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仰海峰:馬克思的社會轉型思想
摘 要: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正是西方社會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時代,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立場出發,對這一轉型進行了不同的分析,浪漫主義、自然主義、批判的改良主義構成了當時的主要思潮。馬克思在其思想發展的不同階段,對資本主義社會變遷有着不同的理解。在撰寫博士論文及主編《萊茵報》時期,他以理性的自我意識為基礎批判德國封建的專制制度。1844年之後,馬克思通過整合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思潮,描述了從中世紀到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轉型過程,形成了以異化邏輯、生産邏輯、資本邏輯為基礎的三個不同階段的批判性話語。相比于浪漫主義、自然主義、批判的改良主義,馬克思提出了面向未來的重建這一思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轉型的思考,為我們理解當下的社會發展和變遷提供了理論指導。
關鍵詞:馬克思 社會轉型 異化邏輯 生産邏輯 資本邏輯
作 者:仰海峰,beat365官方网站、哲學系教授(北京100871)。
來 源:《中國社會科學》2022年第2期P4—P22
責任編輯:趙培傑
在《共産黨宣言》中,馬克思曾以散文詩一般的筆調描述資本帶來的社會轉型:“資産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它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于天然尊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别的聯系了。它把宗教虔誠、騎士熱忱、小市民傷感這些情感的神聖發作,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代替了無數特許的和自力掙得的自由。”這是一次從經濟、政治到文化、社會意識的全面的社會轉型,資本推動着西方社會從傳統轉向現代,改變着社會結構、人們的交往方式和思想觀念。
對于社會轉型,學術界一般從社會學視角出發,将之理解為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結構性轉變,并從描述性視角出發來讨論引發社會轉型的各種因素。在過去的研究中,一些學者或者全盤接受這一社會轉型及其後果,或者對之進行感傷性批判。馬克思的社會轉型思想不是簡單的社會學描述,也不是回到傳統的浪漫主義。經過從理性批判、異化邏輯批判、生産邏輯的建構到資本邏輯批判等思想發展階段,馬克思形成了以資本邏輯為主導的批判性社會轉型思想。資本支配的時代,是一個不斷地打破現有結構、又不斷地重新建構自身的時代,這是一個不斷變動的、有着内在矛盾與沖突的結構化進程。對這一時代的分析與反思,探索這一時代的出路,構成了馬克思哲學的根本主題。在今天這樣一個發生曆史巨變的時代,探讨馬克思的社會轉型思想,對于我們理解當下的社會,有着直接的指導意義。
資本與社會轉型
在《孤獨的人群》中,裡斯曼曾把資本主義社會自産生以來到20世紀40年代的發展過程區分為兩個不同階段的革命,“第一次革命在過去的400年裡蕩滌了統治人類大部分曆史的以家庭或家族為核心的傳統生活。這次革命包括文藝複興、宗教改革、反宗教改革、工業革命以及17、18、19世紀的政治革命等。這次革命仍在進行中……”他所謂的第二次革命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興起的消費社會所帶來的影響。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正是第一次革命的興盛時期。
對于這樣一次革命性的社會轉型,馬克思在不同時期的著作中有着不同的論述。在撰寫博士論文及随後主編《萊茵報》時期,由于深受青年黑格爾派的影響,馬克思以自我意識為基礎,批評書報檢查令的非理性特征,并由此批判普魯士專制國家。這一論述抓住的是資本主義社會轉型在人的思想觀念上的重要表現,即理性,并以理性的自我意識作為評論一切的基礎。經過主編《萊茵報》時期關于物質利益問題的争論,馬克思從德國轉向巴黎,開始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通過研究政治經濟學,馬克思開始從理論與曆史的内在聯系中理解勞動價值論的産生過程及其社會基礎。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确立了讨論社會變遷的兩個重要理念:第一,從社會變遷中去理解思想與觀念的變遷。在第Ⅲ手稿一開始的“私有财産和勞動”部分,馬克思讨論了從重商主義、經重農學派到斯密的勞動價值論的形成過程。這個讨論表明,馬克思開始理解資本主義在不同時期的存在狀态及其内在的轉變,以及由此帶來的思想家對于這一轉變的态度。比如在讨論到重農學派時,馬克思指出:“在重農學派看來,勞動首先隻是地産的主體本質(重農學派是以那種在曆史上占統治地位并得到公認的财産為出發點的);他們認為,隻有地産才成為外化的人。他們既然把生産(農業)宣布為地産的本質,也就消除了地産的封建性質;但是,就他們宣布農業是惟一的生産來說,他們對工業世界持否定态度,并且承認封建制度。”當斯密将勞動作為自己的立論基礎時,他就揚棄了财富的外在規定性,确認了主體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地位,并站在了現代社會的立場上。社會的變遷總會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上産生反應,而這些不同的反應則表明了思想者對于社會變遷的立場與價值取向。在“私有财産和共産主義”中,馬克思對共産主義不同形式的讨論,展現的是面對資本主義社會變遷時人們的不同思想觀念以及社會改造方案。第二,工業勞動是已經變化了的世界的基礎。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雖然馬克思将現實的工業勞動看作是異化勞動,但這一勞動卻是當下社會的基礎,它推動着整個世界曆史的生成,推動着自然界的人化,因此,工業是一本打開了的人的本質力量的書,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建立在工業勞動的基礎上,這構成了曆史唯物主義生産邏輯的理論起點。
馬克思第一次較為系統的關于資本主義社會轉型的讨論體現在《德意志意識形态》中。《德意志意識形态》确立了以生産邏輯為基礎的曆史唯物主義,這成為馬克思理解社會曆史的理論構架。聚焦于社會轉型問題,馬克思的讨論可以分為三個層面:一是從物質生産特别是分工出發來對比資本主義社會與前資本主義社會;二是關于資本主義社會産生過程的曆史性描述;三是社會轉型中的思想觀念。
把分工作為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根本特征,這是斯密在《國民财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中開篇就讨論的問題。《德意志意識形态》關于生産邏輯的讨論深受斯密的影響,分工同樣構成了他讨論生産方式的切入點。在前資本主義社會,生産以自然工具為基礎,由于分工的發展,在資本主義社會形成了人與生産工具的組合,兩者之間存在着根本的差異,這種差異表現在八個方面:
在前一種情況下,各個人必須聚集在一起,在後一種情況下,他們本身已作為生産工具而與現有的生産工具并列在一起。因此,這裡出現了自然形成的生産工具和由文明創造的生産工具之間的差異。耕地(水,等等)可以看做是自然形成的生産工具。在前一種情況下,即在自然形成的生産工具的情況下,各個人受自然界的支配,在後一種情況下,他們受勞動産品的支配。因此在前一種情況下,财産(地産)也表現為直接的、自然形成的統治,而在後一種情況下,則表現為勞動的統治,特别是積累起來的勞動即資本的統治。前一種情況的前提是,各個人通過某種聯系——家庭、部落或者甚至是土地本身,等等——結合在一起;後一種情況的前提是,各個人互不依賴,僅僅通過交換集合在一起。在前一種情況下,交換主要是人和自然之間的交換,即以人的勞動換取自然的産品,而在後一種情況下,主要是人與人之間進行的交換。在前一種情況下,隻要具備普通常識就夠了,體力活動和腦力活動彼此還完全沒有分開;而在後一種情況下,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實際上應該已經實行分工。在前一種情況下,所有者對非所有者的統治可以依靠個人關系,依靠這種或那種形式的共同體;在後一種情況下,這種統治必須采取物的形式,通過某種第三者,即通過貨币。在前一種情況下,存在着小工業,但這種工業決定于自然形成的生産工具的使用,因此這裡沒有不同的個人之間的分工;在後一種情況下,工業隻有在分工的基礎上和依靠分工才能存在。
這八個方面以生産方式的變化為參照系,較為完整地概括了前資本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差異,在後來的《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以人的依賴性關系、物的依賴性關系更為簡潔地描述了兩種社會形态的差異。這是一種根本的社會轉型,是社會存在的根本變遷,是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根本變化,特别是以商品生産與商品交換為目的的生産方式與交往方式的形成,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的存在狀态。
以分工為基礎,馬克思描述了西方社會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型過程,這個過程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環節:第一,精神勞動與物質勞動的分離,以及這一分離的最高表現,即城市與鄉村的分離。這一分離也表現為從野蠻向文明、從部落向國家、從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轉變,城市體現了資本、人口和生産資料等的集中,出現了公共機構,鄉村則成為城市的附屬,表現出一種隔絕和分散的狀态。這一分離可以看作資本與地産的最初分離。
第二,中世紀城市發展、城市聯盟的形成以及行會主導的物質生産過程。随着城市的發展,農奴不斷地逃入城市,手工業者也提出自己的利益要求,在城市形成了以行會為主導的生産組織形式,産生了保護城市利益組織的軍事力量等。在城市内部,行會中的師傅對學徒、幫工的絕對權力,以及他們對自然形成的資本如住房、勞動工具等的控制,使得這種宗法制的關系較為穩固,雖然幫工有可能聯合起來反對雇主,但這種反抗總體上處于弱勢地位。由于城市之間存在着一定的分工,商人資本開始産生,這一方面加強了城市間的聯盟,另一方面也推動了新的勞動工具在城市間的移動,促進了分工與生産力的發展。
第三,從中世紀城市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的流浪期,也是資本主義的發轫期。商業的發展推動着傳統向現代社會的轉型,但這個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西方社會經過了從13世紀開始持續到15、16世紀的流浪期。在這一階段,封建的關系開始解體,如封建的侍從關系開始松散,農村的土地有的開始變為牧場,城市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則進一步吸收了傳統社會中釋放出來的人口。在工場手工業内部,師傅與學徒的關系開始從過去的宗法關系轉向金錢關系。新航路的開辟,進一步推動了商業與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也加速了資本的積累,小資金的手工業主在遇到工場手工業時處于劣勢,受到新資本的擠壓。這個過程在《共産黨宣言》中得到了清晰的表述。
第四,自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末的商業引領時期,也是工商業開始集中于英國,英國引領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時期。1651年航海條例的頒布和殖民地建設,使英國在商業和工場手工業生産上都占有巨大優勢,通過對國内市場進行關稅保護和鼓勵自由貿易,對外實行壟斷和拓展殖民地,形成了世界市場。在生産方式上,分工進一步細化,機器開始被較為廣泛地用于工業生産,并在工業生産和貿易集中的地方形成了大城市。在這一時期,農村的小農生産方式日益成為工業化生産的障礙,自由競争和自由貿易打破了地方性的局限,推動着世界曆史的形成和發展,民族的獨特性開始消退,無産階級與資産階級的矛盾日益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傳統的宗教、意識形态等日益受到沖擊。
馬克思的這一描述,讓我們看到了從中世紀到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全面轉型,這是從生産方式到交往形式、從社會整體結構到思想觀念的根本變化。到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機器化大生産開始主導着社會的生産過程,資本主義社會的轉型在主要層面已經展開。傳統社會具有很強的穩定性,而以資本為内核的現代社會,其轉型的過程表現為不斷的自我解構和建構的過程,從而使得現代社會處于永恒的流動性之中,“資産階級除非對生産工具,從而對生産關系,從而對全部社會關系不斷地進行革命,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生産的不斷變革,一切社會狀況不停地動蕩,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這就是資産階級時代不同于過去一切時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關系以及與之相适應的素被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關系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一切等級的和固定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一切神聖的東西都被亵渎了”。這種流動性構成了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
馬克思對西方社會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所進行的深刻描述與讨論,展現了一幅曆史的畫卷,揭示了西方社會轉型的重要動力,即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發展。但馬克思并不停留于對社會發展的描述上,他要做的是對資本主義社會轉型進行批判式的考察,從而展現未來社會發展的圖景。因此,對正在轉型、發展中的資本主義社會展開批判,構成了馬克思思想中的重要環節。
資本主義社會轉型與馬克思的哲學批判
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的轉型,馬克思一方面剖析其轉型的動力與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對之持一種辯證的批判态度。由于曆史性的坐标不同,這種批判也就展現出不同的理論維度。這種不同的維度首先體現了所面對的社會形态本身的差異,其次體現了面對資本主義社會時理論基礎的差異。
就第一個維度來說,馬克思的哲學一開始體現為以資本主義社會轉型為參照,批判還未實現社會轉型的德國社會,這是馬克思在主編《萊茵報》時期的理論主題。這一時期的理論建構體現為兩個層面:一是博士論文中關于自由的自我意識的讨論;一是以自由的自我意識批判當時的德國社會。前一個問題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理性意識形态的認同,後一個問題則以理性面對現實,批判德國的封建君主專制。
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寫作一方面受到青年黑格爾派特别是鮑威爾等人的影響,他們對古希臘哲學有着共同的興趣,認為它不僅直接影響到古羅馬的思想,而且包含着現代思想的萌芽;另一方面,馬克思認為,他所處的情境與亞裡士多德之後的希臘相似,在這個意義上,研究古希臘哲學及其發展可以有助于反思同時代的哲學,從而找到未來之路。在具體的探讨中,當時的學者喜歡上溯到古希臘的各種學派,在物理學上轉向自然哲學家,在倫理學上轉向蘇格拉底學派。馬克思選擇伊壁鸠魯作為研究對象,一方面伊壁鸠魯學派體現了古希臘哲學的主觀形式,是當時哲學體系的精神承擔者;另一方面,在具體内容上,伊壁鸠魯的倫理學與自然哲學是相通的,自我意識不僅體現了古希臘哲學的主觀形式,更是伊壁鸠魯将倫理學與自然哲學整合在一起的基點。從當時的研究旨趣來說,對伊壁鸠魯的自我意識思想進行研究,實際上可以實現對青年黑格爾派所弘揚的自我意識的進一步闡釋。在具體論述中,馬克思着力于兩個方面:一是在自然哲學上,通過比較伊壁鸠魯與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論,指出伊壁鸠魯的原子偏斜學說強調了事物在自身中打破定在狀态的束縛,打破了一種盲目的必然性,這既是原子的運動狀态,也是事物自由與獨立的表征。二是當原子脫離直線進行偏斜運動時,在打破定在的過程中,也意味着對定在的否定,“在抽象的個别性以其最高的自由和獨立性,以其總體性表現出來的地方,那裡被擺脫了的定在,就合乎邏輯地是全部的定在,因此衆神也避開世界,對世界漠不關心,并且居住在世界之外”。這在倫理學的意義上,就是回到内心的甯靜,這種甯靜才是真正的自由與獨立。很顯然,馬克思在這裡強調的是自由的自我意志,強調其打破必然性的束縛的獨立性,這實際上是從哲學上論證了自由資本主義社會的個體精神,這種精神是封建專制社會無法擁有的,但恰恰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
在主編《萊茵報》時期,理性、自由、獨立的自我意識成為馬克思批判德國現實的基點。相比于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德國當時處于城邦林立、封建割據的狀态,但在思想上,經過德國古典哲學的發展,特别是青年黑格爾派的激進化,啟蒙所展現的自由、平等、獨立的思想開始為人們所接受,因此,從理性的自我意識出發批判德國現實,體現了對啟蒙理性的認同。在《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關于新聞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級會議辯論情況的辯論》《〈科隆日報〉第179号的社論》《曆史法學派的哲學宣言》《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奧格斯堡的〈總彙報〉論普魯士等級委員會的文章》《摩塞爾記者的辯護》等論文中,馬克思的批判可以概括為如下方向:
第一,以自由的理性作為評判國家一切行為的标準。在談到普魯士的書報檢查令時,馬克思就指出,精神就其本質而言,就是按照事物的本質特征去面對各種事物的那種普遍的思想自由,“國家應該是政治理性和法的理性的實現”。而普魯士的書報檢查令則相反,禁止的正是這樣的理性與自由,以檢查官的任性取代理性的思考,以政府的強制取代個人的自由,這恰恰違背了理性的原則。在談到林木盜竊案和摩塞爾地區的貧困問題時,馬克思指出,國家本應按照理性的原則來行事,但在普魯士,國家理性卻被私人利益所污染,國家及行政當局成為維護私人利益的物質手段。普魯士的等級會議,從根本上來說就沒有超越封建的中央集權制度,私人利益才是等級制度的構建者。
第二,自由的理性構成人的本質。在林木盜竊案中,馬克思指出特權者制訂的法是一種不自由、不平等的法,這種法正是封建社會的特征,而“封建制度就其最廣泛的意義來說,是精神的動物王國”,在這裡自由的聯系被割裂、被拆解,而人總是把構成其真正本質的東西當作最高的本質。什麼是人的本質?“自由确實是人的本質,因此就連自由的反對者在反對自由的現實的同時也實現着自由”。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這一思考貫穿于其理論的建構中,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他将自由看作人的類本質的重要規定,在《共産黨宣言》及後來的著作中,他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看作未來社會的重要特征。
第三,哲學是服務于自由的活動。馬克思認為,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在他當時所處的時代,這一精神就體現為理性與自由,追求理性與自由成為馬克思當時的思想指向,也是他評判一切思想活動的基礎。比如在讨論到以胡果為代表的曆史法學派時,馬克思就指出,胡果看起來繼承了啟蒙的成果,但他的自然法理論所對應的恰恰是傳統的社會。“如果說有理由把康德的哲學看成是法國革命的德國理論,那麼,就應當把胡果的自然法看成是法國舊制度的德國理論。”
可以說,在這個時期,馬克思強調自由、獨立的精神,強調自由的自我意識,他把這些作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精神,并以之批判封建專制的德國,追求人的解放。當然,在《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和《摩塞爾記者的辯護》等文章中,馬克思也意識到這種理想中的精神與這種精神落到現實時的差異。比如按照黑格爾的邏輯,國家應該是理性的,但在現實中,國家成為維護林木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的工具;個人應該是自由的、理性的,但在現實中卻是私利性的、受奴役的。正是思想與現實的差異,推動着馬克思重新審視自己的理論基礎,反思現實生活,并形成了一種将資本主義精神激進化的思路,這體現在《論猶太人問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等著作中。在這些讨論中,馬克思從以資本主義的精神批判封建的德國轉向了對資本主義精神本身的反思。比如他在關于猶太人解放的讨論中就指出,鮑威爾所談的政治解放并不是猶太人的真正的解放,這種解放隻不過是将猶太人變成市民社會中的人。如果我們考慮到馬克思之前關于自由的自我意識的讨論,那麼我們可以說,這種自由的自我意識的實現就是成為市民社會中的人,這種人仍然是以私利性為原則的個體。馬克思對猶太人問題的反思,不僅是對鮑威爾的批評,實際上也是對自己早年思想的反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及《〈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對黑格爾國家概念的反思,實際上是對理性的反思,而這種理性曾是他評判現實的根據。在這些反思的基礎上,馬克思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人的解放。人的解放說到底是要從市民社會中解放出來,這意味着,馬克思面臨的問題不再是以資本主義精神批判封建的德國,而是要對資本主義社會本身提出批判。他從德國到巴黎,不僅是一種空間與場地的變換,更是一種思想的轉變。正是在巴黎,馬克思接觸到更為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他的思想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如果說過去的批判對象從社會形态上來說指向封建社會,現在則指向資本主義社會。從1844年開始,馬克思的資本主義批判理論表現為三種不同的曆史形态,即以異化邏輯為内核的批判理論、以生産邏輯為内核的批判理論與以資本邏輯為内核的批判理論。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從人的類本質出發,以異化勞動為紐帶,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異化邏輯,展開了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第一種批判,這包括如下方面:
第一,人的類本質是自由自覺的,并通過勞動的對象化表現出來。人的類本質的這一規定性源自費爾巴哈。“人本身,既是‘我’,又是‘你’;他能夠将自己假設成别人,這正是因為他不僅把自己的個體性當作對象,而且也把自己的類、自己的本質當作對象。”因此,人是在其類本質中得到規定的,“一個完善的人,必定具備思維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維力是認識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量,心力是愛。理性、愛、意志力,這就是完善性,這就是最高的力,這就是作為人的人底絕對本質,就是人生存的目的”。人在類本質的規定性上是理性的、自由的、相互關愛的,隻有思維着的,才是自由的和獨立的。馬克思指出:“人是類存在物,不僅因為人在實踐上和理論上都把類——他自身的類以及其他物的類——當做自己的對象;而且因為——這隻是同一種事物的另一種說法——人把自身當做現有的、有生命的類來對待,因為人把自身當做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來對待。”《相比于費爾巴哈,馬克思非常強調類本質的實踐規定性,即對象化的勞動才能體現人的類本質。“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的過程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這種生産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通過這種生産,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因此,勞動的對象是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
第二,現實生活中的異化勞動不僅造成了人與勞動産品、人與勞動過程、人與人的類本質的異化,而且帶來了人與人的全面異化。在這裡,馬克思充分吸收了費爾巴哈、黑格爾以及古典經濟學的思路,從勞動出發整合出一條面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理論邏輯。在私有制主導的情況下,對象化勞動變成了異化勞動,這使人和勞動産品的關系、人與勞動過程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都發生了全面的颠倒,本該體現人的生命活動、人的類本質的勞動變成了維持肉體生存的需要的手段,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隻有通過異化的勞動才能表現出來,人通過勞動反而将自己變得越來越非現實化,從而造成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類本質、人與人之間的全面對立。這種異化表面看起來發生在工人身上,實際上也發生在非工人身上,凡是在工人那裡表現為外化的、異化的活動的東西,在非工人那裡同樣表現為外化的、異化的狀态。與《萊茵報》時期不同,雖然馬克思還在用理性、自由、平等這些概念,但他的批判對象不再是封建制的德國,而是以法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社會,上述概念更多具有理想性的含義。資本主義社會分裂為兩個平行的世界:一是現存的、異化的世界,一是理想的、體現人的類本質的世界,後者是前者的真理,前者是後者的墳墓,它們之間相互參照、相互印證。
第三,共産主義與人的類本質的回歸。馬克思認為隻有在未來的共産主義社會,才能摒棄異化的勞動,充分實現對象化的勞動,從而推動社會關系的重構,實現人的類本質的回歸。馬克思強調個體是社會存在物,雖然個體生活隻是類生活的特殊方式,人是特殊的個體,但個體的生活是類生活的個體表現,個人是作為類的總體的人的社會存在物,人的生命表現為類存在意義上的總體的生命,同樣,隻有在社會中,個體的意識才會具有類的意識,才是對象化的、活生生的、體現人的本質的意識。“社會的人的感覺不同于非社會的人的感覺。隻是由于人的本質客觀地展開的豐富性,主體的、人的感性的豐富性,如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總之,那些能成為人的享受的感覺,即确證自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覺,才一部分發展起來,一部分産生出來。”而這些隻有在人是社會的存在物時才是可能的。共産主義社會就是人成為社會存在物的社會,“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确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鬥争的真正解決”,是曆史之謎的解決。
可以說,《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第一次試圖整合哲學、古典經濟學與社會主義思潮,形成的一套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話語體系。人的類本質、勞動、異化、對象化、社會、社會主義等,構成了這一批判話語的概念表達。人的類本質—類本質的異化—類本質的回歸,是整合上述概念的理論構架,異化邏輯批判具有非常強的理論沖擊力。
在1845—1846年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态》中,馬克思确立了從物質生産出發的曆史唯物主義構架,形成了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另一種邏輯與話語體系,即生産邏輯的話語體系。這一批判邏輯與話語體系表現為以下方面:
第一,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将矛盾置于社會存在中的“本體論”位置,這是理論邏輯與話語表達方式的重要變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人的類本質及其異化構成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根本規定,這是從主體的本質出發的設定,但在新的構架中,馬克思從客觀存在出發來描述這一存在中的矛盾,即人類社會結構中的矛盾。這一社會結構在《德意志意識形态》中被描述為由生産力、交往形式、國家制度、意識形态等建構的總體,由于分工的原因,這些要素之間存在着根本的矛盾。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将之概括為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當一個社會的生産關系不再能夠容納生産力的發展時,這個社會就會崩潰。資本主義社會已經是這樣一個社會,私人占有與社會大生産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它無法解決的矛盾,因此共産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社會,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馬克思的這一描述,從客觀層面來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局限,相比于帶有道德性的評判,更為冷峻,也更為理性。
第二,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通過無産階級與資産階級的矛盾及沖突表現出來,無産階級成為革命的主體。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的矛盾體現的是社會中客觀存在的矛盾,這一矛盾如何被主體所覺察并使這一矛盾激進化?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産生過程中,由于分工的發展和商品生産的普遍化,必将導緻社會人員結構的簡單化和兩極化,形成無産階級與資産階級,中間階級隻有依附于其中一個階級時才能表達自己的立場。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中,社會運行的過程從根本上依賴于工人的生産、資本家對工人的壓制與剝削,當社會基本矛盾日益激烈時,無産階級與資産階級之間的對立與沖突也就日益激烈,在這種沖突中,隻有無産階級的革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馬克思通過這樣的邏輯轉換,将社會存在的客觀性與人的主體性聯系起來,這種主體性既是對社會存在的回應,也是對自身存在的反思。在這個反思中,必然會對所處的曆史情境加以反思與批判,實際上,也隻有在這樣的批判過程中,主體才能确證自身存在的狀态。
第三,意識形态批判是社會存在批判的繼續與完成。在曆史唯物主義框架中,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個體的意識是對其生活過程的表現,雖然個體在社會存在中的位置和生活過程不同,這會導緻個體意識間存在着諸多差異,不同的社會群體由于生活情境的相似性或相關性,會形成不同的社會意識,但從總體上來說,在特定的社會存在中,總會有一種社會意識占據主導地位,其他的社會意識都受到這一主導的社會意識的影響,意識形态實際上就是對此的總稱。這種占主導地位或統治地位的意識,或者直接地、或者間接地,甚至是颠倒性地反映了占統治地位的階層的要求,因此對現存意識形态的批判,是馬克思批判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意識形态批判中,馬克思以社會存在為基礎,展現不同的思想觀念與社會存在及其發展之間的關系,正是在這樣的維度中,馬克思才能鑒别不同思潮,特别是各種共産主義思潮的底色。正是通過意識形态批判,馬克思才能從根本上将自己的理論與當時的各種理論自覺地區别出來。
以生産邏輯為基礎,馬克思形成了新的社會批判理論,這一理論從人類曆史發展的一般進程出發來面對資本主義社會,從而将資本主義置于曆史發展的長河中,形成了不同于早期的理論邏輯和話語體系。在這一新的話語體系中,一些不同于早期以人的類本質為基礎的概念呈現出來,如生産力、生産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意識形态、階級,等等,這些概念通過上述的構架融為一體,形成了以客觀分析為基礎的批判話語,這也是過去被廣泛接受的理論構架。
按照筆者的理解,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社會批判理論還存在着第三種邏輯和話語體系,這是在《資本論》及相關手稿中表現出來的、以資本邏輯為内核的理論構架和話語表達方式。在過去的研究中,一般将《資本論》看作曆史唯物主義的确證與延伸。筆者一直認為,《資本論》不僅是經濟學著作,更是哲學著作,《資本論》有其自身的哲學邏輯,這一邏輯并不能通過曆史唯物主義的框架來做簡單描述,更不能将之看作是這一框架的應用與說明。在馬克思的思想發展中,存在着從生産邏輯向資本邏輯的轉變,如果說《德意志意識形态》《共産黨宣言》《〈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展現了以生産邏輯為基礎的批判理論,那麼《資本論》及相關手稿則建構了以資本邏輯為基礎的批判理論。
第一,資本邏輯是推動資本主義社會産生與發展的源動力。資本的本性是獲取最大限度的剩餘價值,這一本性成為資本主義社會整合與發展的動力。就社會存在的建構來說,正是資本的本性推動着生産方式的變革。在《資本論》第一卷關于剩餘價值的讨論中,馬克思指出,為了獲取更多的相對剩餘價值,資本改變了社會生産的方式,形成了以協作、分工、機器化生産為一體的現代生産體系,這是整個生産方式的變革,與之相應的就是工廠管理體制的變革,以及工廠内部層級結構的變化。按照韋伯後來的讨論,這一變化帶來了新的管理制度,即官僚制,它不僅體現在工廠内部,而且成為整個社會的管理體系。可以說,這是資本邏輯社會化的主要途徑。在個體層面,資本追求剩餘價值的本性通過資本家這一載體表現出來,在人的自然需要的基礎上,建構出一個無限擴張的欲望結構,“經濟人”的理性設定,說到底就是建立在這一欲望結構的基礎上,讨論資本的本性,我們要從“需要”概念轉向“欲望”概念。“經濟人”就是市民社會中的理想人,每個人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則,通過市場獲得自己的利益,就是把他人作為手段,即把他人作為實現自己欲望的手段。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充分市場化,是馬克思早年所說的“異化”的根源。資本主義生産的展開過程,就是資本主義社會存在不斷的建構、解構、再建構的過程,即結構化的過程。因此,《資本論》并不隻是曆史唯物主義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推廣與應用,資本邏輯統攝生産邏輯,成為資本主義社會存在中的主導邏輯。
第二,資本邏輯結構化過程中的内在斷裂。資本邏輯雖然不斷地結構化着當下現實,但這個過程并不是鐵闆一塊。馬克思在充分讨論資本通過不斷地獲取剩餘價值、實現社會擴張的同時,也揭示了資本邏輯結構化過程中的内在裂縫。這主要體現在:首先,商品的生産與交換過程的裂縫。在馬克思時代,資本主義生産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自由競争,個體生産的規劃性與社會總體層面的自由競争狀态,導緻生産的商品可能賣不出去,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驚險的一跳”。當商品無法實現交換時,資金不能回籠,資本再生産就會停滞。這個過程在20世紀後有所緩解,但至今也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其次,就資本的本性來說,剩餘價值最大化與利潤率下降之間的矛盾無法解決。資本要獲取最大限度的剩餘價值,就必須充分地利用科技來改進生産方式,随着不變資本的增大,利潤率不斷下降,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無法改變的現實,這一趨勢有悖于資本的本性,形成了資本本性中的内在沖突。這些矛盾與沖突,決定了資本邏輯結構化是一個有着内在沖突與裂縫的過程,這種矛盾與沖突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限度。
第三,資本邏輯結構化使人與物都成為資本的附屬物。“資本主義生産過程是社會生産過程一般的一個曆史地規定的形式。而社會生産過程既是人類生活的物質生存條件的生産過程,又是一個在特殊的、曆史的和經濟的生産關系中進行的過程,是生産和再生産着這些生産關系本身,因而生産和再生産着這個過程的承擔者、他們的物質生存條件和他們的互相關系即他們的一定的經濟的社會形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資本家是資本的人格化,勞動者是資本生産的活工具,勞動資料與勞動對象是資本再生産的物質條件。現代哲學中作為主體的人,說到底是資本的附庸,資本才是真正的主體,建構出一個客觀的物化社會,即近代以來所認可的自然社會。就表象而言,生産過程、交換過程都以個體的自由意志為基礎,但從社會存在的本質來看,自由的主體在資本生産和流通過程中隻是載體。
從資本邏輯而來的批判理論有其新的話語表達體系,主要表現為商品拜物教、貨币拜物教與資本拜物教這三大話語。商品拜物教源自生産商品的勞動所特有的社會性質,由于私人勞動隻有在産品交換中才能成為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因此,“在生産者面前,他們的私人勞動的社會關系……不是表現為人們在自己勞動中的直接的社會關系,而是表現為人們之間的物的關系和物之間的社會關系”。社會關系變成了物與物之間的形式關系,這是商品拜物教的重要規定。随着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币在日常生活中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另外在資本循環中,資本的增殖在表面上來看就是貨币的自我增殖,從而催生并強化了貨币拜物教。貨币當然不可能自我增殖,增殖源自資本的生産過程,但由于從表面看來,勞動力的價值已由工資結算,這樣資本的增殖就是構成資本的物的增殖,資本作為一種物化存在的表象獲得了最高的地位,這就是資本拜物教。“這種拜物教把物在社會生産過程中像被打上烙印一樣獲得的社會的經濟的性質,變為一種自然的、由這些物的物質本性産生的性質。”在拜物教話語中,物、主體、自由、平等這些傳統哲學所關注的概念,現在有了不同的解釋維度,從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邏輯與話語體系。
馬克思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三種不同的批判理論,既體現了他在不同時期面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同思考,也體現了他對資本主義社會認識的不斷深入,成為當代批判理論的重要來源。但批判并不是馬克思的最後目的,批判是為了重建,這構成了馬克思面對資本主義社會變遷的根本旨歸。
面向未來的社會重建
面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及其所帶來的社會結構的急劇變化,哲學家們在不同的社會立場和理論基礎上,給出的重建方案也存在着根本的差異,大緻可分為以下幾種思路:
第一,浪漫主義。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中,處于其中的人們或者由于經曆了兩個時代,或者由于在文化上保留着傳統社會的印象,新社會帶來的問題和壓力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人想回到傳統社會那個熟悉的、帶有玫瑰色的環境之中,從而形成了一種浪漫主義,其解決問題的方案也就打上了傳統的底色。
這種浪漫主義的思想,在現代社會轉型的初期就已有表現,塞萬提斯的《唐·吉诃德》中的主人公唐·吉诃德就是這一思想的典型。唐·吉诃德生活的年代,正是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階段,他一方面生活在現代社會初期,他所遭遇的人與物,如帶有現代氣息的賓館侍從、商隊,體現現代特征的風車裝置,以及生了鏽的鐵矛,都意味着現代生活已經開始。但是,作為從傳統生活中成長起來的主人公,這一新的時代未必真的合乎他的生活理想和價值取向,這才有了他想回到中世紀騎士生活的念頭。在這一懷舊的生活中,他的英雄主義以及愛情都在想象中得到了實現,并在這一浪漫主義的情緒中,實現了現代生活的批判與超越。這種超越當然是想象的。對于懷舊的浪漫主義來說,現代社會打破了傳統社會那種相對完整的、穩定的生活,讓人走向了一個碎片化的、風險激進的生活,現代小說就是在這樣的語境中産生的。在《小說理論》中,盧卡奇曾指出:“小說是這樣一個時代的史詩,對這個時代來說,生活的外延整體不再是顯而易見的了,感性的生活内在性已經變成了難題,但這個時代仍有對總體的信念。”《唐·吉诃德》中的主人公就是想在碎片化的時代重新回到傳統的那種想象的總體性中。馬克思在寫作中也常從這樣的角度去讨論唐·吉诃德與桑丘,将他們與懷舊的唯美主義聯系起來。這樣一種浪漫主義的懷舊情緒,在任何一個轉型的時期都會出現。在中國的現代化過程中,今天仍然随處可見這樣的情緒。這種情緒有時就隻是一種情緒,一種傷感,認為傳統的生活雖有困苦,但相對簡單,人與自然的直接融合,人與人之間有着内在的倫理,這或許是對鄉村滅亡發出感歎的重要原因;有時則表現為無所适從,形成對當下生活的抽象否定。
雖然早年馬克思的詩歌中有着浪漫主義的内容,但馬克思批判以浪漫主義的方式來解決現實問題的思路。馬克思從康德、費希特走向黑格爾後,就對浪漫主義開始了批判。他批評法的“曆史學派”與德國浪漫主義之間的聯系,批評對林木占有者的浪漫式的看法,認為他們有着詩意的自我。面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長足發展,浪漫主義的一個重要思路就是回歸前資本主義社會傳統,從而形成了從唯美主義出發來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思想,對此的批判,可以說成為馬克思在1844年之後的一個重要理論主題。在《德意志意識形态》時期對“真正的社會主義”的批判,指出這種詩歌與散文式的社會主義并不能真正地直面資本主義社會的問題。《共産黨宣言》将封建的社會主義視為浪漫主義的極端表現,認為對于封建的社會主義者來說,他們對現代生活的批評,“半是挽歌,半是謗文,半是過去的回音,半是未來的恫吓”,這種社會主義并不是真的面對未來,常常是想回到過去之中去想象未來。在浪漫主義的語調中,又常常伴随着保守主義的話語,就像卡萊爾所表現的那樣。在《資本論》第三卷中,馬克思批判浪漫主義者彌勒的胡說,認為他關于利息的讨論所用的方法,是一切行業中浪漫主義的特征,其内容由日常的偏見構成,是從事物最表面的假象中獲得的。
第二,自然主義。這裡所講的自然主義就是對以商品生産與交換普遍化的社會持完全肯定與認同的态度,并加以論證。在他們看來,資本主義社會是最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社會,相比于這一社會,過去的社會都是人為的社會,這使得資本主義社會具有了永恒的、自然的特征。這種論證既體現在對經濟生活的态度上,也體現在對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态的安排上。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及《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在談到勞動價值論的形成時指出:從重商主義經重農學派,到斯密的勞動價值論,一方面體現了以工業生産為主導的現代經濟體系的建立,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對這一經濟體系的認同與證明,這種認同在政治與法的領域,得到了更為直接的體現,這也構成了早期自由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在自由主義的論證中,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自然社會,這種自然狀态才是人類本性的真正狀态。
将人的勞動作為價值确立下來,這既是對人的尊重,也是對人的貶值。從尊重方面來看,将人的勞動作為價值,而不是将種族、血緣、地位作為價值的來源,這體現了人本身的地位的重要性,意味着人與人之間先天就是平等的,階級差異和地位差異從根本上來說都不合乎人的本性。這一界定既涉及人的本體論地位,又涉及這一本體論在現實生活中的設定,即人先天就是平等的。但換個視角來看,這種平等是進行商品生産與商品交換的前提,就像馬克思所說的:“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和昔尼克派”,同樣,如果個體不能自由地買賣勞動力、自由地買賣商品,商品生産與交換也就無法全面展開,當近代以來的哲學家宣稱人天生是自由平等的時候,隻不過是對商品社會的認可與證明。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讨論到的意識自由以及由此生長出來的契約關系,說到底是對現實經濟關系的描述。馬克思在描述商品交換關系時指出,在商品交換過程中,一方隻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或者說雙方達成共同一緻的意志行為,才能進行商品交換。“這種具有契約形式的(不管這種契約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來的)法的關系,是一部反映着經濟關系的意志關系。這種法的關系或意識關系的内容是由這種經濟關系本身決定的。”傳統的關系在市民社會中消解了,人在新的社會關系中确立了自身的自由而平等的存在狀态,這是對商品生産與流通普遍化的市民社會的确證。
但是,如上所言,這種對人的尊重實際上也是對人的貶值。商品的普遍化包含人的商品化,這意味着人與其他商品一樣,成了可買賣的東西,人被物化了。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以異化勞動理論對此進行了批判。馬克思對異化勞動四個層面的讨論,最為根本的是人與人的類本質的異化、人與人的異化,這是人與其整個存在的異化,人變成了與自身相對立的外在物,人的肉體與精神都變成了個體生存的手段,人與人的關系變成了一種外在的、異己的關系,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人變成了他人的手段,整個社會存在也變成了人的異己存在,這是人的存在的全面堕落。“通過異化勞動,人不僅生産出他對作為異己的、敵對的力量的生産對象和生産行為的關系,而且還生産出他人對他的生産和他的産品的關系,以及他對這些他人的關系。”一切都是可以買賣的,不僅人的勞動,而且包括人的精神和良心。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就指出:交換經曆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剩餘産品的交換,第二階段是一切産品的交換,第三階段是一切東西都成為交換對象,包括人們過去認為不能出賣的東西,如愛情、信仰、德行、知識與良心等。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以商品拜物教來展示了人的異化存在狀态。商品拜物教源自商品的形式,商品形式的奧秘在于經曆了多重抽象:一是抽象了商品的質,使之成為可以度量的東西;上述抽象的基礎又是勞動的抽象,即抽象了勞動的質性規定,使之成為可比較的量的規定性意義上的勞動;當這種意義上的勞動産品普遍交換時,就形成了第三重抽象,即社會關系的抽象,使社會關系變成了一種無質性内容的形式化存在。完成了這些抽象之後,商品成為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物與物之間的關系遮蔽了人與人的關系并主導着人們的日常生活。商品拜物教帶來了人的分裂,人拜倒在自己的創造物前,這種創造物是看不見的,但又以可見的具體物作為載體,這使得人更不易發現真相。
在自然主義的思路中,雖然也有對人的存在貶值以及社會關系物化的關注,但從總體上來說,他們更易把這些看成是社會存在中可以調适的道德問題,如斯密的《道德情操論》,或者以一種更為完善的自由主義的政治策略或其他方式來校準,比如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認為隻要理性得到充分的發揮,這個社會就會走向一個更合理、更合乎人性的社會。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所說的:“他們認為,應當建立理性的國家、理性的社會,應當無情地鏟除一切同永恒理性相矛盾的東西。”即使是批評盧梭的黑格爾,在其《法哲學原理》中關于“國家”的讨論,仍然顯示了一種理性主義的信心。
第三,改良的批判主義。資本主義社會帶來的問題,引起了諸多哲學家特别是社會主義者的反思與批判。這些批判雖然在理論的直接指向上,提出了超越資本主義社會的要求,但由于理論前提的局限,他們提出的批判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改良主義,雖然有些激進的批判思想超越了改良的界限,但由于從總體上來說并不能真正地改變世界,仍然可以歸于激進的改良主義的框架。
從哲學上來說,黑格爾也可算是批判的改良主義者。黑格爾看到了市民社會的進步與缺陷,現代市民社會以個體自由的勞動體系以及相應的司法制度為基礎,這一方面固然帶來了人的解放,但另一方面卻并不能真正地實現個人與社會共同體的良性同步發展,所以黑格爾提出要以國家理性來修正市民社會,他的“君主”概念雖然還有實在性的嫌疑,但實際上更像一個權力的象征,這種權力一方面從上而下地調節着市民社會,引導着市民社會走出盲目自由競争的狀态,走向一種帶有計劃性的社會存在;另一方面引導着個體與共同體的共同發展。在這一思考中,黑格爾對以英國為主導的自由貿易體系從哲學上進行了批判,與之對應的則是李斯特在《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中對斯密的批判。這種批判看到了自由主義的問題,但其解決問題的框架則是改良主義的,對資本及其未來的信心支撐着黑格爾的理論。
對現存社會的激進批判體現在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想中。這種激進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激進批判,如傅立葉等。這些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讨論,雖然看到了階級對立,但由于他們看不到無産階級的主體性,理解不了共産主義社會的物質條件,加之拒絕激進的政治行動,特别是革命活動,這就決定了他們一方面力圖探索一種社會規律,并以規律來确保未來社會的實現,另一方面迷戀于社會實驗。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著作體現了無産階級尚未成熟時的早期理想,啟發着無産階級的覺悟,但當後來者完全陷入社會實驗并呼籲富有者進行捐助時,這些改革社會的方案注定成為現存社會的附屬品。一是要将資本主義社會的原則徹底實現出來,如平等理念、勞動價值論等。人天生是平等的,但在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恰恰是不平等的,将平等進行到底,這成為一些社會主義者如勒魯等人的理想。對于李嘉圖派社會主義者來說,如果勞動創造價值,那麼隻有勞動者才應得到價值,湯普遜、格雷、布雷等人,把這一原則看作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但在變革社會的具體方案中,他們又認為,勞動創造價值的前提必須有作為生産資料和勞動工具的資本,因此,要創造價值就必須保持資本,這樣所有的變革就隻能在分配領域展開。格雷在談到國民福利的條件時就指出,以下方面是非常必要的:“第一是土地。……第二是勞動。勞動是财富的源泉,或者說是購買任何物品都可以用它來支持的原始貨币。第三是資本。擁有資本也非常重要,為了獲得次日到來以前不應消費的一天食品儲備,我們應該擁有儲備,即擁有足夠維持到次日到來為止的生活的資本。”布雷、湯普遜也有同樣的看法。在保留資本的條件下去改變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構與制度,在當時的語境中,從根本上來說同樣是對現實的認同。這種态度雖然與自然主義态度有着内在的聯系,但相比于自然主義的态度,這種認同是通過不認同,或者說是通過批判的态度表現出來的,從社會思潮的類型來看,将之區别開來,更能看清不同社會思潮的差異和類屬。
第四種思路是面向未來的重建,這是馬克思的态度。馬克思對前面三種不同的态度進行了深入的考察。雖然馬克思具有浪漫主義的氣質,但對以浪漫主義的方式來解決社會問題,他一直持批評的态度。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及《共産黨宣言》中,關于封建主義式的反動的社會主義的批評,特别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态》中關于“真正的社會主義”的批評,指出這種以“愛”為基礎的真正的社會主義,實際上是對現實問題的幻想性解決。相比于浪漫主義的否定态度,馬克思充分承認資本主義社會的曆史合理性,在《共産黨宣言》中,馬克思就明确寫道:“資産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産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産力還要多,還要大。”但與自然主義的态度不同,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提出了批判,這種批判并不是來自一種先驗價值的設定,也不是一種改良式的認同,而是肯定中的批判,批判中的揚棄,在資本主義成果的基礎上,重建一種新型的社會,這使得他與空想社會主義者區别開來。正是在這樣的區分中,馬克思恩格斯面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态度,可以描述為面向未來的重建,這個未來就是他們理想中的共産主義社會。
在這一态度中,馬克思根據當時的情境,特别讨論了面向未來社會的可能性,這一可能性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資本主義社會為未來社會準備了前提條件。馬克思認為共産主義社會的前提是高度發達的物質基礎及普遍交往,這兩點随着商品生産的普遍化都在逐步實現之中。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生産力,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财富,沒有這樣的物質前提,社會生活就難以擺脫貧困狀态。商品生産與流通,推動着曆史向世界曆史轉變,促進着曆史的一體化。隻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才能推動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推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第二,資本主義社會催生了實現社會革命的主體。在《資本論》等著作中,馬克思在肯定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曆史合法性基礎上,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内在矛盾,這一矛盾生長于資本主義生産制度。商品生産天生就具有二重性,這種二重性不僅産生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産中的内在矛盾,也産生了生産與流通中的矛盾,最後導緻了資本主義生産的總目的與現實生産制度之間的内在斷裂,這些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本身無法解決的。上述矛盾又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即資産階級與無産階級的矛盾,無産階級由之成為社會革命、走向共産主義社會的主體力量。正是這兩個方面的重要分析,馬克思恩格斯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變成了在現實中可行的社會變革的方案。這一方案面向的是自由王國,這是面向未來的當下重建。
浪漫主義、自然主義、批判的改良主義是社會轉型中最為常見的态度和思潮,其他的各種思潮都不過是上述幾種态度的不同表現。馬克思對上述不同思想傾向的批判性分析,更能讓我們在社會的巨大變遷中保持一種樂觀而又可行的思考,這也是我們面對百年未有之變局時的一個基本姿态。
當然,自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的社會轉型,相比于馬克思時代更為複雜。在近二百年的時間裡,這一社會轉型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階段,由于是後發展國家,在每一階段,不同的問題疊加在一起,形成了各種層次的褶皺,有時不同階段之間甚至存在着“斷裂”,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轉型的批判性思考,為我們分析和理解中國的社會轉型,提供了理論的自覺和實踐的指引。馬克思批判的社會轉型思想要求我們将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在曆史與思想的雙重變遷及其相互關聯中去把握時代旋律,在面向未來的維度中去洞察社會變遷的根本問題及由此産生的不同解決方案,這是我們重溫馬克思社會轉型思想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