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少軍:共産黨人的本色——紀念周保中同志誕辰120周年
[摘要]周保中大理白族人,他從滇軍士兵成長為北伐軍的少将副師長;從雲南講武堂到留學莫斯科;從普通黨員成為東北抗日聯軍将軍;從吉林省長到雲南副主席;他一生奮鬥,為黨和人民作出傑出貢獻,被譽為民族英雄、共産主義戰士、國際主義者和共産黨員的楷模。
周保中選擇革命,選擇共産黨,他認為:共産黨人獻身革命事業,是為了消滅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社會,實現社會主義,在建設新社會中努力奮鬥,使人各盡其才,得其所應得。這是共産黨人周保中踐行原則,也是在他身上體現出來的共産黨人的本色。
周保中從蒼山腳下、洱海邊上一路走來,走向昆明、走向廣州、走向莫斯科、走向白山黑水。他從士兵成為将軍,從尋求個人出頭的一位翩翩白族少年成為中國共産黨的優秀黨員;在一生的抗争奮鬥中,他為人民作出傑出貢獻,成為民族英雄;他是大理白族人民的驕傲,是雲南人民的驕傲,是中國人民的驕傲。
今年是周保中同志誕辰120周年,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讓我們一起緬懷他為人民建立的功績,繼承和發揚他的精神。
一
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曆史,在五千年曆史發展長河中創造燦爛文化,在人類曆史上形成了獨特的中華文明并延續至今。中華文明如長江黃河,由涓涓細流彙成大江大河奔騰不息,在其發展進程中有光明有黑暗,但光明總是戰勝黑暗。
近代以來,人類進入一個新發展階段,誕生于西方的資本主義獲得迅猛發展,追逐利潤的資本遊走世界各地,尋找發财的機會,資本的化身——資本家組成資産階級,他們聯合起來開拓世界市場,開拓殖民地,主導世界發展,第一次把世界聯成一個整體,人類的曆史進入資本主義時代。
資本之光在西方閃亮時,中國的清王朝正處在康乾盛世,此時,我國封建社會達到頂峰,當時中國的物質财富(經濟)世界第一。乾隆後期,中國開始衰敗,封建制度越來越腐朽,滿清統治者越來越無能。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争開始,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古老大門,中國社會開始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列強的侵略使中國文明蒙塵、文化摧殘和人民遭殃,中華民族面臨生死考驗。在近代曆次外來侵略戰争中,中國人民都奮起反抗,流血犧牲,結果都失敗了,每一次失敗都被迫接受割地賠款。抗日戰争的勝利扭轉了這種局面,中國人民經過14年艱苦抗戰,與世界人民一道迎來了反法西斯戰争的勝利,抗日戰争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勝利,是中華民族由弱轉強的關節點,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轉折點。
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東北人民抗日鬥争經曆了14年,周保中作為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領導人堅持14年抗戰直到勝利,東北抗日聯軍為抗日戰争的勝利,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自由作出了巨大的犧牲,他們的豐功偉績彪炳青史,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1949年8月,作為政協東北地區代表的周保中到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商讨建立新中國。會議召開前夕,毛主席接見周保中,毛主席高興地對他說“我們的民族英雄來了!”[1]毛主席還贊揚他說:“保中同志在東北十四年抗日救國鬥争中寫下了可歌可泣的詩篇。”[2],10月1日,周保中登上天安門參加開國大典。
周保中(1902.2—1964.2)雲南大理人,白族,原名奚李元,字紹璜。1902年除夕出生于雲南大理灣橋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在家鄉讀到初中,因貧困辍學。15歲在昆明入滇軍,任學兵、中士、上士、司務長、上尉排長、上尉連長、營副。1919年在昆明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學會。1922年入雲南陸軍講武堂第17期工兵科軍官班學習,1924年畢業。1926年4月赴廣州入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參加北伐戰争,任營長、團長、副師長,授少将軍銜。1927年7月加入中國共産黨,曾在中央軍委工作,1928年受黨中央派遣到蘇聯莫斯科中國勞動者共産主義大學、國際列甯學院學習。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回國,受黨中央派遣到東北領導抗日鬥争,任中共滿洲省委委員、省軍委書記、吉東省委書記,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軍長、第2路軍總指揮。1942年7月任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蘇聯遠東方面軍88獨立步兵旅,又稱國際旅)旅長,1945年8月率領教導旅配合蘇聯紅軍解放東北。抗戰勝利後,任中共東北局委員,東北人民自治軍副司令、東北軍區副司令、吉林省省長等職。1950年随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野戰軍參加解放西南戰鬥,任中共西南局委員、雲南省政府副主席、西南軍政委員會政法委主任兼民政部長等職。曾任雲南大學校長,創辦雲南民族學院(今為雲南民族大學)和西南政法學院(今為西南政法大學)并擔任首任院長。周保中先後當選為第一、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國防委員會委員、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第一、二屆委員、第三屆常委,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
二
周保中的戰友金日成生前經常回憶和緬懷他,金日成寫道:“在東北抗日聯軍的指揮員中,和我關系最密切的是周保中。我同他的關系,是從30年代前半期同救國軍做統戰工作的時候開始建立的。” “‘路有千條,門隻一扇’這是周保中每當和我分手時都要說的一句格言,意思是,活動舞台和鬥争道路雖各不相同,但隻要共同抗日,終能再度相會。”[3]
金日成說:周保中“堅持革命鬥争的原則立場,他有崇高的精神,一貫積極維護本國革命。對試圖使中國革命服從蘇聯革命或變為蘇聯革命的附庸的傾向,他是絕不容忍的。他主張在無産階級國際主義原則上擁護蘇聯,加強同蘇聯革命的聯系。同時始終不渝地堅持中國革命的獨立自主和獨立發展”。周保中“既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奮不顧身地英勇戰鬥,也為盡到國際主義的義務忠心耿耿地工作。假如他是隻顧自己而不顧國際革命任務,或者隻喊世界革命萬歲而忽視本國革命的人,那麼他是不會成為值得我花費時間深情回憶的人物的。”[4]
金日成繼續回憶說:1954年12月,我應邀訪問中國,也見到了周保中,這是我和他的最後一次會面,他住在頤和園介壽堂療養,一見面我們緊緊擁抱,這個像鐵打的一樣剛強的硬漢子流淚了,他問我的健康情況,說我在三年戰争中該受了多少苦。“周保中外表上似乎寡言少語,冷酷呆闆,實際上是個感情豐富,恪守情義的人”“忠實地恪守情義,這是多麼高尚的美德啊!重情義的人,才能成為高尚的人。重情義,人間生活才能像百花盛開的花園一樣美麗而高尚”[5]。
在金日成眼裡,周保中既是國際主義者,又是愛國主義者,有着崇高的精神;是一個優秀的指揮員,周保中帶領隊伍言行一緻,以身作則,身先士卒;是一個重情義的人,是一個高尚的人,是一個鐵打的硬漢子。
周保中作為中國共産黨在東北的重要領導人和東北抗日聯軍的指揮員,尤其是作為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又稱國際旅,1941年,在蘇聯幫助下,由從中國東北抗日聯軍撤退到蘇聯遠東地區組建的部隊,成員以中國同志為主,包括朝鮮同志和蘇聯同志。)旅長,客觀上需要處理和協調蘇聯、朝鮮和中國革命之間的關系,團結蘇聯、朝鮮和中國的同志,在實踐中,周保中正确地處理這個關系,赢得朝鮮和蘇聯同志的尊重。1945年,“回到長春,華西列夫斯基當天就來看望周保中,周保中見到這位熟悉的蘇聯元帥,第一句話就說:‘我要擴軍,你要支持我武器。’元帥诙諧地說:‘可着你的力量拿,你要多少,就拿多少,你拿走剩下的歸我。這是咱們的戰利品,我們分用。中蘇友好條約又沒規定将戰利品交國民黨。’元帥答應:‘我立即通知所有蘇軍把守的武器庫,讓他們隻要見到你周保中批的條子,立即幫你們運。’”[6]多麼深厚純潔的友誼,真是戰友之間的生死情義。這種同志關系是蘇聯百萬紅軍順利擊敗日本關東軍因素之一;是抗日戰争勝利後,朝鮮迅速建國的因素之一;也是我國的解放戰争取得遼沈決戰的勝利因素之一。這就是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無産階級革命離不開國際主義。
在共産主義運動史上,如何正确處理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關系問題,這既是一個重大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重大實踐問題,有時處理得好,有時處理得不好,在這個問題上總是有反複。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時代即資本主義處于自由競争時期,馬克思主義強調無産階級革命的世界性,提出國際主義原則,倡導全世界無産階級聯合起來。在列甯時代即帝國主義時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問題突出出來,興起了民族解放運動,此時,國際主義與愛國主義的關系問題也突出出來了。如何處理這個問題?這對于馬克思主義者是一個重大的考驗。第二國際的領導考茨基等一批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放棄國際主義,在高喊“愛國主義”、“保衛祖國”聲中背叛馬克思主義,成為了修正主義者。列甯既強調國際主義又提出民族自決的原則,把這個問題辯證統一起來,在實踐中成立共産國際,以此指導和幫助各國革命,成功建立蘇聯(蘇維埃聯盟)并支持了民族解放運動。
赫魯曉夫上台後,蘇共黨内出現大國沙文主義和國際主義相結合,以國際主義之名行沙文主義之實、以國際主義之名搞霸權主義的情況。在國際上,實行大國主義、老子黨,不能平等對待兄弟國家和兄弟黨;在國内,實行大民族主義,不能平等對待其它民族。蘇聯共産黨在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關系問題上犯嚴重錯誤,并導緻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使共産主義運動跌入低谷。在這次劇變中,朝鮮和中國的社會主義挺立不到,這是因為他們不像東歐國家共産黨那樣盲從蘇聯,中國和朝鮮共産黨都能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正确處理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的關系問題。周保中和金日成等同志在領導東北抗日聯軍的實踐中積累了正确處理這個問題的經驗。
1938年,毛澤東在中國共産黨第六屆六中全會作了《論新階段》的報告。總結中國共産黨正反兩方面的經驗,首次提出共産黨人既是國際主義者,又是愛國主義的論題,認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無産階級革命主要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在反對帝國主義過程既有國際主義的内容,又有愛國主義的内容,共産黨人必須把二者統一起來。在以後的革命和建設過程中,中國共産黨從理論和實踐上解決了國際主義和愛國際主義的關系問題。這個問題随着時代發展而發展,不同時期,它的表現不同。今天,中國共産黨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與實踐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實踐,是新時代對于這個問題的創造性回答。
三
14年東北抗日遊擊艱苦生活,嚴重損害周保中的健康。晚年周保中疾病纏身,在同疾病鬥争的過程中,周保中以頑強毅力對東北人民抗日鬥争、東北抗日聯軍的曆史進行研究,總結經驗發掘曆史資料,他寫出:《東北的抗日遊擊戰争和抗日聯軍》(1954年)《東北人民抗日遊擊戰争概況》(1960年8月)《憶東北抗日遊擊戰争》(1962年)等,這些文章發表後,起到了用黨的曆史教育人民,激發人民建設新中國的作用,周保中的這些著作已經成為研究東北抗日的經典,為後代學人研究這段曆史提供了科學的方法和可靠珍貴的資料。
除了撰寫曆史著作,周保中還以散文、詩歌和紀實文學等形式懷念歌頌犧牲的戰友,從抗日聯軍高級将領楊靖宇、陳瀚章等,到普通抗日英雄車老四、李海峰和袁珍等,還有抗日小英雄姜墨林。對于戰友楊靖宇,周保中寫下三篇長文和一首六節24行的新詩,他寫于1940年的《東北抗日領袖楊靖宇》的宣傳文章被編進延安出版的高小國語課本。今天,楊靖宇已經成為東北抗日的精神符号。對于普通戰士姜墨林,周保中為其寫下10節138行的新詩,這首詩寫于1958年5月,詩的标題《給北京市八十五中學初二少先隊》,三年後即1961年,周保中在《抗日小英雄姜墨林》中寫道:二十多年過去了,烈士的高大形象、音容笑貌,時時浮現在我的眼前。懷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為自己的部下、戰友和同志姜墨林寫下近兩萬字的傳。
從周保中的這些文字,到金日成贊揚聲中,可以看到周保中确實是一個重情義的人,高尚的人,有着崇高精神。革命戰争年代,錘煉出共産黨人的這種精神,和平建設年代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共産黨人多麼需要繼承和發揚這情義和精神,這是黨團結奮鬥的精神和情感基礎。
1960年2月,在楊靖宇犧牲二十周年之際,周保中寫下一篇懷念戰友的長文《松柏常青》,他稱頌楊靖宇是忠貞不貳的無産階級革命堅強戰士、品德優秀的模範共産黨員、民族英雄。而且深情回憶起:
1932年4月初,省委決定我去吉林東部,靖宇同志代理我的工作。深夜,我倆作了臨别的談話。我對他說:“與君相處幾個月,勝讀馬列多年書。”他懇切地回答我:“我們是反對舊禮教的,但是可以這樣了解,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改作‘勞動人民之寄希望于共産黨,黨之寄望于共産黨員也,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勞其筋骨,行拂亂其所為’,那些在革命鬥争中,經不起考驗而臨陣脫逃的,有如朝露見陽光即散失,有如秋草經風霜即枯萎;一個普通的人都應該講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何況是共産黨員呢?黨員對黨的革命事業必須具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當時使我深受感動,但想不到相别八年之後,他竟慷慨捐軀,戰死沙場,他的這席話竟成為留給革命同志的誡語。
周保中和楊靖宇作為中共滿洲省軍委書記,先後離開省委機關走向抗日鬥争最前線,周保中擔任抗日聯軍第二路總指揮,楊靖宇是抗日聯軍第一路總指揮,他們指揮部隊與日軍和僞軍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争,楊靖宇戰死不投降以身殉國。周保中多次遇險,九死一生,始終堅持抗戰到底,讓我們一起讀《周保中東北抗日遊擊日記》中的兩則:
“一九三九年三月二十六日 天晴時或陰雲 雪融解甚速
……日賊遂得以加緊軍事、政治、經濟之進攻壓迫。使隊伍動搖,繼而饑疲不堪者叛逃投降,僅存殘餘瀕于瓦解崩潰之狀矣。
然而,秉松柏之志節,有伯夷叔齊之操守,魯仲連義不帝秦,文天祥浩然正氣,願為民族争生存流最後一滴血大有人在。隻要革命幹部堅固不拔,站穩民族革命自由解放之立場,則抗日聯軍現有隊伍尚堪整頓。作再接再厲之抗日救國鬥争,并與日賊争持到底。……
因此,無論目前處境如何惡劣困危,餘必須堅持應付。……”[7]
“一九三九年三月三十一日 天晴
……
我在每次會議或談話中,都特别指明現在的鬥争形勢及共産主義者的立場,思想上應認識到:中國共産黨員為中國民族的解放抗日到底,争取徹底的最後勝利,是要用我們最後一滴血去換取,臨到我們革命者犧牲的關頭,就應該慷慨就義,沒有什麼‘我應該在什麼時候或什麼地方才能犧牲’的問題。在幾千年的曆史演變中,在全世界翻騰中,目前就是中國人上曆史考場的時候。我們不要為日本帝國主義法西斯蒂壓迫屈服而把‘中國人’三字在榜上考掉了。不要‘名落孫山’,榜上沒有‘中國人’三字而打上亡國奴的鐵印。現在不但是曆史考試‘誰有中國人的人格’,而且是曆史考試中國共産黨員‘誰是真的列甯主義信徒——布爾塞維克’。……現在處于被敵重重包圍和諸種壓迫的時候,我方在主觀方面雖有堅持忍耐,企圖極力保存革命實力繼續作長期抗鬥,但情景危迫萬分時,是否能突破敵人各種包圍、封鎖、進攻,尚不能有完全把握。因此,我們必須時刻準備上刺刀和敵人短兵相接,作最後的沖鋒肉搏。甯肯為民族解放而流血,保全革命的貞操和氣節,不能絲毫放棄共産黨的主張,不能變更共産黨革命的态度。同志中有未經軍事鍛煉缺乏戰鬥經驗者,但是臨到了對日賊作‘你死我活或我死你活,或我必死先弄死你’的時候,每個共産黨員應該手持武器直接抗戰,再沒有什麼徘徊和選擇,好在我們現有槍械武器,用不着臨時奪取。同時,每個幹部同志固然可自愛自重,為革命惜省犧牲,但亦須由條件來決定,若是僅僅從愛惜自己、怕犧牲的觀點出發,則絕對不可。自東北抗日遊擊運動發端以來,特别是全民抗日大戰展開以後,在前線或後方,為民族争生存、為個人全志節,不知犧牲了若千萬人。這些犧牲者之中,大多數自然屬于革命的工農,就連那些平常養尊處優的貴胄名流、地主豪紳、富裕生活者、自由職業者或浪漫的城市小資産階級分子,一切人都避免不了這一犧牲。事情是由于日賊帝國主義法西斯蒂侵略和奴役我中華民族國家。它是拿曆史上積蓄四十餘年的人材物資準備作賭博,它想避免付出犧牲獲得重大代價而又不可得。我們為民族争生存,自然是要一切人貢獻重大犧牲而獲取最後勝利……”[8]
從這兩則日記中,我們看到:周保中與楊靖宇一樣,無論如何艱苦,也要堅持抗日到底,哪怕流血犧牲在所不惜。可謂真的英雄!
由此可見,楊靖宇和周保中等一批革命家,成為人民稱頌的民族英雄,他們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并且把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文化結合起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偉大的抗日鬥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錘煉出一種新的精神——東北抗聯的精神,為我們後代留下珍貴的遺産。
四
周保中,從雲南大理一個貧苦的白族家庭走出來的少年,成長為中國共産黨的高級幹部,成為人民軍隊的高級将領,成為抗日民族英雄。這是在黨的教育培養下,在中國革命偉大實踐中,經過自己努力奮鬥的結果,貫穿在這個過程中的是周保中的抗争精神和鬥争精神
周保中在家鄉大理讀到初中,因家庭困難辍學。在家鄉傳頌周保中少年時的真實故事:春節寫對聯,周保中針對富家子弟的“富貴全由命定,窮相原是天生”寫到“再窮無非讨口,不死定要出頭”。1917年2月5日,周保中離開大理,跟随馬幫到昆明開始闖蕩社會,與窮苦命運抗争。2月下旬,在昆明入了滇軍,從學兵、中士、上士、準尉、中尉排長、代理連長。1920年,18歲的周保中升到連長、副營長。1922年入雲南講武堂第17期軍官班學習,畢業後繼續在軍隊服役。青年周保中與命運的抗争,從個人角度看是成功的。但是,在舊軍隊的經曆,讓周保中看到和經曆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他十分苦惱,多次想離開軍隊另謀出路,但是離開軍隊的他找不到出路,又回到軍隊。1926年,他赴廣州投奔同鄉楊傑所在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在廣州通過同鄉共産黨員趙濟,他與共産黨組織有接觸,通過同鄉張伯簡,他接觸了馬克思主義者,張伯簡還把周保中介紹給林伯渠。此時,周保中的思想開始轉變并走上革命道路,随着北伐戰争的展開,周保中從廣州一路打到南京,官至少将副師長,在目睹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後,1927年7月周保中加入中國共産黨,從此義無反顧,在黨的領導下為共産主義奮鬥至死。接受馬克思主義,周保中找到窮人解放的真理,加入共産黨,周保中找到窮人解放的道路。從此,周保中不再是為了個人出頭,為個人奮鬥,為個人抗争;從此,周保中是為自己的階級而出頭,為自己的階級而奮鬥,為自己的階級而抗争。一句話,為人類的解放而鬥争。作為少将副師長的周保中,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加入共産黨,他就得舍棄高官厚祿過艱苦的生活。入黨一年後,在即将赴蘇聯學習時,即1928年7月25日在給好友趙榮光的一封信中,周保中說出了選擇革命道路的緣由,他在信中寫道:
“我于十五年春,在西北國民軍失敗後,重返廣東,此時已深能了解中國的環境,是需要革命的。外受帝國主義者的種種壓迫,内受軍閥官僚貪污土劣的摧殘,不惟中國民族喪失了政治地位、經濟地位,連垂死的生命,也快難保了。這時不急起直追,努力革命,尚待何時?!在我個人有了這種認識,定要向革命的道路走去,這并非我個人有什麼天才,更非喜歡好亂以流血為快,實乃物質環境所驅使,曆史使命所昭示,更加上現制度的催迫着;于是乎毫不猶豫地站到革命戰線上,勇往直前的對着目标走。當初由廣東北伐由湘而鄂而贛,以至于去春攻下南京,革命情景不為不好,真的——軍隊與人民合作——并且很容易的使軍隊成為人民的武力,帝國主義者、軍閥、官僚、貪污土劣起了很大的震驚,假使一往直前地做下去,那麼縮短革命的曆程,距成功之期不遠了。不幸中途生變,甯漢分裂,繼以國共分家,于是乎聯合戰線土崩瓦解,革命勢力分化複分化,複雜複複雜,使一般反革命者搖身一變,撲朔迷離,挂着招牌,欺騙民衆,而帝國主義者防範愈密壓迫更甚,舊的封建殘餘,尚未掃除盡淨,而新的一切惡勢力,風起雲湧,使中國民族,如水益深如火益熱。現在北京雖然攻下,然而前途慘淡,實未可樂觀,唉!唉!!中國革命呵,回首往事,瞻顧未來,實有令人不堪追念者。然而革命事業非常重大,且是人類社會的整個問題。誠然,中國革命,為世界革命的大部分,豈是輕輕容易,就會咄嗟可辦到的嗎?艱難險阻,振起颠仆,是必然的過程。我很相信最後勝利終屬大多數人需要革命者的勝利。并且我個人的主觀革命概念,是要站在大多數人方面。我更需拿全副力量,真摯确實地努力去做,決不因一時現狀不良而灰心。”[9]
周保中在這封信裡分析中國必須進行革命的原因,一是帝國主義的壓迫,二是軍閥官僚土豪劣紳(封建主義)壓迫。因此,自己走上革命道路參加北伐,北伐取得成績,可反革命搖身一變,革命分化了複雜化了。但是,他認為:革命是人類社會的問題,中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自己下定決心站在大多數人方面繼續革命。這年底,他受黨派遣,周恩來為其取名周保中并用此名到蘇聯留學,經過三年學習,九一八事變,周保中回國,黨中央派他到東北,由此,他開始了14年可歌可泣的東北抗日遊擊戰争。抗戰勝利,周保中赢得人民的尊重,被譽為民族英雄。
闊别家鄉25年,周保中回到雲南并擔任重要領導職務,作為主持工作的雲南省副主席,他破除了封建社會打江山坐江山的農民意識,以無産階級革命家的胸懷開展工作,以共産黨員的标準嚴格要求自己。周保中卓有成效的工作,使解放初期的雲南社會穩定、民族團結、邊防鞏固、經濟迅速恢複,長期泛濫的毒品(鴉片)得到根治。周保中主政雲南取得成就證明,他不僅有傑出的軍事才能,而且有傑出的行政才能;作為革命家,周保中不但能夠破壞舊世界,還善于建設新世界。
在雲南,周保中位高權重,但是他對于名利地位和權力十分淡泊,他兢兢業業,不謀私利,一心為民。
在北京參加完開國大典,黨中央派他回雲南工作,擔任省主席職務,在回雲南途中,黨中央對雲南領導作了調整,讓他擔任副主席,他毫無怨言,愉快接受。擔任副主席時,主席陳赓到越南幫助工作,周保中主持雲南省政府工作,他滿腔熱情開展工作。
雲南是他的故鄉,這裡有自己的親人和朋友。回到雲南工作,周保中的親人隻剩下在家務農的兩位弟弟,一位弟弟到昆明找到他,周保中把他接到家中住下,省政府副主席張沖知道周保中弟弟的情況後,想把他安排到個舊雲錫公司當工人,征求周保中意見時,他不同意,認為不能以權謀私,他耐心說服弟弟回家務農。周保中還有一位盲人弟弟,他和妻子王一知從自己的積蓄裡拿出一百元錢寄給弟弟,這個弟弟收到錢後買一匹馬當坐騎,周保中知道後批評弟弟并要他把馬賣了,弟弟接受哥哥意見把馬賣了,這兩位弟弟一直在大理務農。其他親戚和朋友也有找周保中幫忙的,他都堅持原則。
周保中為什麼這樣?在他給《楊茂才老友的信》中,我們讀到:
“1950年初,我回到故鄉工作,曾接你的來信,知道了你的一些生活情況。你雖然沒有參加革命,但也沒有成為革命鬥争的對象,這怎麼解釋呢?這隻能歸之于你所處的環境與你的個人意志所促成。當時也知道你的生活處境是困難的,需要我給予援手。但是,我是一個共産黨員,獻身革命事業,一切為了社會整體的變革,消滅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社會制度,建立起新的社會主義社會——共産主義社會,那時人們才能得以自由地勞動,自由地生活,由‘各盡所能,按勞取酬’走向‘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在此以前,用舊社會的方式徇私情而作個人的救助,不但是無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即使這種救助,在某種條件下是有其必要,也能産生一些較好的結果,但終歸無補于人們生活的社會整體的改變和改進;我不能為個人情感和一般所謂的‘人性’所驅使,我隻能用理智和階級性對待事物,處理問題,因此我對于故鄉知好故舊,包括我的兩個貧困的手足兄弟都各有迫切的求助,我都好像‘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置之不問。我想我隻能盡自己的革命天職,勤勤懇懇地努力為完成黨所賦予的革命任務堅持奮鬥,參與改造舊社會,建立新生活。希望在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向前發展中,造成一種新環境,使人各盡其才能,得其所應得。這自然比舊社會的隻顧私情而忘公義有根本區别。當時我的這種想法,應該得到你和同鄉知好故舊的原諒。”[10]
此信寫于1962年7月25日北京,從這封信,我們找到了答案:共産黨人獻身革命事業,是為了消滅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社會,實現社會主義,在建設新社會中努力奮鬥,使人各盡其才,得其所應得。六十年過去了,在周保中身上體現出來的這種共産黨人的信念和原則必須發揚光大。
通過以上回顧,我們看到周保中是共産主義戰士、國際主義者、共産黨人的楷模和中國人民的優秀兒子,是我們的民族英雄。他離開我們已經半個世紀,但是周保中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财富,繼承和發揚周保中精神,這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具有重要意義。
寫于2022年2月15日-20日
參考文獻:
[1] 趙俊清著:《周保中傳》,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31頁。
[2] 《人民日報》2005年10月27日第四版
[3] 金日成著:《金日成回憶錄 與世紀同行》第8卷,朝鮮平壤,外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215頁。
[4] 同上第220和221頁。
[5] 同上第228頁。
[6] 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等編著:《遼沈決戰》上冊,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3頁。
[7] 周保中 著:《周保中東北抗日遊擊日記》,解放軍出版社2015年第2版,第422頁。
[8] 周保中 著:《周保中東北抗日遊擊日記》解放軍出版社2015年第2版,第430頁。
[9] 周保中 著:《周保中文選》,解放軍出版社2015年第2版。第271-272頁。
[10] 周保中 著:《周保中文選》,解放軍出版社2015年第2版,第279-280頁。
作者簡介:李少軍,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博士生導師。
文章來源:光明網 2022年2月20日。
排版 | 陳藝文
審核 | 陳培永 曲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