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在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2022年3月份,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一直着力于商品經濟的發展與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從黨的十四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标也已近30年。中央提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新時代、新背景、新條件的呼喚,隻有進一步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才能不斷适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才能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提供良好支撐。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新時代的選擇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每當經濟社會發展遇到轉折之時,中央總會出台相應的重大政策給予指導支持。
一是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從計劃經濟向商品經濟轉變時期,需要國家從政策層面給予明确和指出方向。于是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出台的目的就是改革不适應生産力發展的計劃經濟,發展商品經濟,遵循價值規律,利用經濟杠杆,增強企業活力是改革的核心。
二是黨的十四大确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如何正确認識和對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下,各方面改革應該如何推進?為此,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審議并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三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時期。黨的十八大後,中國經濟面臨新的情況,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如何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進而對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呢?2013年11月12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其核心問題是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今天,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又面臨新的情況,國際國内形勢複雜多變。中國經濟發展雖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進一步發展進程中存在的問題依然突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區域和城鄉差距大、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領域還不完善、公共服務均等化還遠未實現、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問題遠沒有理順、市場的分割與壁壘問題嚴重、地方保護主義與重複建設問題依然存在、民營企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和隐形的歧視、經濟發展的質量不高以及要素市場發展滞後等問題,将嚴重制約中國市場化改革進程。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多年來,我們一直希望改變經濟發展方式,從原來以要素投入為主的粗放式發展模式轉變為以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為主的集約式發展模式。所以,經濟高質量就要實現經濟增長動力轉向科技創新,主要依靠提高全要素勞動生産率來實現,達到效益提高、效率提升、結構優化和動力轉化。
當前,中國經濟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國内市場,許多商品在中國市場的産量和需求量都位居世界第一。同時,随着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人類社會正在經曆數字經濟時代,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科技的開發與應用,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正在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中國數字經濟占GDP的比重已經達到40%左右。特别是中國與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沿線各國的國際貿易和投資等經濟關系迅速提升,随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的生效和實施,中國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不斷提升和擴大,中國參與國際市場的程度日益深化。然而,作為崛起的大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潛力尚未充分發揮。地方保護主義和市場分割現象仍然存在等問題導緻了資源錯配和效率損失。
二是中國具備了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條件。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均GDP已經超過1.2萬美元,經過40多年的市場經濟建設,已經初步建成了市場經濟體制,市場機制已經發揮着重要作用,市場經濟體系基本建成。另外,中國早已形成了門類齊全的制造業體系,産業鍊、供應鍊相對獨立和完備,這也造就了中國工業獨一無二的強大競争力,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
三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有利于國内企業成長和形成國際競争力。無論是國企、民企,都應該是在公平競争的市場中優勝劣汰的市場主體,才能真正成長為有競争力的企業。各類企業都應該在市場中通過競争脫穎而出,這樣的企業也才能真正參與國際競争,最終也使得一個國家能夠引領全球。中國産業和企業已經不再是跟跑,而是進入了并跑和領跑的時代,這就需要我們加快高質量經濟發展,提升核心競争力和品牌度,創造世界級的跨國公司。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企業平等參與競争的前提,隻有在競争中才能做大做強最優。
如何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基本建立,在已有的基礎上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關鍵是要有全國一盤棋的總體戰略,不能是各自為政的“小循環”,形成市場壁壘、行業壁壘以及區域壁壘等障礙。
一是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基礎。全國市場制度規則的統一是基礎性建設。我國已經初步建設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是在基礎性制度規則建設上仍有短闆。例如産權保護不到位,有些企業産權不清的問題依然存在,對民營企業的産權保護還存在歧視和偏見,尤其是知識産權的保護領域直接影響到創新和知識成果的轉化;在市場準入制度方面,應該實行“全國一張清單”;要維護統一的公平競争制度,堅持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平等對待。
二是完善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需要市場基礎設施的支撐。基礎設施建設,既包括傳統基礎設施建設,例如鐵路、公路、機場、港口、物流園、倉儲、農村物流網點等,也包括新型基礎設施和線上各類交易平台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第三方支付體系建設和電力、網絡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此外,還要推動各類市場的市場化廣度和深度。我國市場化質量和深度還不夠,缺乏統一的質量标準體系,商品質量參差不齊,缺乏統一的計量标準,很難與國際市場質量和标準對接。
三是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我國商品市場已經基本上走向了市場化,但是要素市場和資源市場的發展滞後。我國勞動力市場、土地市場、資本市場、技術市場、數據市場等生産要素市場嚴重滞後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導緻要素配置的效率低,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如何進一步建設好要素市場,釋放要素配置的效率,将會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一輪支撐。
四是立破并舉,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相結合。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要從制度建設的長遠目标着眼,同時又要以問題為導向,着力推進解決當前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破除地方保護主義,穩步推進建設暢通國内的大循環。首先,清理各種阻礙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和公平競争的規定和做法,破除各種封閉的小市場、自我小循環。其次,如何讓政府積極地參與到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中來,那就需要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和配套制度。
中國開啟了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國内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中國經濟要融入國際大市場的循環之中,必須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并且不斷與國際接軌,才能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和層次,也才能在真正成為經濟大國的同時,成為經濟強國。
文章來源 |《中國經濟時報》2022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