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緒武: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設立及二級學科設置的思考

摘   要:從中共黨史二級學科發展到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曆經60多年,這是中國共産黨曆史發展,發揮中共黨史黨建學科資政育人作用和深化新時代高等教育學科專業體系改革的需要,也回應了學術界多年的呼籲和期盼。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設置二級學科,需要着重考慮的因素主要是各個二級學科應當有清晰的研究對象、明确的人才培養目标和一定的師資隊伍,不宜追求大而全,應少而精,走内涵式發展。大體的思路是沿襲傳統、另起爐竈抑或兩者相結合。設置恰當合理、相對完備的二級學科,是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建設開好頭、起好步的第一步。

關鍵詞: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二級學科;學科設置;影響因素

    2021年12月10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發布了《關于對〈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專業目錄〉及其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的函》,引人注目的是在法學門類拟新設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在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的重大曆史時刻,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元年,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的設立,是中共黨史黨建學界的盛事、喜事,傾注了幾代中共黨史學者的汗水,圓了幾代中共黨史學者的夢。自2001年即中國共産黨成立80周年之際,就有學者發出中共黨史要獨立設置為一級學科的呼籲。之後,每逢一些重要時間節點,學者的呼聲就會此起彼伏,老一輩學者以張靜如先生為代表,中生代學者以其弟子丁俊萍、王炳林等為代表的黨史黨建專家也都紛紛撰文呼籲。此外,楊鳳城等專家同樣是這一倡議的積極建言者。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獲準設立,傾注了這些專家的大量智慧和心血。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的設立是中國共産黨曆史發展的需要,是發揮中共黨史黨建學科資政育人作用的需要,也是深化新時代高等教育學科專業體系改革的需要。

一、從中共黨史二級學科到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

    在思考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如何設置二級學科的問題時,首先要搞清楚中共黨史二級學科到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的發展脈絡,這有助于從學科發展史的角度來思考和分析相關二級學科設置的問題。

 

    (一)中共黨史二級學科

    中國共産黨成立後不久,對中共黨史的研究就陸續展開。1925年底、1926年初蔡和森所作的《中國共産黨史的發展》報告是第一部中共黨史著作。延安整風運動時期,全黨開展黨史學習和研究,形成第一次集中學習、研究黨史的高潮,為中共黨史學科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共黨史成為高校固定開設和系統講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共黨史作為一門學科正式設立,學科及其隊伍得到不斷建設。1956年5月,中國人民大學設立曆史系,其中的一個本科專業為中國革命史;9月,中國人民大學在全國率先招收的中國革命史專業第一屆四年制本科新生入學,并于1958年在全國率先成立中共黨史系,正式設置中共黨史專業,開始招收本科學員。但是,随後受國内政治形勢影響,中共黨史學科發展遭受挫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史研究工作重新邁入發展期,特别是《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發布後,黨史研究愈加繁榮。黨和國家對黨史研究工作日益重視,中共黨史學科建設得以全面展開。1980年,中共中央頒布《關于成立中央黨史委員會及其工作機構的通知》,決定成立中央黨史委員會、中央黨史編審委員會和中央黨史研究室。同年,中國中共黨史學會成立。198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發布《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授予博士和碩士學位的學科、專業目錄(試行草案)》,将中共黨史列為法學門類政治學一級學科的二級學科之一。199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委發布《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時,為二級學科中共黨史添加了備注,即“中共黨史(含黨的學說和黨的建設)”。

 

    (二)從中共黨史至黨的建設和中共黨史

    關于中共黨史(含黨的學說與黨的建設)二級學科歸屬問題,學術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存在争議。贊成歸屬政治學一級學科的理論出發點在于中國共産黨作為中國執政黨的曆史和現實實際;持異議觀點的大多重點關注中共黨史學科固有的曆史學科性質,認為應該歸入曆史學一級學科,時至今日仍然是重要的一種觀點。2005年,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設立後,由于中共黨史學科相關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重要部分,而且中國共産黨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故而有相當一部分觀點認為中共黨史學科應該歸入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這就形成了第三種觀點。

    在這些争議中,第四種看法逐漸形成,那就是該學科可以考慮作為一個獨立的一級學科,因為它既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曆史學、政治學密切相關,又有所區别。2007年,丁俊萍教授在《黨史研究與教學》上發文,率先提出中共黨史學科是“一個跨多個一級學科的、具有交叉性、綜合性的相對獨立的一級學科”,這是目前可見的關于該學科作為一級學科設置的首次書面公開讨論,丁俊萍教授較早在文中提出“中共黨史黨建學科”的概念。

    2010年7月21日至22日,全國黨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會議上就進一步提高對黨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堅持實事求是研究和宣傳黨的曆史、加強黨的曆史的學習和教育、努力提高黨史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切實加強對黨史工作的領導等問題,發表了重要講話,是對全國黨史工作及中共黨史學科建設的重大推動。

    在學術界長期難以形成共識的争論中,201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學科評議組編寫、出版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一級學科簡介》一書中,政治學一級學科設置“黨的建設和中共黨史”二級學科名稱,代替原“中共黨史(含黨的學說與黨的建設)”。

 

    (三)黨的建設二級學科的設立

    黨的建設思想起源曆史悠久。早在1847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參與起草的《共産主義者同盟章程》中就提到無産階級政黨建設的問題。中國共産黨曆經多年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積累了豐富的黨建經驗,并形成了科學的黨建理論體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後,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适時提出要“把黨建設成為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堅強核心”。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明确提出“把黨建設成為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起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能夠經受住各種風險、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十六大以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要求圍繞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全面推進黨的建設科學化。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黨的建設标準不斷提高,内容持續豐富,黨的先進性得到增強,執政能力也得到提高,從而推動中國共産黨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強大的領導核心。與此同時,黨的建設理論體系日益成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繼續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努力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立足于世情、國情和黨情實際,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總結黨的建設曆史經驗的基礎上,從現實出發提出了加強黨的建設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和新要求,不僅開辟了黨建工作的新局面,也推進了黨的建設理論體系的豐富和發展。

    正是在黨的建設理論體系日臻完善的背景下,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支持有條件的高校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設置黨的建設二級學科。6月15日,山東大學率先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設置黨的建設二級學科,随後beat365、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複旦大學、南開大學等首批全國重點beat365紛紛增設黨的建設二級學科及相關研究機構。

    黨的建設二級學科的設立,與新時代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密不可分,凸顯了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黨建工作的高度重視。這個二級學科的設立,實現了黨的建設這一命題在理論層面與實踐層面的統一,有利于黨建理論與實踐同步推進,既把黨的建設最新經驗上升為理論,也用最新的黨建理論指導黨的建設實踐。而把黨的建設二級學科歸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既考慮了中國共産黨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這一實際,也可以更好地為黨建人才需求日益增多的現實服務。中共黨史和黨的建設作為兩個二級學科來設置,受到中共黨史黨建學界的普遍歡迎。然而,這兩個二級學科卻分别設置在不同的一級學科之下,很多專家學者又認為這是對關聯非常緊密的兩個二級學科在一定程度上的割裂,并不利于這兩個二級學科的建設及融合發展,其所産生的弊端亦顯而易見。

 

    (四)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

    自丁俊萍教授公開倡導中共黨史學科應當作為獨立的一級學科後,關于該學科作為一級學科設置的學術讨論逐漸增多,思考逐漸深化。2018年,王炳林教授提出:“中共黨史學科盡管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曆史學等學科有着緊密的聯系,但從研究對象、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看,它們與中共黨史學科的區别也是顯而易見的……把中共黨史學科确立為一級學科還是比較合适的。”2019年,他再次提出:“現在比較可行的方案是設立‘中共黨史與黨建’為一級學科,這與呼籲将中共黨史學科設立為一級學科并不沖突,而是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

    2021年1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對新版《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征求意見,拟将中共黨史黨建列為法學門類的一級學科,回應了學術界多年的呼籲和期盼。在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中共黨史黨建學科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

    在法學門類設置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這充分考慮了中國共産黨作為新中國唯一執政黨的曆史與繼續長期執政的現實,也考慮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現實需求。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的設立,一方面解決了原有學科定位不明确、學科屬性不統一的問題;另一方面意味着将中共黨史和黨的建設兩個學科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有助于解決近幾年兩個學科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能夠将中共黨史黨建學科發展納入統一規劃,有利于規範學科建設、整合師資隊伍、提高人才培養規模和質量,破除學科發展内部的壁壘和外部的障礙。

二、二級學科設置需要着重考慮的若幹因素

    一般來說,每個一級學科在設置二級學科時,都是基于對學科現狀深入了解和對學科建設發展的前瞻性思考而作出的優化選擇,具體到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而言,設置二級學科大緻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首先,二級學科設置要有清晰的研究對象,這主要是解決設置二級學科幹什麼的問題。1942年,毛澤東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的講話中指出:“我們是用整個黨的發展過程做我們研究的對象,進行客觀的研究,不是隻研究哪一步,而是研究全部;不是研究個别細節,而是研究路線和政策。”這樣,中國共産黨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就成為中共黨史的主要研究對象。1992年,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共黨史教學大綱(試用本)》,确認中共黨史研究的對象是整個黨的發展過程,同時提出:“主要是黨的戰略、策略的理論與實踐,也包括黨的自身建設問題。戰略,是指黨在各個曆史時期的總目标、總任務、總路線;策略,是指黨為實現戰略目标所制定的具體路線、具體政策。”2001年,李向前提出:“黨史研究的對象,不應超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與執行,黨的決策過程和它的機制,以及黨在相應問題上思想活動的範圍。”2003年,郭德宏提出:“既要以中國共産黨曆史的全過程及有關的方面作為研究對象,又要重點研究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決策過程和它的機制,黨在相應問題上的思想活動,以及黨自身的發展史。”因此,學界對中共黨史的研究對象既有共識也有分歧。

    就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的研究對象來說,2010年6月,《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史工作的意見》明确地把黨的曆史概括為“不懈奮鬥史”“理論創新史”和“自身建設史”。2021年6月18日,習近平前往中國共産黨曆史展覽館參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産黨曆史展覽”,強調“銘記奮鬥曆程,擔當曆史使命,從黨的奮鬥曆史中汲取前進力量”。新華社發稿指出,展覽以2500餘幅圖片、4500多件文物實物,全方位、全過程、全景式、史詩般展現了中國共産黨波瀾壯闊的百年曆程,反映了黨的“不懈奮鬥史、不怕犧牲史、理論探索史、為民造福史、自身建設史”。這就從“三史”發展到“五史”,也就是說,對中共黨史的認識尚在不斷變化、細化和深化。那麼,如何确立研究對象,無論是作為一級學科還是作為二級學科,一定要有清晰的、長期的、相對比較固定的研究對象,當然,研究對象可能會随着學科的發展不斷深化和拓展。那麼,之前在政治學一級學科下的黨的建設與中共黨史二級學科的研究對象以及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的黨的建設二級學科的研究對象,這兩者仍然是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設置二級學科要考慮的研究對象。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是可以作為清晰的、長期的、相對固定的研究對象呢?這需要認真研究和解決。比如,“無産階級政黨的曆史與理論”就可以作為研究對象之一,畢竟中國共産黨是無産階級政黨之一,開展中共黨史黨建研究,沒有無産階級政黨的曆史與理論知識作為基礎,容易缺乏世界視野,容易成為井底之蛙,不利于中共黨史黨建學科的發展。又比如,“黨務管理(理論)與實踐”也可以作為研究對象之一,因為随着全面從嚴治黨的深入推進,很多單位的黨務工作需要配備專職的黨委秘書,當前黨務人才缺口很大,社會需求旺盛,所以,從滿足社會上對黨務人才的需求并将其作為研究對象來設置二級學科亦是重要考量。與此同時,還要厘清兩個關系:一是二級學科内部之間的邏輯關系,主要是研究對象彼此之間内在的聯系和差異;二是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設置的二級學科同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設置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兩類二級學科研究對象之間的關聯與異同。

    其次,二級學科設置要有明确的人才培養目标,這主要是解決設置二級學科培養什麼人的問題。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的設置,也就意味着要設置中共黨史黨建博士、碩士學位點,必然和博士、碩士研究生的人才培養緊密相連。那麼,就必須搞清楚每個二級學科對應的學位點到底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每個二級學科的設置不能隻是為了科研而設置學科,一定要能夠為研究生人才培養提供學科支撐,為課程設置提供學科依據。而且每個二級學科培養的人才一定是既相聯系也相區别,不能隻有共性而沒有差異性,也不可能隻有差異性而沒有共性。比如,中國史一級學科設置的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等二級學科,盡管都是培養中國史領域的人才,但實際上這幾者之間的差異性是存在的甚至是比較大的,同時,彼此亦有共識性。比如,從課程設置來看,這幾個二級學科都要學習“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史學理論與方法”等專業基礎課。也就是要培養具有基本史學素養的人才,但同時各二級學科要培養的具體人才也難以相互替代,當然,少數的史學大家能夠通曉古今中西是例外,當前的史學人才培養更傾向于“專”。應當指出,“通”和“專”相結合,是很多學科人才培養的目标之一。過往的中共黨史、黨的建設兩個二級學科之間同樣如此。因此,設置二級學科一定要考慮所培養的人才今後能從事什麼工作,能從事哪方面的學術研究,既要考慮人才培養就業的現實需求,更好地滿足社會上對黨務人才的大量需求,也要讓培養的人才能滿足學科發展的長遠需求。這就是說,二級學科的設置要把人才培養的外部需求和内部需求相結合、“通”和“專”相結合,從而更好地定位二級學科人才培養的目标。

    再次,二級學科設置要有一定的師資隊伍,這主要是解決設置二級學科靠什麼人的問題。一般來說,每個二級學科的建設和發展至少需有三至五位教師來支撐,要有兩三位教授、博導來領銜。中共黨史黨建學科的師資隊伍主要集中在兩類單位:一類是高校系統。在高校思政課“98方案”實施前,因為有“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等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高校逐漸培養和形成了一支相當有影響力的從事中共黨史教學研究的師資隊伍。但是,随着高校思政課“98方案”和“05方案”的實施,之前從事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教學與研究的師資,分流到從事“鄧小平理論”“毛澤東思想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課程的教學工作,高校的中共黨史師資隊伍逐漸被削弱,這也是近些年中共黨史研究式微的重要影響因素。随着2008年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設置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2017年設置黨的建設兩個二級學科,高校beat365新集合了一些從事中共黨史、黨的建設教學與研究的師資力量,而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師資隊伍中有一部分是原先的中共黨史教學研究力量。應當說,這是目前高校系統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師資隊伍的主體力量。同時,出現了一批全國招收中共黨史專業本科生的高校,比如中國人民大學、延安大學、湘潭大學、井岡山大學等9所高校,擁有了一支從事中共黨史教學與研究的專業隊伍。教育部還在全國8所高校設立中國共産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聚集和培養一支從事中共黨史研究與教學的師資隊伍。此外,高校曆史學院(系)從事中國近現代史教學與研究以及政府學院(公共管理學院)的部分學者(有些高校把中共黨史二級學科保留在政府學院或公共管理學院),也會把中共黨史作為研究的領域,這樣,高校的曆史學院(系)或政府學院(公共管理學院)也有少部分從事中共黨史研究的師資力量。另一類是黨校(行政學院)系統。中央黨校(行政學院)及各省級黨校(行政學院)和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中國延安幹部學院、中國浦東幹部學院3所幹部學院彙聚了一支從事中共黨史和黨的建設教學研究的師資隊伍。另外,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及各省級的相應部門也有一批從事中共黨史黨建研究的學術力量。即便如此,目前全國中共黨史黨建師資隊伍的整體情況并不樂觀,鑒于很多高校這一學科的師資隊伍分散、規模不大,即便黨校(行政學院)系統相對而言存在一定優勢,也可能普遍存在師資隊伍較為不足的實際問題。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在設置二級學科時要注意避免追求大而全的現象,特别是第一輪的二級學科設置盡可能少而精,今後随着師資隊伍規模的擴大和學科建設的發展,可以再考慮新增設或調整相應的二級學科。誠如有學者指出,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建設需要走内涵式發展之路。這一方面是受制于現實的師資隊伍規模和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吸取其他相應一級學科建設的經驗教訓。堅決反對因二級學科發展需要擴大師資規模而搞“拉郎配”,也不能為了師資隊伍快速發展而拔苗助長,而應更好地從師資隊伍的實際出發設置二級學科,使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的建設能起好步且行穩緻遠。

三、二級學科設置需要理順的大體思路

    學界普遍認為和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關系最緊密、最接近的其他一級學科分别是:中國史、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因此,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設置二級學科,既要充分考慮與這幾個一級學科下二級學科的差别,又要注意相互之間的聯系,特别是要借鑒相關一級學科設置二級學科的思路及二級學科建設的經驗。

    據《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一級學科簡介》來看,中國史一級學科設置的二級學科分别是: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中國專門史、史學理論及中國史學史、中國曆史文獻學、中國曆史地理學;政治學一級學科設置的二學科分别是:政治學原理、中國政治、科學社會主義、國際政治、比較政治、公共事務與管理、政府與政策、黨的建設與中共黨史;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設置的二級學科分别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2017年,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增設黨的建設二級學科。

    因此,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設置二級學科的大體思路主要有兩個:第一是沿襲傳統,第二是另起爐竈。所謂沿襲傳統,就是設置中共黨史、黨的建設兩個二級學科,但這似乎顯得有些太過于簡單化了。不過,不管是沿襲傳統還是另起爐竈,都需要增設無産階級政黨的曆史與理論二級學科。這樣的話,就是設置無産階級政黨的曆史與理論、中共黨史、黨的建設三個二級學科。所謂另起爐竈,就是以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獲批為契機,全面審視和思考如何設置二級學科。王炳林教授曾提出這樣一個思路,設置中國共産黨曆史、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與執政黨建設、黨的曆史文獻學、政黨制度與政黨比較研究等二級學科。這确實是一個很好的思路,但是,也有值得商榷之處。比如,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與執政黨建設這個二級學科并不能全部涵蓋黨的自身建設史。衆所周知,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産黨在蘇區和邊區隻是局部執政,更早之前黨的建設史亦不能納入。再比如,中國史一級學科設置的中國曆史文獻學二級學科發展得并不好,相對來說顯得很弱,無論是從人才培養的質量,還是從招生或就業來看都面臨較大的現實困難,這反過來又會影響這個二級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形成惡性循環。有此前鑒,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是否要設置黨的曆史文獻學二級學科就需謹慎考慮。

    總體而言,如何另起爐竈需要集思廣益和共同研讨,筆者的思考大緻是這樣的。一是借鑒中國史一級學科相關二級學科設置的經驗,按照時間段來考慮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設置二級學科的問題。這既是成熟的經驗,也是可行的辦法。一方面,曆史學是個成熟的學科,曆經上百年的發展,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實際上,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作為兩個二級學科的時間并不長,之前就是中國近現代史二級學科)等二級學科建設成就突出,人才培養水平較高,這同二級學科的設置科學、合理緊密相關。另一方面,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是堅持唯物史觀和正确黨史觀的典範,是指導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研究的權威文獻。《決議》把百年中共黨史分為四個曆史時期,這就為設置二級學科的時間分期提供了科學的、權威的依據。因此,按照百年黨史的四個曆史時期來設置二級學科是可行的、合理的,分别對應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黨史黨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黨史黨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的黨史黨建、新時代的黨史黨建,或簡稱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黨史黨建、新中國的黨史黨建、新時期的黨史黨建、新時代的黨史黨建。這樣是四個二級學科,隻設置這四個二學科當然可以。若再加上無産階級政黨的曆史與理論、黨務管理(理論)與實踐,即六個二級學科,相對來說就更加完備、合理。如果認為設置六個二級學科顯得有些多,亦可考慮設置四個或五個,即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黨史黨建、新中國的黨史黨建、無産階級政黨的曆史與理論和黨務管理(理論)與實踐;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黨史黨建、新中國的黨史黨建、新時代的黨史黨建、無産階級政黨的曆史與理論和黨務管理(理論)與實踐。也就是說,按照百年黨史的曆史分期來設置二級學科實際上是有三四套可選方案。二是在沿襲傳統的基礎上另起爐竈,即設置四個二級學科:無産階級政黨的曆史與理論、中共黨史、黨的建設、黨務管理(理論)與實踐,這一方案既保留了原有的兩個二級學科,又新增兩個具有清晰研究對象、同黨史黨建人才需求相關聯的二級學科,體現了繼承和創新、曆史和現實的結合。相對而言,設置這四個二級學科是更加務實、成熟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四、結語

    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的設立是大事、好事。但是,學科建設和發展任重道遠,設置恰當合理、相對完備的二級學科,是學科建設的第一步,是關鍵一步。當然,二級學科的設置宜穩妥謹慎,但也不能故步自封,要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并在今後的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發展的實踐中再進行總體評判和适當調整。特别是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和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如何區分學科邊界、如何融合發展,都需要在學科建設和發展的實踐中逐步探索并解決。因而,無論是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的設立抑或是二級學科的設置都需要盡快落定,立即啟動學位點的申報和評審,畢竟從事這一學科教學研究工作的師資隊伍以及相關的高校等單位都在熱切地盼望和等待之中。同時,二級學科的設置乃至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的建設,也應當要立足“大黨史”“大黨建”和黨史黨建融合發展、整體建設這一長遠的發展目标。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一旦發布,二級學科的設置較為周全,就能夠把相應的師資隊伍和研究力量凝聚起來,把課程開設好,把人才培養好,把學術研究好,把隊伍建設好,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培養更多高質量的黨史黨建學科人才,共同譜寫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建設的新篇章,更好地發揮新時代中共黨史黨建學科資政育人的重要優勢和作用。

 

文章來源 |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3期,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