會變成空洞無物的哲學倫理理念一樣,沒有内容豐富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也就沒有什麼實質性的“人類文明新形态”。
同樣不容忽視的是,無論是就“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本質特征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得以現實展開的制度框架來說,全面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然意味着或指向一種“人類文明新形态”,而這種新形态有着顯而易見的政治價值、制度與文化旨向,那就是社會主義的未來願景。當然,我們對此要有一種客觀理性的态度。當代中國正在百年大黨中國共産黨帶領下沿着這樣一條正确而前景光明的道路穩步前進,并得到了最廣大人民群衆的衷心擁護與政治認同,但作為一種整體性文明類型的制度化呈現,尤其是展示出擁有相比于現行資本主義國家的明顯的比較優勢,還需要全體中國人民的更長時間的不懈奮鬥與卓絕鬥争。曆史一再證明,新文明時代的産生、鞏固與徹底取代舊文明,不太可能是一個一帆風順的過程或“靜悄悄的革命”。
(責任編輯:林日杖)
作者簡介:郇慶治,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博士生導師。
文章來源:《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6期。
排版 | 李永恒
審核 | 陳培永 曲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