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佳樂:關于以人民中心和改善民生的研究
摘要: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到以人民為中心和改善民生,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習近平強調,要把人民群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學術界在已有成果基礎上,圍繞新發展理念、經濟發展、美好生活需要等維度對以人民為中心和改善民生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學術成果,但在學科視角、研究方法、國際視野等方面還有待深化。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 改善民生 共同富裕
一、習近平關于以人民為中心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論述
(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
人民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石。突發急性傳染病往往傳播範圍廣、傳播速度快、社會危害大,是重大的生物安全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明确要求強化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時刻防範衛生健康領域重大風險,把為群衆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作為基本職責,成功防範和應對了甲型H1N1流感、H7N9、埃博拉出血熱等突發疫情,主要傳染病發病率顯著下降。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黨中央高度重視,迅速作出部署,全面加強對疫情防控的集中統一領導。
習近平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來全球發生的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1]确保人民群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項重大任務。2020年1月,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對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要求。此後,習近平多次專門就疫情防控工作作出指示,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及有關部門把人民群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2月,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的講話中指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直接關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直接關系經濟社會大局穩定,也事關我國對外開放。要切實做好工作,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堅決打赢疫情防控阻擊戰。[2]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上下同心、全力以赴,采取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舉措,用1個多月時間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勢頭,用2個月左右時間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以内,用3個月左右時間取得了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3]
人民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标志,也是廣大人民群衆的共同追求。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實現健康和經濟社會良性協調發展。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時,聚焦影響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問題,加快實施健康中國行動,從源頭上預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實現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4]要把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作為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環,着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5]
(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們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積極解決群衆最急最憂最盼的問題,強化了宗旨意識和為民情懷。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廣大黨員、幹部深入基層、深入一線,積極回應群衆關切,切實解決群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特别是解決群衆看病難、上學難、就業難、住房難等操心事、揪心事,以看得見的變化回應群衆期盼,群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升。[6]但是必須看到,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要把提高發展平衡性放在重要位置,不斷推動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建成全覆蓋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
中國共産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好的方針政策和發展規劃都應該順應人民意願、符合人民所思所盼,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基層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标。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辦好各項民生事業、補齊民生領域短闆。[7]生活過得好不好,人民群衆最有發言權。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進一步指出,要從人民群衆普遍關注、反映強烈、反複出現的問題出發,拿出更多改革創新舉措把問題解決好,努力讓人民群衆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8]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同時人民群衆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需求持續快速增長,健康越來越成為人民群衆關心的重大民生福祉問題。2020年9月,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這場抗疫鬥争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集中檢驗。我們要加快補齊治理體系的短闆弱項,着力提高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構築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平戰結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9]之後,他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進一步指出,加快提高衛生健康供給質量和服務水平,是适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也是實現經濟社會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發展的基礎。[10]
針對我國社會結構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習近平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一個現代化的社會,應該既充滿活力又擁有良好秩序,呈現出活力和秩序有機統一。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注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11]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要堅持廣大人民群衆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探索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征、彰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超大城市發展之路,不斷提高公共服務均衡化、優質化水平,提升人民群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2]
發展文化事業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基本途徑。習近平指出,衡量文化産業發展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産品。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方針,全面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13]
(三)夯實脫貧攻堅成果,促進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高度重視和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不斷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曆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針對主要矛盾的變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統籌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建立長短結合、标本兼治的體制機制,激發欠發達地區和農村低收入人口發展的内生動力,實施精準幫扶,促進逐步實現共同富裕。[14]之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進一步指出,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産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要把穩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提高勞動者收入水平,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改善勞動安全衛生條件,使廣大勞動者共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以更有效的舉措不斷推進共同富裕。[15]
2020年10月,中國共産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的建議》,将“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納入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标,指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紮實推動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16]
對此,習近平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這樣表述,在黨的全會文件中還是第一次,既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奮鬥目标,也是實事求是、符合發展規律的,兼顧了需要和可能,有利于在工作中積極穩妥把握,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斷向前邁進。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衆的共同期盼。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向着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任務,但随着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們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向着這個目标更加積極有為地進行努力。[17]
(四)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産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緊緊依靠人民開拓事業新局面。
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2020年2月,習近平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打赢疫情防控這場人民戰争,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衆。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關鍵防線,要推動防控資源和力量下沉,把社區這道防線守嚴守牢。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要組織動員所聯系群衆積極投身疫情防控。對社會力量參與疫情防控,要加強組織引導、暢通渠道、鼓勵支持。要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組織的作用,指導和幫助企業等會員單位科學精準防疫、有序複工複産。[18]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基層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進一步指出,在各種急難險重任務和風險挑戰面前,廣大人民群衆總是同心同德、齊心協力、頑強奮戰,作出了重大貢獻。黨和國家事業取得勝利都是人民的勝利。人民是真正的英雄。[19]
曆史是人民創造的。2020年9月,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人民是曆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勝利是全民族衆志成城奮勇抗戰的偉大勝利。中國共産黨堅持動員人民、依靠人民,推動形成了全民族抗戰的曆史洪流。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勝利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以弱勝強的雄渾史詩,顯示了中國人民和中華兒女堅不可摧的磅礴力量。[20]之後,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進一步指出,銘記偉大勝利,推進偉大事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國共産黨的力量,根基在人民。我們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為民謀利,為民盡責,為民擔當,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衆的血肉聯系。[21]
二、學術界對以人民為中心和改善民生的研究
近年來,學術界對以人民為中心和改善民生的研究呈現增長态勢。學者們圍繞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思想基礎、曆史依據、豐富内涵和價值意蘊等維度展開了較為深入的研究。2020年,學術界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在以人民為中心的一些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問題上取得了進一步進展。基于政治經濟學視角,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于以人民為中心與新發展理念
發展是中國共産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學者們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化了我們黨對人民與發展之間的關系的認識,為新發展理念提供了科學的原則遵循,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發展依靠誰、發展為了誰、靠什麼發展”的重要問題。
有學者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實踐的鮮明特點和生動體現,科學闡述了人民與發展之間的關系。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驅動等治國理政舉措,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以質量求效益,以高質量發展促進全面發展,以全面發展解決社會主要矛盾。通過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解決好收入差距問題,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進民生福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增強人民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2]
有學者指出,發展思想引領發展理念,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貫穿發展理念之中,推動社會全面發展、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由人民來推動,發展成果理應由人民所共享。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題中之義,共享發展理念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理論延伸。新中國成立 70 年來,我們始終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民意、緻力民生、造福人民,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普惠民衆。[23]
還有學者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科學回答了在新時代中國“為誰發展”和“為什麼要發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深刻揭示了發展的目的和歸宿,彰顯了我們黨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初心。[24]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意味着發展是為了人民,發展要相信和依靠人民,發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即以維護和實現人民利益作為一切價值的核心。[25]
(二)關于以人民為中心與經濟發展
以人民為中心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學者們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正确處理改善民生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經濟發展是改善民生的物質基礎,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強大的經濟基礎作支撐。要從實際出發,做好民生建設,不斷提高公共服務共建和共享水平,織密紮牢托底的民生保障網,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
有學者指出,改善民生的本質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緻力于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民生連着民心,民心關系國運。民生問題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一個執政黨隻有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赢得民心,才能鞏固其執政地位。為人民謀幸福是黨的初心和使命,但每一時代都面臨不同的時代課題,例如新中國成立後強調“發展的緊迫性”,改革開放後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做大國民經濟财富“蛋糕”來改善民生。進入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和改善民生是對多年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思路的重要補充,體現了對黨的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基本理論的重大創新。[26]
有學者指出,要堅持經濟增長與改善民生相統一。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針”。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民生工作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抓民生也是抓發展。解決好民生問題,發展才有更足的動力、更強的後勁。既要通過發展經濟,為持續改善民生奠定物質基礎;又要通過持續不斷改善民生,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多有效需求,實現兩者良性循環。要在發展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守住民生底線、補齊民生短闆、改善和提升民生服務質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7]
也有學者指出,民生問題實際上是黨和人民的關系問題。高度重視民生,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共産黨一以貫之的奮鬥目标和永恒追求。[28]黨領導人民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更好地惠及民生的發展。改善民生是共産黨人的政治理想和奮鬥目标,也是發展經濟的始源和歸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個長期的漸進過程。民生問題不僅關系到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穩定,而且事關黨的執政地位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進社會和諧的根本之策。要正确處理發展與穩定的關系,不能超越現有經濟條件,必須合理确定改善民生的内容和标準,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29]
還有學者指出,民生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邏輯主線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源于民生訴求,其過程在于解決民生問題,終極目标依然是民生改善。民生訴求與經濟發展在具體的民生實踐中實現着有機互動。改善民生以人民群衆需求作為起始點,為實現經濟發展作為歸宿。發展的成果要滿足全體人民日益增長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項民生訴求,而民生訴求不斷滿足的過程也是經濟發展不斷實現的過程。[30]
(三)關于以人民為中心與美好生活需要
随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學者們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不斷滿足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成為以人民為中心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有學者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政治立場,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牢把握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把為人民造福的事業推向前進。[3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屬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黨和國家發展的一系列現實問題,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了黨的人民主體觀念,開創了治國理政的新境界。[32]
有學者指出,中國共産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始終堅持把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把維護人民利益作為踐行初心與使命的主題和主線,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貫穿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曆史時期和社會發展階段,并将其融入治國理政的全部理論和實踐過程中。我們黨始終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紮根人民、心系人民,不斷創造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财富,積極主動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目标上取得新突破和新進展,銳意開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新性發展的新路徑新形态。[33]
也有學者指出,随着民生實踐的縱深推進,民生的宏觀環境和内在條件都在發生變化,民生的内涵越加豐富,外延愈加拓展。黨中央适應民生變化的新趨勢,順應人民群衆不斷變化了的民生需求,不斷對民生的範疇和邊界作出調整。[34]新時代人民的需要更加多元,需求層次不斷提升,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引領下,把原來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變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拓寬了人民需要的領域和範圍,更符合現在和将來人民需要日益多樣化和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我們黨不僅要從過去片面強調發展社會生産轉向全面推進整個現代化建設,而且要從單純注重做大“蛋糕”轉向重視分好“蛋糕”,不斷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35]
還有學者指出,社會公正是社會的首要和基本的價值。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僅要确保人民生活無憂、看病不難、老有所養、幼有所育、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而且要不斷促進公平正義,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全面提升人民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獲得感是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直接來源和動力,幸福感是獲得感和安全感的最高層次,安全感是獲得感和幸福感的基礎和前提。[36]
三、簡要評述
總體來看,2020年學術界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了進一步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學術成果。學者們從新發展理念、經濟發展、美好生活需要等視角對以人民為中心和改善民生展開了較為深入、細緻的論述。一是學者們從新發展理念的價值基礎和現實要求出發,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生動闡釋了人民與發展之間的關系,為新發展理念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指引,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石,為實現新時代新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二是學者們圍繞改善民生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關鍵在于要全面把握改善民生與經濟發展相互牽動、互為條件的關系,堅持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相統一,實現二者有效對接、良性循環、相得益彰。三是學者們深入分析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美好生活需要的關系,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不斷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四是學者們注意到以人民為中心和改善民生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對于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具有重要影響和作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體現中國共産黨始終把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将維護人民利益貫穿和融入執政興國的理論和實踐過程中。
對這一研究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稍顯不足:一是關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研究以哲學、政治學的學科視角為主,相比之下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視角相對不足。二是政治經濟學視角下的以人民為中心和改善民生在維度和内容的同質性較高,研究方法較為單一,缺乏一定的廣度和深度。三是對國外學術界關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研究動态關注較為不夠,關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以資本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比較研究較為不足,關于改善民生和民生建設的國際比較研究較為缺乏。
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研究,學術界主要應在以下幾個方面着力。一是運用政治經濟學視角對相關的經典文獻特别是習近平總書記有關以人民為中心和改善民生的論述進行系統歸納和深入闡發,從而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做出更具系統化的理論闡釋。二是理論聯系實際,既要研究理論問題,也要關注現實問題。一方面,對以人民為中心和改善民生進行整體性的宏觀研究;另一方面,圍繞相關的現實問題作具體性的微觀分析。三是運用比較的研究方法,拓展國際視野,聚焦學術前沿,全面揭示以資本為中心的發展方式的問題與缺陷,正确闡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注釋:
[1] 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載于《求是》2020年第20期。
[2]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的講話》,載于《求是》2020年第4期
[3] 習近平:《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 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載于《求是》2020年第18期。
[4] 習近平:《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載于《人民日報》2020年9月23日。
[5] 習近平:《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載于《人民日報》2020年11月13日。
[6] 習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載于《求是》2020年第6期。
[7] 習近平:《在基層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載于《人民日報》2020年9月20日。
[8] 習近平:《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載于《人民日報》2020年10月15日。
[9] 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載于《人民日報》2020年9月9日。
[10] 習近平:《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載于《人民日報》2020年9月23日。
[11] 習近平:《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載于《人民日報》2020年8月25日。
[12] 習近平:《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載于《人民日報》2020年11月13日。
[13]習近平:《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載于《人民日報》2020年9月23日。
[14]習近平:《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載于《人民日報》2020年3月7日。
[15] 習近平:《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載于《人民日報》2020年11月25日。
[16]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的建議》,載于《人民日報》2020年11月4日。
[17] 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的建議>的說明》,載于《人民日報》2020年11月4日。
[18] 習近平:《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載于《人民日報》2020年2月24日。
[19] 習近平:《在基層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載于《人民日報》2020年9月20日。
[20] 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載于《人民日報》2020年9月4日。
[21] 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載于《人民日報》2020年10月24日。
[22] 許寶健:《改革開放以來治國理政若幹重大理論發現述要》,載于《理論探讨》2020年第5期。
[23] 羅紅傑,平章起:《“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理論诠釋和價值意蘊》,載于《江西财經大學學報》2020年第1期。
[24] 張遠新:《新時代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念創新探析》,載于《理論探讨》2020年第3期。
[25] 糜海波:《論“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現實向度》,載于《理論導刊》2020年第5期。
[26] 謝玉華,劉晶晶:《“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的内涵及本質特征研究》,載于《社會主義研究》2020年第4期。
[27] 羅會德:《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實現理路》,載于《理論導刊》2020年第5期。
[28] 張遠新:《新時代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念創新探析》,載于《理論探讨》2020年第3期。
[29] 王鋒,王莉娜:《西部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和民生改善問題調查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286頁。
[30] 馬兵:《現代性時阈中的民生觀念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20年版,第126頁。
[31] 金建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9頁。
[32] 張夏:《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三大特色》,載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年第4期。
[33] 馬健永,王增福:《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啟示》,載于《理論導刊》2020年第4期。
[34] 孫賀:《中國民生經濟協調發展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6頁。
[35] 梁偉:《論“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生成邏輯》,載于《社會主義研究》2020年第1期。
[36] 羅紅傑,平章起:《“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理論诠釋和價值意蘊》,載于《江西财經大學學報》2020年第1期。
作者簡介:易佳樂,beat365官方网站博士後、助理研究員。
文章來源:《經濟研究參考》2021年第18期。發表略有改動。
排版 | 陳藝文
審核 | 陳培永 曲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