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龍:馬克思的自由哲學在其發展起點上的辯證法禀賦——對馬克思三篇中學畢業論文的再考察

内容提要:學界在評述馬克思中學時期思想時,認為此時馬克思思想的底色是虔誠主義宗教神學、道德神學、自由主義、民主主義、空想社會主義、民粹主義、倫理共産主義、法國唯物主義、曆史唯物主義的閃光等。但是,第一,這些說法幾乎囊括了近代思想光譜從最保守的一極到最革命的一極,它們本身就形成一個順次駁斥的序列。第二,如果馬克思的精神世界真的能承受如此多互相矛盾的觀點,那這本身就說明馬克思的精神世界有一種能把諸對立思想統一起來的獨立主體性,否則馬克思必然會被這些相互矛盾的觀點弄得支離破碎。如果我們從整體、根本特征和内在潛質上看馬克思中學畢業時期的思想,那麼,可以說,馬克思三篇中學畢業論文中蘊含着馬克思自由哲學辯證邏輯的最初萌芽,這一辯證邏輯的萌芽包含着人類自由的一般理性根基、人類自由對特定實現條件的依賴性以及自由實現形式的曆史具體性等三個因素,涉及辯證法的一般性、特殊性和個體性,體現出馬克思精神世界的獨特禀賦和獨特主體性,雖然這種禀賦還有待後來更為科學而系統地發揮。

關鍵詞:馬克思;自由哲學;辯證法;

 

    馬克思的三篇中學畢業論文中的自由哲學包含着實踐理性的辯證邏輯結構。1830—1835年,馬克思在特裡爾中學學習,1835年8月,馬克思參加中學畢業考試,其中,三份作文試卷是:1835年8月10日的宗教問題作文《根據約翰福音第15章第1至14節論信徒和基督的一緻,這種一緻的原因和實質,它的絕對必要及其影響》、8月12日的德語自由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以及8月15日的拉丁語作文《奧古斯都的元首政治應不應當算是羅馬國家較幸福的時代》。人們在評價馬克思中學時期思想的時候,認為馬克思受到了各種思潮的影響,虔誠主義宗教神學、道德神學、自由主義、民主主義、空想社會主義、民粹主義、倫理共産主義、法國唯物主義、曆史唯物主義的閃光等,這九種說法都曾被看作是中學時期馬克思思想的底色。這些思潮幾乎囊括了從近代思想光譜最保守的一極到最革命的一極,這些說法本身就形成一個順次駁斥的序列。這些研究都把馬克思設定為一個完全受動的客體,而沒有呈現出馬克思在受動中的主動,沒有把握住馬克思作為這些思想的接受主體其自身獨特的思維禀賦。實際上,在多元主義之中就有統一性,在被動接受中就有主動性。這三篇中學畢業論文蘊含着馬克思精神世界中自由理念的辯證法要素,體現了馬克思對當時歐洲三個最主要國家各個文化的吸收,體現了馬克思的綜合能力。具體說來,馬克思在1835年的三篇中學畢業論文涉及自由理念的一般理性根據、特殊條件限制以及自由樣态的曆史具體性等,涉及辯證法的一般性、特殊性和個體性。

 

    一、人類自由的理性根基

 

    啟蒙運動回歸到人的理性能力,來确定人的自由本性和自由能力。在馬克思生活的特裡爾城,啟蒙精神已經成為馬克思的父親以及馬克思的中學老師們的一般知識教養,這種文化熏陶了青少年時期的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中,馬克思已經從理性能力的角度來揭示人區别于動物的本質。馬克思認為,“自然本身給動物規定了它應該遵循的活動範圍,動物也就安分地在這個範圍内活動,而不試圖越出這個範圍,甚至不考慮有其他範圍存在。”和動物不同,人具有超越大自然的本能狀态的能力,這樣的能力正是一種基于理性的主動能力。

    人的理性包含着一種充分發揮理性自身潛能、進行創造性活動的能力。馬克思認為,人應當選擇一個能發揮自身潛能的職業。人不能被感情所欺騙,被幻想所蒙蔽。青年的使命決不是求得一個表面值得炫耀的職業,因為表面值得炫耀的職業很快就會使人情緒低落、怨天尤人。合理的職業選擇是求得一個使自己長期從事而始終不會情緒低落的職業,“在從事這種職業時我們不是作為奴隸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領域内獨立地進行創造”。因而,“我們應當認真考慮:我們對所選擇的職業是不是真的懷有熱情?發自我們内心的聲音是不是同意選擇這種職業?我們的熱情是不是一種迷誤?”“如果我們經過冷靜的考察,認清了所選擇的職業的全部分量,了解它的困難以後,仍然對它充滿熱情,仍然愛它,覺得自己适合于它,那時我們就可以選擇它,那時我們既不會受熱情的欺騙,也不會倉促從事。” 但是,因為青少年還缺乏人生經驗,馬克思認為,這可以借助父母的經驗加以克服,因為他們走過了漫長的人生道路,飽嘗了人生的辛酸。這樣,在結合父母人生經驗的基礎上,發揮自身的理性判斷,克服情感、幻想和欲望的欺騙和蒙蔽,青年就有望選擇一個不是表面炫耀而是内在地适合于自身潛能的工作。

    人的理性還包含着追求道德自由的能力。超越單純功利主義的、基于實踐理性的道德概念,是康德哲學的重要内容,這樣一種道德,是理性為意志的立法,是自我的内在約束和信念。馬克思表達出一種超越動物本能、功利主義、個人名譽心等等之上的一種更高的道德自由。1833年,年僅15歲的馬克思就在詩作《人生》中反思了人生的意義:“時光倏忽即逝,宛如滔滔流水……。人貪婪追求的目标其實十分渺小;人生内容局限于此,那便是空虛的遊戲。”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中,馬克思認為,被虛榮心、名利心、不可抗拒的欲念弄得鬼迷心竅的人,會一頭栽進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驅使他去的地方,而聽任偶然機會和幻想去決定它。隻有基于内在的道德信念、而非基于外在的功名利祿的偉大的職業,才是真正的偉大職業。“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内心深處的聲音,認為這個目标是偉大的,那它實際上也是偉大的”,這樣一種基于内心信念和道德感的偉大職業,是以個人對道德自由感的自覺追求、以一種自覺的義務感和責任感為基礎的。有了道德自由的支撐,就會激發起人的責任感。“盡管我們由于體質不适合我們的職業,不能持久地工作,而且很少能夠愉快地工作,但是,為了恪盡職守而犧牲自己幸福的思想激勵着我們不顧體弱去努力工作。”這些職業在我們心裡深深地紮下了根,“我們能夠為它們的主導思想而犧牲生命、竭盡全力”。“一個選擇了自己所珍視的職業的人,一想到他可能不稱職時就會戰戰兢兢——這種人單是因為他在社會上所處的地位是高尚的,他也就會使自己的行為保持高尚。”

    人的理性還有一種推動人類趨向完善并在此事業之中實現個人高尚使命的自由能力。馬克思認為,在選擇職業時不應把個人和社會利益對立起來,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中,馬克思認為:“人的本性是這樣的:人隻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達到完美。如果一個人隻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著名的學者、偉大的哲人、卓越的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的、真正偉大的人物。” “曆史把那些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稱為最偉大的人物;經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為人類工作的職業是使人富有尊嚴的職業。“尊嚴是最能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動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品質的東西,是使他無可非議、受到衆人欽佩并高出于衆人之上的東西。”馬克思認為,如果條件具備,人應當“選擇一種使我們獲得最高尊嚴的職業,一種建立在我們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職業,一種能給我們提供最廣闊的場所來為人類工作,并使我們自己不斷接近共同目标即臻于完美境界的職業,而對于這個共同目标來說,任何職業都隻不過是一種手段”。“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将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将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揮作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将灑下熱淚。”

    由上可見,馬克思在中學畢業論文中對人的基于理性的一般自由能力已經有了較為全面的理解。馬克思對人的這種理解閃耀着近代啟蒙運動的光輝,體現了馬克思所受的康德和黑格爾等理性主義哲學家的影響。在啟蒙思想濃厚的特裡爾,在老師、父親以及未來嶽父的影響下,馬克思對人的理性本性有這樣的認知,也是不難理解的。

 

    二、人類自由對特殊實現條件的依賴

 

    對自由的實現來說,光有基于理性的一般可能性是不夠的,自由還必須要有現實性。如果考慮到自由的實現,就必須考慮自由實現本身的特殊條件,考慮到這些特殊條件的特殊制約性。那麼,規約自由實現的特殊條件包含哪些呢?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中,對于自由實現條件的特殊制約性,談到了三個方面,即個人的精神條件、身體條件以及外在社會關系條件。

    首先,人的自由選擇受制于人的精神條件。馬克思認為,能做選擇是人比其他生物遠為優越的地方,但是,這同時也可能毀滅人的一生、破壞他的一切計劃并使他陷于不幸。“如果我們錯誤地估計了自己的能力,以為能夠勝任經過較為仔細的考慮而選定的職業,那麼這種錯誤将使我們受到懲罰。即使不受到外界的指責,我們也會感到比外界指責更為可怕的痛苦。”例如,馬克思并不認為人人都适合選擇哲學研究作為職業。青年在選擇從事純粹抽象真理研究的職業時,尤其要慎重。“那些主要不是幹預生活本身,而是從事抽象真理的研究的職業,對于還沒有确立堅定的原則和牢固的、不可動搖的信念的青年是最危險的”,“這些職業能夠使具有合适才幹的人幸福,但是也會使那些不經考慮、憑一時沖動而貿然從事的人毀滅。”

    其次,人的自由選擇受制于自身的身體條件。“我們的體質常常威脅我們,可是任何人也不敢藐視它的權利。”“誠然,我們能夠超越體質的限制,但這麼一來,我們也就垮得更快;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是冒險把大廈建築在殘破的廢墟上,我們一生也就變成一場精神原則和肉體原則之間的不幸的鬥争。但是,一個不能克服自身相互鬥争的因素的人,又怎能抗禦生活的猛烈沖擊,怎能安靜地從事活動呢?然而隻有從安靜中才能産生出偉大壯麗的事業,安靜是唯一能生長出成熟果實的土壤。”因此,青年在選擇職業時,要對自身身體條件的自然屬性有明确的意識。“我們由于體質不适合我們的職業,不能持久地工作,而且很少能夠愉快地工作,……如果我們選擇了力不勝任的職業,那麼我們決不能把它做好,我們很快就會自愧無能,就會感到自己是無用的人,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會成員。由此産生的最自然的結果就是自卑。還有比這更痛苦的感情嗎?還有比這更難于靠外界的各種賜予來補償的感情嗎?自卑是一條毒蛇,它無盡無休地攪擾、啃齧我們的胸膛,吮吸我們心中滋潤生命的血液,注入厭世和絕望的毒液。”

    最後,人的自由選擇還受制于社會關系的制約。馬克思用洗練的語句說道:“我們并不總是能夠選擇我們自認為适合的職業;我們在社會上的關系,還在我們有能力決定它們以前就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開始确立了。”中學尚未畢業的馬克思不可能對社會關系有豐富的認識,但是,馬克思對自身關于社會關系的經驗知識的缺乏也是有着明确的意識的,正是基于這種明确的意識,馬克思認為青年人要選擇适當的職業,要借助上一代人、要借助父母的經驗,因為父母走過了漫長的生活道路、飽嘗了人世的辛酸,對社會關系的性質有更多的經驗和了解。

    綜上可見,自由的實現受制于各種現實條件。隻有對個人自身的精神條件、身體條件、社會關系的客觀性質有清楚的了解和判斷,才能選擇一個成功的、适當的、自由的職業。

 

    三、人類自由實現形式的曆史具體性

 

    在中學學習的五年時間,馬克思閱讀了大量的人文曆史經典,例如古希臘時期的《荷馬史詩》、柏拉圖的《斐多篇》、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争史》、索福克勒斯的《安提岡涅》,再如古羅馬西塞羅的《論演說家》、塔西佗的《編年史》《阿格裡科拉傳》、賀拉斯的《頌詞》《諷刺詩集》,近代孟德斯鸠的《羅馬盛衰原因論》等等,廣泛的閱讀使馬克思獲得了豐富的曆史知識,這使馬克思可以把人的自由問題結合着曆史發展來論述。

    早在1833年,15歲的馬克思就在詩作《查理大帝》中表現了他對自由實現形式的曆史具體性的一定認識。詩詞首先批評了野蠻的日耳曼人對古代自由的侵犯。馬克思認為,那能使所有美好心靈歡欣鼓舞的一切,那一切崇高和美,都“被野蠻人無情地摧毀”,而毀滅這種古代自由的正是日耳曼蠻族部落。但是,這種野蠻的部落自身又被内部發展起來的更大的征服者——例如查理大帝——征服。查理大帝的征服終結了無政府狀态、建立了秩序。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對查理大帝進行了歌頌。“這時查理大帝揮動崇高魔杖,呼喚缪斯重見天光;他使美離開了幽深的墓穴,他讓一切藝術重放光芒。他改變陳規陋習,他發揮教育的神奇力量;民衆得以安居樂業,因為可靠的法律成了安全的保障。他進行過多次戰争,殺得屍橫遍野血染疆場;他雄才大略英勇頑強,但輝煌的勝利中也隐含禍殃;他為善良的人類赢得美麗花冠,這花冠比一切戰功都更有分量;他戰勝了那個時代的蒙昧,這就是他獲得的崇高獎賞。”

    對自由實現形式的曆史具體性的評價,更系統地體現在馬克思的第三篇中學畢業論文中,即8月15日的拉丁語作文《奧古斯都的元首政治應不應當算是羅馬國家較幸福的時代》。屋大維是羅馬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終結了羅馬共和國創立羅馬帝國,結束了羅馬共和國時期的政治自由。一般認為奧古斯都鞏固了獨裁統治,受到自由主義者的批判。馬克思也對奧古斯都的時代進行了批判。馬克思認為,“奧古斯都時代不應該受到我們的過分贊揚,以緻我們看不到它在許多方面都不如布匿戰争以前的時代。因為,如果一個時代的風尚、自由和優秀品質受到損害或者完全衰落了,而貪婪、奢侈和放縱無度之風卻充斥泛濫,那麼這個時代就不能稱為幸福時代。”但是,不僅如此,馬克思還從曆史發展的尺度,對奧古斯都進行了一定的曆史主義的評價。

    第一,奧古斯都的統治結束了内外紛争。布匿戰争前,這是一個因為風尚純樸、積極進取、官吏和人民正直而建立起來的幸福時代。可是,這個時期充滿着貴族和平民之間的鬥争,因為,從廢除王政直到第一次布匿戰争,一直進行着關于貴族和平民的權利之争,而大部分曆史叙述的卻隻是彼此有過激烈鬥争的護民官或執政官所頒布的法律。在奧古斯都時代,布匿戰争前的時代裡發生的那些派别紛争,也都終止了。“在這個時期帕提亞人被征服了,坎塔布裡亞人被打敗了,……由于奧古斯都授予了某些個人以羅馬公民權,由于有經驗豐富的統帥們指揮作戰,加之日耳曼各部落本身之間産生了不和,結果日耳曼的許多部落的勢力總的來說是被摧毀了。”“如果說有一個布匿戰争以前産生的國家曾經是最适合它那個時代的國家,因為它喚起了人們去建立偉大的業績,造就了一些使敵人感到懼怕的人物,并号召在貴族與平民之間展開良好的競賽(誠然,這種競賽并不是全然沒有忌妒心的),那麼,我認為,奧古斯都所建立的國家則是最适合那個時代的國家。因為當人們變得柔弱,純樸風尚消失,而國家的疆土日益擴大的時候,獨裁者倒可能比自由的共和政體更好地保障人民的自由。”

    第二,奧古斯都選賢任能。既然國家看來治理得不錯,“羅馬首席公民”願為人民造福,并且最傑出的人們根據首席公民的倡議擔任了國家職務。在奧古斯都的元首政治時期,國家裡供職的都是些英勇和智謀卓著的人物。奧古斯都清除了元老院中犯罪行為的痕迹,因為元老院中混進了一些極其腐敗的人,他在該院中清洗了許多作風為他所憎惡的人,吸收了許多智勇出衆的人。“奧古斯都的統治,他為改善動蕩的國家狀況而選拔的人們所建立的機構和制訂的法律,對于消除内戰造成的混亂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奧古斯都奉行溫和治國的路線。馬克思認為,在尼祿時代,“最優秀的公民被殺害,到處專橫肆虐,法律受到破壞,羅馬城遭到焚毀,而統帥們由于擔心他們的功業可能引起懷疑,還由于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推動他們去建立偉大業績,便甯可在和平中而不在戰争中去尋求功名”,而奧古斯都“盡管有條件為所欲為,但在獲得權力之後卻一心隻想拯救國家”。“雖然我們看到,元首也絕非沒有虛誇矯飾的行為,但是,如前所說,看來他并不濫施暴力”,“羅馬人還是認為,是他們在進行統治,而‘皇帝’一詞隻不過是先前護民官和執政官所擔任的那些職位的另一種名稱罷了,他們沒有覺得他們的自由受到了剝奪。如果公民們能對誰是元首,對是他們自己在進行統治還是在被人統治表示懷疑,那麼難道這不是溫和治國的一個無可置疑的明證嗎?”

    第四,奧古斯都時代文化獲得大發展,藝術和文學有了繁榮。在布匿戰争之前的那個時代裡,人們對從事美術感到那樣的厭惡,那時教育不被人重視,因為那時最卓越的人們辛勤努力從事的是農業,那時能言善辯是多餘的,因為人們對應該做些什麼用不了幾句話即可表明。說話也不要求文雅,而隻要求說話有價值;當時曆史不需要人能言善辯,而隻要将事實報道出來,縮寫成一部編年史就夠了。而在奧古斯都時代,“至于各種科學和技藝,任何一個時期也沒有這樣繁榮過;在這個時代生活過許多作家,他們的作品成了幾乎所有民族從中汲取教益的源泉。”

    通過馬克思對查理大帝時代和奧古斯都時代的評價,我們看到馬克思并沒有簡單地從早先的個人自由被消滅而簡單地否定這兩個時代。馬克思認為,奧古斯都結束了舊日的紛争、建立了秩序、任用了賢能、溫和治國,促進了文化的發展。這樣,奧古斯都的時代超越了布匿戰争之前的時代,而且也并不遜于羅馬曆史上其他的最好的時代,因而“奧古斯都的元首政治應該算是最好的時代”。馬克思從曆史本身的發展角度,對人類自由的實現,提出了具體的曆史主義的評價尺度。

 

    四、馬克思中學時期自由哲學的辯證法禀賦

 

    通過上面的讨論,可以說,馬克思中學時期的自由理念蘊含着辯證法的要素,蘊含着理性的能動形式和起制約作用的質料,以及由二者決定的自由發展的曆史性,也即蘊含着人類自由的一般理性根基、人類自由實現條件的特殊制約性,以及由二者所決定的人類自由實現樣态的曆史具體性。從一般性上說,人的理性使人具有自由能力,有選擇能力,有道德自由、倫理自由的能力,能在同時代人的完善中來完善自己;從特殊性上說,人的自由受制于個人的精神、身體以及社會關系等條件;從具體性上說,人類自由的曆史形式是具體的。因而,可以說,馬克思在中學畢業時期已經具有關于自由理念的辯證法禀賦。

    但是,學界對馬克思中學畢業論文的分析,卻以各種局部的判斷遮蔽了馬克思此時自由哲學的辯證法禀賦。這些局部的判斷包括認為馬克思此時的思想屬于虔誠主義宗教神學、理性主義道德神學、自由主義、民主主義、浪漫主義、空想社會主義、倫理共産主義、民粹主義、法國唯物主義等觀點。

    第一,以虔誠主義宗教神學遮蔽馬克思自由哲學的辯證法禀賦。這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中學畢業時期的世界觀是一種虔誠主義宗教神學的世界觀,認為馬克思三篇中學畢業論文中包含着相當多的“悲情和愉快的虔誠”。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所提供的論據一般包含以下兩點:第一,馬克思的祖父、伯父以及馬克思祖母的父親和祖父都是特裡爾的拉比,都被認為是可以和上帝溝通的人。第二,少年馬克思在其中學畢業的宗教論文中,認同《約翰福音》中的說法,即認同信徒和基督的關系是“葡萄藤”和“枝蔓”的關系,認同基督是人類的引導者,是寬宏大量的父親,認同信徒要用愛的眼神、帶着最熱忱的感激之情,心悅誠服地拜倒在上帝的面前,認為離開基督,我們就不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馬克思認為,一切德行都是出于對基督的愛,出于對神的愛,正因為出于這種純潔的根源,德行才擺脫了一切世俗的東西而成為真正神性的東西。所有粗野的東西都消失了,德行變得更加超凡脫俗,同時也變得更加溫和、更近人情。對基督的愛使人們平靜地迎接命運的打擊,勇敢地抗禦各種激情的風暴,甘願去忍受困難和勞累,使人們彼此為對方做出犧牲。使人變得内心高尚,有鎮定的信心和一顆不是出于愛好虛榮,也不是出于渴求名望,而隻是為了面向博愛和一切高尚而偉大的事物敞開的心。“人是自然界唯一達不到自己目的的存在物,是整個宇宙中唯一不配做上帝創造物的成員。但是,善良的創始主不會憎恨自己的創造物;他想要使自己的創造物變得像自己一樣高尚”,因為馬克思的這些表述,使有些學者認為馬克思具有一種宗教虔誠主義的思想底色。聶錦芳教授認為:成年時期馬克思一生抨擊和反對的“隻是特定的宗教教義及其思想流弊,……但作為西方文明孕育的一代思想巨匠,很難說他與普泛意義上的宗教情結、宗教心理和終極關懷截然隔離,沒有關聯,至少在青少年時期,神學與宗教一直是他成長和運思的背景或底色。”馬克思那時候還借助上帝來強化個體對生命的愛,對他人的愛,對人類的愛,還借助個人與上帝的融通感,來增強人的意志。但是,宗教中的這些内容并不是宗教獨有的,與其說這是宗教性質的内容,不如說它是以宗教形式反映的人性的内容。

    第二,以理性主義道德神學遮蔽馬克思自由哲學的辯證法禀賦。這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中學畢業時期的世界觀是一種康德式道德神學的世界觀。這種觀點認為,馬克思雖然談到上帝,但卻是把上帝作為一種道德上的假設,是類似康德那種道德假設意義上的上帝。在這裡,馬克思實際上是把上帝看作人類道德理想的化身,把宗教看作個人道德完善的手段和途徑,把信仰宗教當成道德進步的巨大動力。馬克思認為,與基督結合的必要性在于我們喜歡作惡的本性、我們的動搖的理性、我們堕落的心。與基督的結合,使人得到一種天真無邪的童心,使人得到一種快樂,這種快樂是伊壁鸠魯主義者在其膚淺的哲學中,以及比較深刻的思想家在單純對知識的追求中企圖獲得而又無法獲得的。馬克思認為,在古代民族,那些未聆聽過基督教義的人,那些心無所寄的野蠻人,始終處于一種内心不安、害怕神威、深感卑賤的情緒中;連古代最偉大的哲人柏拉圖也不止一處表示了對一種更高的存在物的深切渴望,以為這種存在物的出現可以實現那尚未得到滿足的對真理和光明的追求。對基督的愛,能使人以理性約束自己的行為。這種道德意義上的神學,是從人的立場出發的。神既不是一個實體,也不是一個主體,而隻是人之理性的對象化形式。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中,馬克思抛棄了暧昧的形而上意義上的上帝的痕迹。上帝隻是人類善良、公正、智慧的象征。對基督的愛,就是對人類自身的愛,對基督的愛使信徒、使人心向着人的同類,向着其他人。神不能取代人的自由選擇和判斷。馬克思的父親自身所信奉的就是這種道德意義上的神學。1835年11月18日,也即馬克思剛進入大學不久,馬克思的父親在給他的一封信中,在談到要好好珍惜對朋友的友誼時,說道:“你是純潔無瑕的,這點我确實毫不懷疑。但畢竟對上帝的虔誠信仰是道德的巨大動力。你知道,我遠非狂熱的宗教信徒。但是,這種信仰遲早都會成為一個人的真正[需]要,生活中往往有這種時候,甚至一個無神論者也會[不知]不覺地拜倒在至高無上的神面前。這通常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崇拜牛頓、洛克和萊布尼茨所信仰過的東西。”在這裡,馬克思的父親就完全是把神看作是那種執行道德律令而做出的必要的假設。這種意義上的神,其實已經是對神的否定。在《評普魯士的書報檢查令》中,馬克思指出,“道地的基督教立法者不可能承認道德是一種本身神聖的獨立領域,因為他們把道德的内在的普遍本質說成是宗教的附屬物。獨立的道德要損害宗教的普遍原則,宗教的特殊概念是同道德相抵觸的。道德隻承認自己普遍的和合乎理性的宗教,宗教則隻承認自己特殊的現實的道德。因此,根據這一檢查令,書報檢查應該排斥像康德、費希特和斯賓諾莎這樣一些道德領域内的思想巨人,因為他們不信仰宗教,并且要損害禮儀、習俗和外表禮貌。所有這些道德家都是從道德和宗教之間的根本矛盾出發的,因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礎則是人類精神的他律。”在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明确把基于道德的宗教和真正的宗教分開,并認為像康德這樣主張道德神學的人,實際上是不信仰宗教的。他們信仰的實際上是道德律令。張一兵教授就認為,中學時期的馬克思具有一種以理性主義道德神學為底色的哲學世界觀,但他同時又認為馬克思此時的世界觀尚看不出任何偉大之處。理性主義宗教神學是什麼意思呢?指近代啟蒙思想家中反對教會特權、反對教階制的人如笛卡爾、康德、黑格爾所持的宗教觀。包括英國的經驗主義,培根、洛克,甚至有很多我們認為是唯物主義的哲學家,像斯賓諾莎,他們的哲學中也是有上帝的,這個上帝是被理性改造過的上帝,尤其康德認為上帝隻是理性的一個必要的假設,實際不存在,我們不要把上帝作為真實的人物去思考,而是理性遇到了自身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所假設的一個對象,服從上帝就是服從人的理性。理性可以把凡人提到很高的境界,也使人經曆很多磨難,但凡人也有堅持不住的時候,于是假設有個上帝來做寄托。信仰上帝,說明理性還不夠堅強,還自我猶疑,并不能說明信仰人格神,這就是近代啟蒙思想家的理性主義宗教觀的一個重要特點。馬克思此時所發揮的與其說是宗教思想,不如說是宗教中與實踐理性相關的因素。

    第三,以自由主義遮蔽馬克思自由哲學的辯證法禀賦。這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中學畢業時期的世界觀是一種自由主義的世界觀。馬克思的父親具有溫和的自由主義政治取向:他贊同代議制民主,卻忠于當時的普魯士王國。父親的思想深深地感染了馬克思。1830年,馬克思進入特裡爾中學,同年,法國爆發了推翻波旁王朝的七月革命,巴黎人民的勝利再次證明人民和資産階級運動的新紀元已經到來。這場革命在萊茵地區也激起了一股自由主義的和對法國原則同情的波瀾,馬克思的父親亨利希·馬克思與其他自由主義者一道慷慨激昂地投身于七月革命的歡呼中,認為是時候在萊茵省建立一個法國式的資産階級共和國了。亨利希·馬克思是特裡爾律師公會的會長,與萊茵地區自由主義運動有着密切的聯系。為了紀念特裡爾萊茵地區的自由主義代表,亨利希·馬克思所在的自由主義俱樂部“特裡爾卡西諾俱樂部”舉行了一次宴會,熱情洋溢地表達了對自由“合理國家的強烈願望”,并唱了幾首向往自由的革命歌曲。因為這次事件,亨利希·馬克思被告發并被帶到警察局,被當作“混亂制造分子”受到嚴厲警告。馬克思就讀的特裡爾中學也盛行自由主義啟蒙精神。這些都堅定了馬克思對封建專制的厭惡和對自由思想的向往。對自由的向往不能被認為就是自由主義。自由主義主張抽象的法權自由,害怕民主主義的内容。

    第四,以民主主義遮蔽馬克思自由哲學的辯證法禀賦。這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中學畢業時期的世界觀是一種民主主義的世界觀。啟蒙思想為緻思起點。法國革命戰争傳播了法國大革命的原則,他們趕走所占領地區的世俗諸侯、教士,取消一切封建捐稅,在共和國憲法的基礎上對這些地區執行《拿破侖法典》,進行資本主義化的經濟、社會改造,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特裡爾是受啟蒙思想影響最為強烈的地方。萊茵省變成了德國最發達的地區。由于萊茵地區經曆過法國大革命的洗禮,法國民主政治理想對其産生深刻影響,馬克思與法國啟蒙學者盧梭的思想有巨大的親近性,政治上的意圖是建立自由、平等的現代理想國家。但是,馬克思的自由民主思想可能受到盧梭的影響,但也有超越盧梭的思想潛質,特别是在對人的理性能力的探索上,康德之後的德國思想界已經超越盧梭,而馬克思深受德國文化的熏陶。

    第五,以浪漫主義和民粹主義遮蔽馬克思自由哲學的辯證法禀賦。這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中學畢業時期的世界觀是一種民粹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世界觀。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中所表現的全人類意識,被認為是一種浪漫主義和民粹主義,例如,張亮教授就認為“民粹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全人類意識是馬克思中學時代哲學世界觀中重要而寶貴的……思想質點”。但是,民粹主義和浪漫主義是與理性主義相對立的思潮,而馬克思在中學畢業論文中所表現出來的基本基調卻是與其年齡不相符合的理性主義。

    第六,以空想社會主義遮蔽馬克思自由哲學的辯證法禀賦。這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中學畢業時期的世界觀是一種空想社會主義的世界觀。這種觀點認為,馬克思未來的嶽父威斯特華倫男爵有着較為激進的政治傾向,激發了馬克思對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的人格和著作的興趣。馬克思主義研究專家梅林說,正是從威斯特華倫那裡,馬克思受到了聖西門思想的影響。這種觀點認為,促使馬克思對聖西門的人格和著作産生興趣的主要是後者的理想主義,即對私有制的批判、對合理社會制度的構想和對人之徹底改造的期待。“盡管我們無法從文獻上确證馬克思的這種思想與聖西門主義的關系,但它與聖西門主義的可能關聯确實非常引人注目的”。這種觀點隻是表明馬克思具有超越自由主義和民主主義的維度,這種維度可以從馬克思自由理念的辯證法禀賦來說明,未必要從“無法從文獻上确證”的聖西門主義的影響來說明。

    第七,以倫理共産主義遮蔽馬克思自由哲學的辯證法禀賦。這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中學畢業時期的世界觀是一種倫理共産主義的思想萌芽。這種觀點認為,近代理性主義哲學内在地包含着一種個體和類相統一的思想,包含着類自由的理念,也即人不僅有實現個體道德自由的能力,還有追求和實現人類完善的倫理自由的能力。馬克思在中學畢業論文中所強調的實現人類完善的追求,就是一種潛在的倫理共産主義的思想萌芽。但是,個體和類相統一的思想,未必就是倫理社會主義思想,二者之間不能直接等同。馬克思固然有個體和類相統一的觀念,但不能說就是倫理社會主義的觀念。

    第八,以法國唯物主義遮蔽馬克思自由哲學的辯證法禀賦。這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中學畢業時期的世界觀是一種法國唯物主義式的世界觀。這種觀點認為,馬克思思想中具有現實主義的因素,即對環境、外部現實比較重視的因素,并認為這一思想質點可以解釋為什麼後來在察覺現實與應有的對立後,馬克思能服從現實的權威,能從康德哲學轉向黑格爾哲學,并能向現實本身去尋求思想。這種觀點認為,馬克思已形成從外部環境的制約來談論人的活動的思維方式,并認為這是一個至少與啟蒙運動和百科全書派一樣古老的思想。這種觀點和認為馬克思此時思想由宗教主導的觀點已經大相徑庭。其實,馬克思不僅有着法國唯物主義的思想要素,還有着超越法國唯物主義的思想潛質。

    第九,以曆史唯物主義的第一次閃光遮蔽馬克思自由哲學的辯證法禀賦。這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中學畢業時期的世界觀包含着曆史唯物主義的第一次閃光。梅林就持有這種觀點。這種觀點認為此時馬克思受到法國啟蒙學者關于人依賴于周圍環境的學說的影響,顯示了一個求知青年采取了與他的年齡不相當的極其現實主義的态度,甚至認為馬克思這時候已經意識到關于人性本善和人們智力平等,關于經驗、習慣、教育的萬能,關于外部環境對人的影響,關于工業的重大意義,關于享樂的合理性等等唯物主義學說,同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之間有着必然的聯系。這種觀點看似是對馬克思的充分肯定,但是這種觀點卻建立在對唯物史觀的折衷主義理解的基礎上,因為這種觀點并沒有把唯物史觀理解為一種科學的邏輯體系,而是認為隻要一種理論中有曆史的、現實的要素,就可以叫作曆史唯物主義了;如果真的如此,那麼可能就找不到唯心主義者了。馬克思此時思想的真正禀賦是其對人的自由的多維度的理解,是把握辯證法的潛在能力,是從辯證法的不同環節上把握自由理念的潛在能力。

    上述九種觀點都認為應把馬克思的思想套到某種既成的思想體系上去,而否認馬克思此時已經形成了獨特的思想特質。但是,如果說中學時代的馬克思就受到西方近代多達九種思潮的影響,那麼馬克思也就接近了西方近代思潮的内核,而西方近代思潮的内核正是自由哲學,正是自由哲學的辯證法。如果我們從總體上評價西方近代思潮,那麼,可以看到各種進步思潮有一個共同紐帶、一個共同的話題,那就是人類的“自由”。對人類自由的理解,又分化為兩條路線,一條是消極自由的路線,一條是積極自由的路線。消極自由哲學着眼于人與人之間的形式自由即契約自由,而積極自由哲學則着眼于個體和人類的發展過程中的具體自由。消極自由哲學的缺陷由積極自由哲學來矯正,而積極自由哲學的最大特點是把辯證法運用于解決人類自由問題,也正是借助着辯證邏輯,積極自由的哲學才超越了消極自由的哲學。在盧梭、康德和黑格爾等思想家這裡,我們看到了積極自由的辯證邏輯的發展線索。德國古典哲學的内在基因,正是關于人類積極自由的辯證邏輯,也即運用辯證法來解決人類的自由能力以及人類自由的實現條件和過程等重大問題。如果我們從整體、根本特征和内在潛質上看馬克思中學畢業時期的思想,那麼,可以說,馬克思三篇中學畢業論文中蘊含着馬克思積極自由思想辯證邏輯的最初萌芽,這一辯證邏輯的萌芽包含着一般性、特殊性和具體性三個環節的相對完整的結構,也即自由能力的一般理性根據、自由實現條件的特殊制約性以及自由實現形式的曆史具體性。馬克思三篇中學畢業論文中的積極自由思想的萌芽,和上述九種思潮當然都具有相關性,但是,卻不能直接把馬克思的思想局限于某一個特定的思想體系。如果認為馬克思的思想在此時已經确切地歸屬于某一思想體系,那麼,就會看不到馬克思思想的主體性、總體特征和發展潛能。

 

    五、馬克思中學時期自由理念辯證法禀賦的萌芽性質

 

    馬克思中學畢業時期自由思想的辯證邏輯還處于萌芽形态,馬克思中學時期的自由理念的辯證法要素,本身還處于萌芽形态,這些辯證法要素還沒有統一起來,各方面還沒有獲得系統的展開。

    首先,馬克思這時候對人類理性的一般自由能力還局限在人格自由、道德自由、倫理自由這樣的抽象範疇中,還把道德、倫理自由和功利主義行為抽象地對立起來。例如,馬克思說:“在曆史上用鐵筆镌刻着:任何一個民族,即使它達到了最高度的文明,即使它孕育出了一些最偉大的人物,即使它的技藝達到了全面鼎盛的程度,即使各門科學解決了最困難的問題,它也不能解脫迷信的枷鎖;無論關于自己,還是關于神,它都沒有形成有價值的、真正的概念;就連倫理、道德在它那裡也永遠脫離不了外來的補充,脫離不了不高尚的限制;甚至它的德行,與其說是出于對真正完美的追求,還不如說是出于粗野的力量、無約束的利己主義、對榮譽的渴求和勇敢的行為。”“即使當我們考察各個人的曆史,考察人的本性的時候,我們雖然常常看到人心中有神性的火花、好善的熱情、對知識的追求、對真理的渴望,但是欲望的火焰卻在吞沒永恒的東西的火花;罪惡的誘惑聲在淹沒崇尚德行的熱情,一旦生活使我們感到它的全部威力,這種崇尚德行的熱情就受到嘲弄。對塵世間富貴功名的庸俗追求排擠着對知識的追求,對真理的渴望被虛僞的甜言蜜語所熄滅”。在這兩段表述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馬克思還是和舊哲學一樣,用道德、倫理來否定功利主義和經濟行為。此時的馬克思還沒有對人們的經濟活動、還沒有對功利主義行為及其和人類自由的關系加以分析。關于勞動自由和勞動解放的問題,馬克思在此時還不可能有所觸及。

    其次,關于自由實現條件的特殊性,馬克思也隻是簡單地提到了人的精神條件、身體條件以及社會關系條件。關于社會關系條件,馬克思所論是極其簡單的。雖然馬克思指出了社會關系在人們有能力決定它之前,就已經被決定了,雖然馬克思對制約個人職業選擇的社會關系的明确提示包含着馬克思思想的一個巨大潛質和發展方向,但是,馬克思對社會關系的理解畢竟是極度抽象的。馬克思對社會關系的客觀性質及其發展還沒有、也不可能展開具體的分析。人所生存的自然環境、勞動分工關系、所有權關系、政治法律關系等等的分析,對17歲的青年來說,都是言之過早的。尤其是所有權關系在社會關系體系中的支配地位,所有權關系作為生産關系所具有的内部結構,所有權和自由的關系以及這種關系中的悖論等等,這些馬克思在成熟時期的思想成就,中學時代的馬克思還不可能展開思考。

    再次,關于自由曆史形式的具體性,關于人類自由實現的具體曆史形式,馬克思雖然提出了曆史主義的評價尺度,例如對奧古斯都和查理大帝時代,馬克思提出了進行具體的曆史性評價的問題,但是,這種評價并沒有顯示出曆史自身的内在必然性。這是在馬克思創立了曆史唯物主義之後,才真正解決了的任務。要對人類自由實現的曆史形式做到科學的評價,關鍵是要在辯證法的基礎上解決人類自由的理論問題,關鍵是要把握住人類功利主義行為的辯證性質。馬克思所遇到的問題,也是思想史留給馬克思的問題,就是如何把辯證法運用于财産關系的分析,馬克思對這一問題的解答就是唯物史觀。馬克思的偉大貢獻,就是解決了這個問題。馬克思解決了所有權的内在演化邏輯及其與人類自由的關系,才使人類積極自由的辯證邏輯取得了科學的形态。而形式主義的消極自由哲學,或者直接抽象掉功利主義行為而隻從形式上、隻從契約關系上看自由,或者是把功利主義行為直接看作是自由的實現和體現,從而看不到功利主義行為本身的内在矛盾。馬克思從生産關系和生産力的内在矛盾中來規定所有權關系内部的悖論,即規定所有權關系既推動生産力發展又阻礙生産力發展的雙重邏輯、矛盾邏輯、悖論邏輯,從而解決了曆史發展的動力問題。通過這樣的理論革命,馬克思成功地解決了自由和辯證邏輯的結合,創立了曆史唯物主義。如何把辯證法運用于所有權的分析,這個問題在馬克思以前已經有了很多探讨,但是并沒有真正解決問題。馬克思制定了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範疇,分析了所有權演化的悖論邏輯,才真正解決了人類自由和辯證法的結合問題,也才真正把唯心主義獨斷論從其最後寓所即曆史觀領域中驅逐出去。自由和辯證邏輯,這兩個對象都是無限的;這兩個無限的對象相互結合,實現了哲學的革命,徹底消除了唯心主義獨斷論。因而,通過唯物史觀的革命才真正使辯證唯物主義确立起來,馬克思也才真正完成了對舊形而上學的批判,才完成了建立新哲學的任務。馬克思通過對曆史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闡釋,在曆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解決了人類自由的必然性規律問題,才真正給予了人類自由的曆史形式以具體性的說明,而這一點是馬克思在中學時期遠不可能做到的。

    要把辯證法的這些要素變成辯證邏輯,需要這三個要素中的每一個要素都獲得系統的發展,并把另外兩個要素完整地吸收進自己的内部規定中,也即實現各要素自身的充分展開,并通過這種充分展開而把另外兩個環節納入自身、作為自身的規定。馬克思後來通過研究康德和黑格爾哲學,把辯證邏輯拯救出來并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加以改造,并通過政治經濟學和曆史學的研究,制定出曆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辯證形态的自由哲學,從而使人類自由的一般理性根基、人類自由對特殊條件的依賴與揚棄、人類自由具體曆史形式的更替獲得了更全面的發展,各環節之間獲得了更有機的融合。

 

    結語

 

    分析馬克思1835年三篇中學畢業論文,可以發現馬克思受西方多種文化因素的影響,學界至少從九個方面研究了馬克思所受到的這些影響:虔誠主義宗教神學、理性主義道德神學、自由主義、民主主義、浪漫主義、空想社會主義、倫理共産主義、民粹主義、法國唯物主義等。不同的學者往往把馬克思中學時期的思想分别歸結到上述思想體系中的某一種之中,由此形成了學界多元化的、相互矛盾的判斷。這些研究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把馬克思作為一個完全的受動的客體來研究,而沒有揭示出馬克思在被動中的主動,沒有揭示出馬克思的精神世界能承受如此多元互相矛盾的觀點,那也需要一種有彈性、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主體性,否則馬克思必然會被這些相互矛盾的觀點弄得支離破碎。在這種多因素的影響中,馬克思自身思想的主體屬性也初露端倪。馬克思對精神自由的一般理性根據、實現條件的特殊制約性以及自由實現樣态的曆史具體性都有所涉及,也即馬克思此時的精神自由思想涉及了精神自由的一般性、特殊性和具體性三個環節。這些環節後來又各自都曾得到過系統的發揮,并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結合。馬克思通過對政治經濟學的深入研究,通過《資本論》的創作,實現了自由哲學和唯物辯證法的結合,使唯物史觀獲得更科學的形式,使人類積極自由理論和辯證邏輯的結合更加緊密。馬克思中學時期自由哲學的辯證法萌芽後來經過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思想革命,最終實現于其共産主義的思想體系之中。

 

作者簡介:宋朝龍,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文章來源:《湖北社會科學》2021年第10期。

排版 | 李永恒

審核 | 陳培永 曲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