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代堯: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社會主義——講授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大思路
[摘要] 500多年的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發展史,總體上經曆了從空想到科學、從運動變為制度現實、從一國實踐到多國實踐、從單一模式走向多樣化發展、從低潮走向振興的過程。這個曆史發展脈絡與社會主義發展史六個時間段的劃分大體一緻。社會主義是人類文明發展大道上的産物,社會主義的發展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這是貫穿社會主義發展史的主題。在社會主義發展史教學中,要以唯物史觀引導學生确立正确的社會主義史觀,在“四史”的總體上把握社會主義發展史,重點講清楚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社會主義變為制度現實和蘇聯模式的推行、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新飛躍。
[關鍵詞] “四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人類文明;社會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曆史是“最好的老師”、最好的“教科書”和“營養劑”,“曆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曆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曆史”,[1](P67)“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2](P32-33)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符合規律地向前發展,需要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從曆史中汲取智慧,更好地走向未來。在“四史”中,社會主義發展史在時段上涵括中國共産黨曆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和改革開放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是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世界社會主義500多年發展史的中國篇。社會主義發展史在這裡就是指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它構成“四史”總體學習的基礎。
2013年1月5日,習近平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以下簡稱“1·5講話”)中,以宏闊的曆史視野,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置于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發展的曆史進程中考察,對于我們堅定道路自信、保持理論定力、堅守信念信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就此而言,社會主義發展史既是黨員幹部也是當代大學生的“必修課”;“1·5講話”的知識論建構,同時也為“社會主義發展史”教材編寫和教育學習,明确了思路和框架。以下就“社會主義發展史”課程教學的主題、需要重點把握的問題和基本要求談幾點看法。
一、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主題
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的“現代社會主義”是和“現代社會”聯系在一起的。他們認為“現代社會”的到來,就是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資本主義時代是從16世紀開始的,“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在16世紀揭開了資本的現代生活史”。[3](P156)資本主義時代一到來,就出現了批判資本主義、設計未來理想社會的社會主義思潮,如恩格斯指出的:“自從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在曆史上出現以來,由社會占有全部生産資料,常常作為未來的理想隐隐約約地浮現在個别人物和整個整個派别的頭腦中。”[4](P813)現代社會主義的誕生以1516年莫爾《烏托邦》的發表為标志,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曆史。
習近平在“1·5講話”中,也是從社會主義思想起源開始,對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發展史作了六個時間段的劃分,依次是:空想社會主義産生和發展(1516年—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1848—1895年);列甯領導十月革命勝利并實踐社會主義(19世紀末—1924年);蘇聯模式逐步形成及其興衰(20世紀20年代末—80年代末);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産黨對社會主義的探索和實踐(1949—1978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和發展(1978年— )。這六個時間段,是社會主義發展史教學的基本依據。
500多年的社會主義發展史貫穿的主題是,社會主義是人類文明發展大道上的産物,社會主義的發展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對此應從以下幾方面理解。
1. 社會主義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500多年來人類對美好社會不懈追求的理想
社會主義既是“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5](P166)也是人類追求美好社會制度的理想。理想本身就蘊含着一種鼓舞人們改變現實社會的力量。人類對理想社會的追求,是人類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500多年來,一代代社會主義者在對理想社會的追求中進行實踐,在實踐中追求社會理想,對人類社會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科學社會主義誕生後180多年的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就是共産黨領導人民追求自由解放、追求更美好社會制度的曆史,這一進程始終代表人類的前進方向,不斷推動着社會曆史的偉大變革,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2. 社會主義發展史,本身是近代以來世界文明發展史的一部分,又極大地推進了人類文明進程
16世紀初至19世紀初的社會主義學說,都代表了當時人類最先進的思想。19世紀40年代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是人類思想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科學社會主義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展大道的一種學說,而是繼承了人類優秀思想文明成果,并“回答了人類先進思想已經提出的種種問題”。[6](P309)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構想的未來社會是“達到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産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每個生産者個人最全面的發展的這樣一種經濟形态”,[4](P730)是揚棄了資本主義弊端和缺陷的更高層次的文明形态。在科學社會主義的旗幟下,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進入新時代。作為替代資本主義的科學解決方案,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及其實踐,推動了人類社會向新文明方向演進。正是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出現,使得資本主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迫使資本主義國家進行自我調整,利用社會主義的一些舉措來修補自身弊端,以緩和階級矛盾。這一點,無論是社會主義者還是反社會主義者都不否認。前西班牙工人黨主席卡裡略說:“沒有十月革命,現今的資本主義及其福利國家會像今天這個樣子嗎?……蘇聯人民所作的犧牲,為西方勞動者帶來的成果比為他們自己帶來的成果還要大。”[7](P338)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從另一個角度說:“民主社會主義和福利國家是同共産主義學說的吸引力進行鬥争和為共産主義模式提供另一種民主選擇的最有效辦法。”[8](P10-11)可以說,如果沒有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的面目将會比人們今天所看到的要猙獰得多。
中國共産黨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使中國在近百年來發生了深刻的曆史性變化,也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沒有離開人類文明發展大道,而是以科學社會主義為基本原則、又吸取了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并結合中國國情的創新。中國道路既是“走自己的路”,也是走人類文明發展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至今之所以越來越顯示出強大的生機活力,就在于它是與人類文明發展并進的社會主義,能始終以開放的姿态汲取人類的優秀文明成果來充實和發展自己。在中國道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民族複興,本身就是對世界文明發展和人類探索理想社會作出的重大貢獻,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發展。
3. 社會主義是在曲折發展中開拓前進的
社會曆史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辯證統一,“人類文明進步曆程從來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2](P487)世界社會主義500多年的曆史進程也體現了這一特點。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既有凱歌行進的歲月,也遭遇過重大挫折,陷入過低潮;即使是高歌猛進的年代,實踐中的社會主義也有過如列甯所說的“失敗的經驗”,出現過曲折發展。但社會主義思想始終指引人類的正确航向,社會主義運動始終凝聚人類社會的正義力量。習近平指出:“世界社會主義在發展中也會出現曲折,但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9]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大視野來看,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曆史時代。這是我們對馬克思主義保持堅定信心、對社會主義保持必勝信念的科學根據”。[2](P66)同時也要看到,資本主義最終消亡、社會主義最終勝利,必然是一個很長的曆史過程,因此我們要“認真做好兩種社會制度長期合作和鬥争的各方面準備”。[10]
社會主義從來都是在開拓中前進的,不是故步自封的。“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社會主義,一定要有發展的觀點”。[1](P23)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是在引領時代發展又回應時代變遷提出的問題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自身的。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一切有作為的馬克思主義者,都是用發展着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才取得成功的;一切“躺着的馬克思主義”“死的馬克思主義”必然以失敗告終;如果是執政黨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就會導緻亡黨亡國。時代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前進,理論一旦停頓,立即就會落後于實際生活。因此要根據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在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中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11]新時代中國共産黨人用鮮活豐富的當代中國實踐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新時代中國共産黨人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動搖,同時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在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課題中對馬克思主義發展作出的原創性貢獻,是面向21世紀的鮮活的馬克思主義。
二、需要重點把握的問題
500多年的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發展史,總體上經曆了從空想到科學、從運動變為制度現實、從一國實踐到多國實踐、從單一模式走向多樣化發展、從低潮走向振興的過程。這個曆史發展脈絡與曆史時間段大體一緻。教師在教學中可分為三個大的闆塊講授,并把握需要重點講清楚的問題。
1.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分别講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來源即空想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石即唯物辯證法、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以及經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稱之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入門”,它也是我們學習理解社會主義發展史第一、二個時間段的基礎文獻。
作為一種影響現代世界的思潮,社會主義思想源遠流長。恩格斯在上述著作中,對科學社會主義誕生之前330餘年的社會主義思想史作了三個時段的細分:“在16世紀和17世紀有理想社會制度的空想的描寫”,“在18世紀已經有了直接共産主義的理論(摩萊裡和馬布利)”,19世紀初“出現了三個偉大的空想主義者: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4](P373)習近平在“1·5講話”中講空想社會主義的産生和發展,也是作的這三個時段的劃分。對空想社會主義理論及其曆史地位,應做曆史的科學的評價。空想社會主義的共同點是兼具批判性和建設性,既對資本主義及其制度弊端作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也提出了關于未來理想社會的設想和設計,并且已經有了先驅實踐。特别是19世紀初的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揭露和批判越來越接近資本主義的現實,對未來新社會的見解和制度設計更具價值,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材料,成為科學社會主義的主要理論來源之一。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和恩格斯稱贊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是“三個偉大的空想主義者”和“社會主義創始人”,肯定他們的學說是“關于未來社會的積極的主張”[5](P432)和“本來意義的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的體系”。[5](P431)但是空想社會主義者受限于“不成熟的資本主義生産狀況、不成熟的階級狀況”,[4](P780)始終未能擺脫唯心史觀的窠臼,他們不能科學揭示社會發展規律,找不到實現理想社會的正确道路和改造現實社會的主體力量,其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難以實現。這就是相對于19世紀40年代出現的科學社會主義,16—19世紀初的社會主義被稱為空想社會主義的原因。
與空想社會主義認為理想社會應該建立在人類理性和正義的基礎上不同,馬克思、恩格斯根據資本主義社會提供的現實材料,“深入理解無産階級所進行的鬥争的性質、條件以及由此産生的一般目的”,[12](P203)把社會主義置于現實的基礎之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事件,它猶如壯麗的日出,照亮了人類探索曆史規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為長期在黑暗中摸索的無産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指明了方向,由此開辟了對資本主義整體性超越的航向,推動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浪潮奔湧向前。随着實踐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不斷進行豐富和發展,到19世紀七八十年代,形成了系統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體系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資本主義運行的特殊規律,為人類指明了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的途徑。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内容宏大而豐富,包括批判舊世界發現新世界的方法論,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的價值目的,未來社會的制度設計等。
2. 社會主義變為制度現實和蘇聯模式的推行
這是社會主義發展史的第三、四個時間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世界進入了帝國主義和無産階級革命的時代。列甯端起曆史規律的“望遠鏡”洞察時代發展和世界變局,又用“顯微鏡”仔細深入研究俄國國情,在對帝國主義進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帝國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革命可能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國家“一國勝利”的理論,并領導俄國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在當時,提出俄國可以在先進國家的無産階級奪取政權以前首先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是需要極大的理論勇氣的。正是由于不能進一步解釋資本主義在落後國家發展後所産生的一系列矛盾的性質及其運動規律,第二國際一些所謂“正統馬克思主義者”,逐步淪為革命問題上的機械論者。斯大林後來在談到這一點時說,普列漢諾夫等人當時說列甯是在“說夢話”,“列甯發瘋了”,但結果是列甯勝利了。鄧小平在講到列甯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貢獻時說:“列甯之所以是一個真正的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就在于他不是從書本裡,而是從實際、邏輯、哲學思想、共産主義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個落後的國家幹成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13](P292)十月革命後,列甯進一步提出在歐洲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前,俄國的無産階級政權不僅能夠生存下去,而且可以在一國範圍内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并在蘇維埃制度的基礎上趕上别的國家。這對後來斯大林提出的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理論産生了重要影響。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是人類制度文明發展史上的一次曆史性跨越,從此以後,人們不再隻是從書本上去構想社會主義新社會,而可以在新社會制度下創造自己的新生活。十月革命後,列甯領導蘇俄社會主義建設的六年多時間,大體上是前三年設計和實施“直接過渡”,後三年轉向“新經濟政策”,進而對社會主義看法發生“根本改變”。1921年春蘇俄出現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列甯在黨内高層作了大量說服工作,開始推行新經濟政策,除了放棄餘糧收集制,列甯提出了國有企業改行商業原則;控制“制高點”;利用商品、貨币和市場發展經濟;利用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通過合作社過渡到社會主義;開展“文化組織工作”即進行文化革命與制度建設等重大戰略思想,并付諸實行。
從戰時共産主義轉向新經濟政策,是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重要的改革實踐。列甯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在經濟不發達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作了開創性的探索,在理論和實踐上都給後人留下了極其寶貴的遺産。鄧小平評價列甯的“思路比較好”,[13](P139)搞了新經濟政策。
列甯逝世以後,聯共(布)黨内圍繞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特别是選擇怎樣的發展戰略的問題,連續發生了幾次重大争論。在當時嚴峻的國際國内環境下,主張超高速開展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意見占了上風。在備戰的環境下推行趕超戰略,為此必須建立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和相應的其他體制,就成為當時最可能的也是必要的選擇。1929年年底,斯大林明确提出把新經濟政策“抛開”,蘇聯模式開始形成。鄧小平和習近平都使用過“蘇聯模式”這一提法。對于“蘇聯模式”,學術界有不同的理解。有學者把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都稱為蘇聯模式,時間段從列甯時期起到蘇聯解體為止;也有人認為蘇聯模式就是“斯大林模式”;還有人把蘇聯模式同蘇聯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等同。應該說,列甯逝世以後,斯大林在領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逐步形成了實行單一生産資料公有制和指令性計劃經濟、權力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蘇聯模式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也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争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不尊重經濟規律等,随着時間推移,其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這一定位有助于澄清理論界在蘇聯模式問題上的歧見。從中我們可以理解,蘇聯模式是指列甯逝世以後,在斯大林時期逐步形成并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末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不包括列甯時期的探索,也不隻限于斯大林時期,故不能簡單稱之為“斯大林模式”。而蘇聯模式與蘇聯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别的兩個範疇。蘇聯社會主義制度是人類曆史上嶄新的社會制度,但由于沒有任何先例可循,這一制度在體制機制上存在不少缺陷和弊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社會主義的感召力空前增強,社會主義也越出蘇聯一國範圍,逐漸擴展到歐亞和拉美多個國家,形成了世界社會主義體系。這股強大的社會進步潮流,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和人類進步事業的發展。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大都選擇了蘇聯社會主義模式。但是随着時代發展,蘇聯模式弊端日益暴露。斯大林去世後蘇共曆代領導人和照搬蘇聯模式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未能适時進行實質性的改革,緻使這一模式越來越僵化,20世紀80年代後蘇聯、東歐國家的改革調整又偏離了正确方向,終于導緻蘇東劇變。
蘇東劇變的原因是錯綜複雜的。中外學術界作了各種各樣的解釋,包括外部因素、直接原因、導火線等,主要有:西方的“和平演變”;蘇聯長期積累的民族矛盾;斯大林之後蘇共嚴重脫離人民群衆,黨内形成特權階層;戈爾巴喬夫等人推行錯誤的改革路線,使“改革”走向“改制”;還有如美國學者大衛·科茲等人提出的“來自上層的革命”,等等。結合鄧小平的分析和習近平“1·5講話”,可以認為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深層次根源是蘇聯模式體制的僵化。它在社會主義史上留下的深刻教訓是:“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隻能是死路一條。”[13](P370)蘇聯解體一個多月之後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概括的這“四不”,至今仍然振聾發聩。
3. 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新飛躍
這是社會主義發展史的第五、六個時間段。中國的社會主義運動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勃興的大背景下産生,在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中成長,與世界社會主義發展休戚相關。近代以來,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列主義傳入中國,為近代以來苦苦探尋救亡圖存出路的中國人民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全新選擇。在曆史的大潮中,以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勇擔中華民族複興曆史大任的中國共産黨應運而生,中華民族的命運從此開始發生了深刻改變。
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年來的奮鬥曆史,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習近平指出:“我們黨開辟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社會主義革命道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都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創造。”[14]中國人民選擇社會主義并确立社會主義制度,探索适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作出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策、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書寫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都是在這一結合中接力探索、進行偉大創造形成的偉大成果。在開辟中國道路的過程中,中國共産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進行理論創造,産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
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中的巨大成功,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它提示的一個重要經驗是,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時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由之路。它充分證明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也使中國共産黨人心懷的為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為全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初心和使命得以踐行。它也深刻地預示着21世紀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新趨勢。經曆風雨見彩虹。中國共産黨人始終有堅定的社會主義自信,堅信世界社會主義有着光明的前途。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将不斷展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吸引力和感召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程中,繼續推進世界社會主義事業,引領人類文明發展方向。
未來30年,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既要引領時代變局和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又要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民族複興,同時推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量變到質變、進入更高階段,這一曆史進程将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巨大的理論創新和理論創造空間,從而實現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中葉新的曆史性飛躍。
三、教學基本要求和建議
第一,學習社會主義發展史的科學方法是唯物史觀。要以唯物史觀引導學生确立正确的社會主義史觀,認清社會主義發展史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把握社會主義發展規律。把握了這一點,就抓住了學習社會主義發展史的總綱。教師在講授中,應加強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使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是人間正道,自覺抵禦各種曆史虛無主義思潮,正本清源,堅定社會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達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的目的。
第二,從“四史”關系上把握社會主義發展史的講授重點。社會主義發展史既是一門單獨的課程,又與中共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和改革開放史相關聯,與高校其他思政課也有銜接。要在“四史”的總體上把握社會主義發展史,從社會主義起源開始認識社會主義,着力講清楚500多年社會主義演進的理論邏輯和曆史邏輯,講清楚社會主義在中國的興起、發展與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關系,講清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曆史方位、對21世紀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和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使學生養成曆史思維,具有中國情懷,樹立世界眼光。
第三,增強實效性。社會主義發展史作為大學生思政課的有機組成部分,要貫徹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融合政治性和學理性、價值性和知識性,堅持問題導向,增強課程實效性。教師在講授中,可以從每個專題中歸納出一些重點難點問題,有針對性地講授,不回避問題,解答學生的理論困惑。講授過程中可以運用相關文獻和案例,豐富學生的曆史知識,但要注重材料與觀點之間的聯系。教師還可以列出一些與本專題相關的經典文獻供學生閱讀或在課堂上引讀、讨論,提升學生的理論素養。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列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蘇聯]戈爾巴喬夫,[德]勃蘭特,等.未來的社會主義[G]. 中央編譯局國際發展與合作研究所,編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4.
[8] [美]茲•布熱津斯基.大失敗——二十世紀共産主義的興亡[M].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譯.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9.
[9]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2).
[10] 習近平.關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J].求是,2019,(7).
[11] 習近平.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産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J].求是,2019,(1).
[1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 習近平.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是共産黨人的必修課[J].求是,2019,(22).
作者簡介:孫代堯,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博士生導師。
文章來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