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寬:深刻領會習近平關于堅定曆史自信的重要論述

  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 周年之際,習近平在深刻總結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基礎上,着眼于走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新的趕考之路,提出了堅定曆史自信的重大命題,并圍繞這一命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闡釋和回答了為什麼強調要堅定曆史自信、堅定曆史自信的内涵是什麼、如何以堅定的曆史自信走好新的趕考之路等重大問題,具有深刻理論意義和重大現實意義,需要深刻領會。

  
      一、堅定曆史自信命題的提出



       堅定曆史自信的命題,是立足黨的百年曆史新起點、統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适應新的時代要求而提出的,也是基于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奮鬥的光輝曆程提出的,還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全面看待黨的曆史的必然結果。

  

  第一,堅定曆史自信是立足黨的百年曆史新起點、統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适應新的時代要求而提出的。

  

  2021 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 周年,也是黨和國家曆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們隆重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 周年,勝利召開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制定黨的第三個曆史決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進軍新征程。但同時,我們面臨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織影響,國内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任務極為繁重艱巨的形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處在關鍵時期。立足黨的百年曆史新起點、統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深刻指出:“新的征程上,我們面臨的風險考驗隻會越來越複雜,甚至會遇到難以想象的驚濤駭浪。我們面臨的各種鬥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将伴随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全過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習近平強調,要堅定曆史自信,使全黨全國滿懷信心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更好應對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

  

  2021年 11月 11日,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明确提出了堅定曆史自信的命題,強調要“堅定曆史自信,自覺堅守理想信念”。12月 27至 28日,他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黨史學習教育專題民主生活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持續推進黨史學習教育,“教育廣大黨員、幹部和全體人民特别是廣大青年堅定曆史自信、築牢曆史記憶,滿懷信心地向前進”。2022年 1月 11日,他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讨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要求“更好把握和運用黨的百年奮鬥曆史經驗,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增加曆史自信、增進團結統一、增強鬥争精神,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信心、勇毅前行,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而不懈努力”。1月 18日,他在第十九屆中央紀委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再次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引導全黨堅定曆史自信,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在新的趕考之路上考出好成績。這一系列集中論述,深刻說明了堅定曆史自信的命題是基于新的時代要求而提出的,體現了習近平對黨情國情世情的深刻把握和對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高度重視。

  

  第二,堅定曆史自信是基于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奮鬥的光輝曆程提出的。

  

  中華民族有 5000多年源遠流長的文明曆史,在漫長的歲月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至近代以後,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期,共計一百零五年時間,全世界幾乎一切大中小帝國主義國家都侵略過我國,都打過我們……,沒有一次戰争不是以我國失敗、簽訂喪權辱國條約而告終”。圍繞中國向何處去這一時代問題,無數仁人志士持續探索,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相繼而起,但各種救國方案卻都以失敗而告終,中國依然是山河破碎,積貧積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最終,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中國成立了共産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黨帶領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實現了從生産力相對落後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曆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曆史性跨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曆史雄辯地證明,“隻有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我們的國家才徹底改變積貧積弱的面貌、向着現代化目标邁進,我們的民族才徹底從沉淪中奮起、迎來偉大複興的光明前景,我們的人民才徹底擺脫備受剝削被壓迫的地位、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習近平指出:“放眼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曆史,沒有哪一種政治力量能像中國共産黨這樣深刻地、曆史性地推動中華民族發展進程。”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在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奮鬥下,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時間才達到的現代化水平,今天,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标,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這個目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曆史進程。所以說,“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産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第三,堅定曆史自信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待黨的曆史的必然結果。

  

  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産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待黨的曆史,深刻認識和把握黨領導人民團結奮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能夠使我們堅定曆史自信。毛澤東熟讀曆史,善于從曆史中汲取智慧。他曾說:“我們看曆史,就會看到前途”。研究黨史,“根本的方法馬、恩、列、斯已經講過了,就是全面的曆史的方法。我們研究中國共産黨的曆史,當然也要遵照這個方法”。以這種馬克思主義的方法來看待曆史,黨的曆史“是為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英勇奮鬥的曆史。它最忠實地代表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的利益”。鄧小平也強調,“評價人物和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學的觀點,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這才符合馬克思主義”。在回顧黨的曆史時,他強調要充滿自信:“總的來說,我們黨的曆史還是光輝的曆史”。“中國革命,沒有中國共産黨,能夠成功嗎?不可能的。不要小視我們的黨。”黨領導人民經過千難萬苦的奮鬥,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才大大提高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高度重視學習黨史、總結黨史。他不僅強調“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用具體曆史的、客觀全面的、聯系發展的觀點來看待黨的曆史”,而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确提出了堅定曆史自信的命題,要求全黨堅定曆史自信,發揚優良傳統,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不懈奮鬥。

  

  中國共産黨的三個曆史決議,都是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下起草的,通過對黨在不同階段的曆史作出科學、全面和權威的總結,引導全黨全社會增強信仰、信心、信念,進而推動黨和人民的事業取得新的進展。在延安整風期間,毛澤東引導黨員幹部學習和研究黨和國家曆史上的文件,領導起草了《關于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統一了全黨的思想,增強了全黨争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如何看待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黨的曆史,成為影響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鄧小平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出發,領導起草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決議》總結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寶貴經驗,恰如其分地評價了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特别是正确評價了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堅定地指出,“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有偉大的前途”,“總的趨勢必然會日益興旺發達”,推動全黨“統一思想,團結一緻向前看”,對更好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産生了重大影響。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 100周年之際,習近平領導起草《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議》,對黨的百年奮鬥的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作出科學總結,推動全黨統一思想、滿懷信心地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勝利。“《決議》充分顯示了我們黨高度的曆史自信,向黨内外、國内外展示了一個百年大黨的清醒和成熟。”

  

  二、堅定曆史自信的深刻内涵
 

  
曆史自信指對于自身曆史的自信,确認自己所走過的道路是正确的,本質上是一種對自身的認可和鼓舞。習近平講曆史自信,特别強調中國共産黨人對黨和國家曆史的信心和認同,并将其作為中國共産黨人深刻了解曆史、全面把握現在、更好開創未來的精神動力,體現了尊重曆史、敬畏曆史,把握曆史規律、掌握曆史主動,順勢而為、奮發有為的積極态度。

  

  第一,堅定曆史自信的重要基礎是對黨和國家曆史的正确認知。

  

  曆史自信的主體是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客體是黨和國家的曆史。曆史自信形成的基礎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黨和國家曆史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這是曆史自信的前提條件。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産黨交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百年成績單”,這份成績單“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産黨人用理想和信仰書寫的,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用拼搏和奉獻赢得的。每一位中國共産黨人都有理由為此感到自豪”。另一方面是對偉大成就的正确曆史認知。習近平深刻指出:“曆史認知是曆史自信的重要基礎。”曆史認知能夠告訴人們自己民族和國家的起源、發展過程,以及曾經取得的勝利和遭遇的挫折,能夠啟迪人們如何應對現實的挑戰,如何選擇未來的方向,如何規避未來的風險和如何赢得更大的勝利,從而進一步凝聚人心,堅定信心。習近平指出:“我們要用曆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從中國共産黨的百年奮鬥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麼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從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牢記初心使命、開創美好未來。”

  

  堅定曆史自信的前提是形成正确的曆史認知。但一段時期以來,一些因素影響了人們對曆史的正确認知,這主要表現在曆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沖擊和破壞。一些曆史虛無主義者打着“恢複曆史真相”的旗号,以“戲說”“爆料”“揭秘”為噱頭,脫離曆史環境和文獻依據,忽略前因後果,肆意歪曲黨的曆史、攻擊黨的領導、诋毀黨的領袖。曆史虛無主義是曆史唯心主義在曆史領域的表現,其要害是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曆史虛無主義是曆史自信的大敵,習近平指出:“曆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抛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曆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曆史悲劇。”他提出,要“旗幟鮮明反對曆史虛無主義,加強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澄清對黨史上一些重大曆史問題的模糊認識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理論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分析曆史,以黨的曆史決議和黨中央有關精神為依據,以翔實的曆史文獻和紮實嚴謹的學術成果為武器,堅決反對曆史虛無主義,“在黨和國家曆史問題上正本清源,取得了顯著成效”,推動全黨全社會正确認識曆史,進一步堅定曆史自信。同時,正确認識曆史、反對曆史虛無主義是一項需要持之以恒進行的工作,必須進一步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讓正确黨史觀更深入、更廣泛地樹立起來,讓正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引導全黨全社會堅定曆史自信、滿懷信心地向前進。

  

  虛無曆史不可取,固步自封、不思進取同樣也不可取。在科學曆史認知基礎上的曆史自信,是建立在客觀分析曆史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勝利和失敗的基礎上的自信,而非不加分析地誇大自身曆史的态度。習近平對此有明确的認識:堅定自信,“不是說就固步自封、不思進取了,我們必須不斷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在回顧黨的曆史時,他告誡全黨,中國共産黨之所以能在非常弱小的情況下逐步壯大,根本原因在于黨始終堅守和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的初心和使命,從而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這種情況下,“我們千萬不能在一片喝彩聲、贊揚聲中喪失革命精神和鬥志,逐漸陷入安于現狀、不思進取、貪圖享樂的狀态,而是要牢記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在談到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時,他指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曙光在前、前途光明。同時,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我們面臨着難得機遇,也面臨着嚴峻挑戰。”所以,全黨在堅定曆史自信的同時,不能盲目樂觀,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把握曆史發展大勢,以行百裡者半九十的清醒繼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

  

  第二,堅定曆史自信,既是對奮鬥成就的自信,也是對奮鬥精神的自信。

  

  提出曆史自信的前提是要有能夠使人産生自信的輝煌曆史。中國共産黨百年曆史創造了偉大成就,形成了偉大精神。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産黨人的曆史自信,既是對奮鬥成就的自信,也是對奮鬥精神的自信”,“一百年來,我們黨緻力于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緻力于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天下為公,人間正道,這是我們黨具有曆史自信的最大底氣,是我們黨在中國執政并長期執政的曆史自信,也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繼續前進的曆史自信”。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曆史自信是對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的成功實踐的自信。100年來,黨帶領全國人民繪就了人類曆史上最為壯美的畫卷。黨的百年奮鬥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開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深刻影響了世界曆史進程,鍛造了走在時代前列的中國共産黨。當今中國,國内生産總值超過百萬億元大關,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躍上新台階。同時,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提升;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中國生态環境保護發生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态等各個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曆史事實說明,“沒有中國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曆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産黨,中國共産黨也沒有辜負曆史和人民的選擇”。偉大奮鬥成就是中國共産黨人曆史自信的重要來源。

  

  曆史自信也是對奮鬥精神的自信。習近平指出:“世界上沒有哪個黨像我們這樣,遭遇過如此多的艱難險阻,經曆過如此多的生死考驗,付出過如此多的慘烈犧牲。一百年來,在應對各種困難挑戰中,我們黨錘煉了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于鬥争、勇于勝利的風骨和品質。這是我們黨最鮮明的特質和特點。”精神就是力量。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鬥争,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産黨的精神之源。在百年奮鬥中,一代代中國共産黨人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不畏艱難險阻,頑強拼搏,形成了包括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紅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照金精神、東北抗聯精神、南泥灣精神、太行精神(呂梁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老區精神、張思德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紅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塞罕壩精神、“兩路”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西遷精神、王傑精神;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青藏鐵路精神、女排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三牛”精神、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鬥精神、絲路精神在内的一系列偉大精神。這些紅色精神體現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堅定信念、不畏艱難困苦的開拓精神等核心理念,已成為中國共産黨的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精神支撐,“過去是、現在是、将來仍然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财富”。

  

  第三,堅定曆史自信與堅定“四個自信”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堅定曆史自信與堅定“四個自信”相互聯系、不可分割。2021年 11月 11日,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講到曆史自信時強調:“學習和總結黨的曆史,就要從中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咬定青山不放松,風雨無阻向前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都是在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人民不懈奮鬥的曆史過程中形成的。習近平明确指出:“黨的百年奮鬥曆程和偉大成就是我們增強‘四個自信’最堅實的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産黨從我國國情出發,探索并形成的符合中國實際、創造人民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光明大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中國共産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所形成的理論成果,是指導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科學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于黨對自身曆史經驗總結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把握的基礎上,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制度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 5000多年文明曆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人民勝利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四個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認同、肯定和堅守,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百年來曆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與中國社會發展曆史邏輯的辯證統一。習近平指出:要“教育廣大黨員、幹部深刻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發展的必由之路,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科學真理,始終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定“四個自信”,就是對黨百年奮鬥成就的肯定,也就是堅定對黨百年曆史的自信。反之,不明白“四個自信”生成的曆史邏輯,沒有曆史自信,就無法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高度認同,也就無法堅定“四個自信”。堅定“四個自信”和堅定曆史自信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堅定“四個自信”的同時,必須堅定曆史自信。

  

  第四,堅定曆史自信的要義是科學總結曆史經驗,認識和運用曆史規律,準确把握曆史大勢,增強開拓進取的勇氣和力量。

  

  曆史自信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在深刻把握曆史的基礎上形成的。深刻把握曆史,就要科學總結曆史經驗,認識和運用曆史規律,準确把握曆史大勢。隻有這樣,才能在未知的風險挑戰面前做到胸有成竹、臨危不懼,才能堅定走向未來和赢得勝利的信念信心。

  

  堅定曆史自信,意味着科學總結黨和國家曆史發展過程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不斷提高指導實踐的能力,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總結曆史經驗是中國共産黨的優良傳統。曆史經驗是黨從曆史發展中總結出來,經過實踐證明的正确認識。習近平指出:“黨的經驗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從書本上抄來的,而是我們黨在曆經艱辛、飽經風雨的長期摸索中積累下來的,飽含着成敗和得失,凝結着鮮血和汗水,充滿着智慧和勇毅。”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總結革命鬥争的實踐經驗,将統一戰線、武裝鬥争、黨的建設概括為克敵制勝的“三大法寶”,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産黨總結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形成了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很長的曆史階段、嚴格區分和正确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處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十大關系等獨創性的理論成果。改革開放後,鄧小平在深刻總結中國和世界社會主義發展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從新的形勢和任務出發,在改革開放 40周年、新中國成立 70周年、中國共産黨成立 100周年等重要曆史節點從不同角度對黨的曆史經驗進行系統總結,特别是在他領導起草的黨的第三個曆史決議中将黨百年奮鬥的曆史經驗概括為十條: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理論創新、堅持獨立自主、堅持中國道路、堅持胸懷天下、堅持開拓創新、堅持勇于鬥争、堅持統一戰線、堅持自我革命,這些寶貴經驗對于我們黨不斷提高治國理政的能力和水平,滿懷信心和力量地推進新的偉大鬥争具有重要意義。

  

  堅定曆史自信,意味着正确認識和運用曆史規律,以規律性的認識指導實踐。恩格斯指出,社會發展的“曆史進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規律支配的”,馬克思、恩格斯科學揭示了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的曆史規律。毛澤東提出:“規律自身不能說明自身。規律存在于曆史發展的過程中。應當從曆史發展過程的分析中來發現和證明規律。”習近平就此問題強調:“曆史發展有其規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被動消極的。隻要把握住曆史發展規律和大勢,抓住曆史變革時機,順勢而為,奮發有為,我們就能夠更好前進。”學習和研究曆史,不能停留于具體的人和事,不能止步于曆史現象的層面,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事物之間的必然性聯系,認識、把握和運用規律。具體而言,學習和研究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就需要認識和把握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所蘊含的規律,進一步探索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規律性的認識指導實踐發展,堅定信心更好前進。

  

  堅定曆史自信,還意味着準确把握曆史大勢,順勢而動、奮發有為。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産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持實事求是,從中國實際出發,洞察時代大勢,把握曆史主動,進行艱辛探索,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指導中國人民不斷推進偉大社會革命。”“在一百年的奮鬥中,我們黨始終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把握曆史大勢,正确處理中國和世界的關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種曆史機遇。”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就是順應十月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興起這個世界大勢的結果;抗日戰争時期,黨順應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和中國人民抗日救亡強烈願望的大勢,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帶領人民赢得了抗日戰争偉大勝利;新中國的成立是順應中國人民的強烈要求和社會主義發展壯大、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的世界大勢的産物;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是基于黨對世界經濟科技快速發展、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曆史潮流的深刻洞察;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黨統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全局,對和平、發展、合作、共赢的國際大勢作出科學判斷的必然結果。在曆史發展的不同時期,中國共産黨科學判斷黨和國家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科學判斷黨和國家所處的世界曆史方位,明确我們從哪裡來、現在在哪兒、又要去哪裡的重大問題,明确黨和國家所處的曆史發展階段和與其相應的曆史任務,堅定曆史自信和戰略自信,大膽創新,不斷探索,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三、以堅定的曆史自信走好新的趕考之路
 

  
習近平指出:“在新的趕考之路上,我們能否繼續交出優異答卷,關鍵在于有沒有堅定的曆史自信。”以堅定的曆史自信走好新的趕考之路,要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着力。

  

  第一,以堅定的曆史自信走好新的趕考之路,必須學史增信、以信促行。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小到一個人、一個集體,大到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隻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會愈挫愈奮、愈戰愈勇,否則就會不戰自敗、不打自垮。”學習曆史是增強曆史自信的重要途徑。習近平指出:“學史增信,就是要增強信仰、信念、信心,這是我們戰勝一切強敵、克服一切困難、奪取一切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學史”就是要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認清當代中國的曆史方位,深入理解為什麼曆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産黨,為什麼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深入把握其中的曆史邏輯、理論邏輯和現實邏輯。在“學史”的基礎上,要實現“增信”,就是要增強對馬克思主義、共産主義的信仰,從黨的百年曆史中感悟信仰的力量,保持頑強意志,勇于戰勝各種重大困難和嚴峻挑戰;要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深入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發展中國的必由之路,始終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要增強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信心,牢記初心使命、增強必勝信心,努力創造屬于無愧新時代的曆史功績。總之,“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将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撐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第二,以堅定的曆史自信走好新的趕考之路,必須不斷從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回顧黨的曆史,黨一步步走過來,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本領,不斷提高應對風險、迎接挑戰、化險為夷的能力水平。100年來,中國共産黨戰勝了黨内和黨外、國内和國際、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多種複雜嚴峻的考驗挑戰,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智慧。這些經驗和智慧是中國共産黨提高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水平的堅實底氣、寶貴财富和自信之源。習近平強調:“要更好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我們必須從曆史中獲得啟迪,從曆史經驗中提煉出克敵制勝的法寶。”當前,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關鍵時期,黨正帶領人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曆史特點的偉大鬥争,形勢環境變化之快、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對黨治國理政考驗之大前所未有。以堅定的曆史自信走好新的趕考之路,必須進一步把黨的曆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寶貴經驗傳承好、發揚好,以黨的奮鬥曆程和偉大成就堅定鬥志和信心,以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凝聚人心和力量,不斷從曆史中汲取智慧、獲得啟迪。

  

  第三,以堅定的曆史自信走好新的趕考之路,必須善于把握曆史主動、開拓前行。

  

  習近平指出:“一個國家能不能富強,一個民族能不能振興,最重要的就是看這個國家、這個民族能不能順應時代潮流,掌握曆史前進的主動權。”以堅定的曆史自信走好新的趕考之路,必須善于把握曆史主動。具體來說,一是堅定不移地續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篇章。100年來,中國共産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用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使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而且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使世界範圍内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态、兩種社會制度的曆史演進及其較量發生了有利于社會主義的重大轉變,這些重大成就和曆史意義,是我們堅定曆史自信的重要根據。習近平強調:“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 !”新的趕考之路上,中國共産黨必須繼續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新時代中國之“的”,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續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二是必須堅定不移地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進一步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态。習近平強調,中國共産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态”。“兩個創造”的偉大成就為堅定曆史自信奠定了堅實基礎。新的曆史條件下,以堅定的曆史自信走好新的趕考之路,必須堅定不移地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進一步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态,用中國的實際發展成就為回答和解決 21世紀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和問題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三是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不斷自我革命。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取得了突出成就,反腐敗鬥争取得壓倒性勝利并全面鞏固,管黨治黨寬松軟狀況得到根本扭轉,中國共産黨探索出依靠黨的自我革命跳出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徑。習近平深刻指出:“縱觀各國政黨,真正像中國共産黨這樣能夠始終如一正視自身問題,能夠形成一整套自我約束的制度規範體系,能夠嚴肅懲處黨内一大批腐化變質分子的,可以說少之又少。”在新的趕考之路上,必須繼續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以偉大社會革命促進偉大自我革命,交出令廣大群衆滿意的時代答卷。總之,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我們必須堅定曆史自信,“準确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勇于開頂風船,善于轉危為機”,把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推向前進。

  

  100年來,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團結奮鬥,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曆史上最恢宏的史詩。曆史和實踐充分說明,中國共産黨沒有辜負曆史和人民的選擇。我們要堅持唯物史觀和正确黨史觀,認真學習、研究、總結和宣傳黨的百年曆史,不斷堅定曆史自信,從曆史中獲取前行的勇氣、信心、智慧和力量,更好地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創造新的曆史偉業。

  

  來源:《黨的文獻》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