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來斌: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的原創性貢獻
摘要:原創性貢獻具有标志性、系統性、初始性特征,這是對原創性貢獻的重要認知前提。把握劇烈跳動的時代脈搏、植根偉大變革的中國實踐、融通深厚強大的思想文化血脈、堅持守正創新的思想原則、富于創新特質的理論主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原創性貢獻的主要形成條件。這一原創性貢獻是全方位的,其中,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關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态文明、關于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等方面的一系列新概念、新理念、新判斷,是其突出表現。這一原創性貢獻的重大意義在于,它标注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高度,彰顯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托舉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飛躍。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原創性貢獻
恩格斯指出:“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包括我們這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曆史的産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從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角度來看,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無疑具有嶄新的内容和形式。就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而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的原創性貢獻(以下簡稱“原創性貢獻”)問題,是一個兼具政治性與學術性、前沿性與基礎性的重大課題,受到理論界的高度重視和廣泛關注。當前,推動這一重大課題研究,需要回應原創性貢獻研究的主要關切,着力研究和重點回答如何認知原創性貢獻、何以能有原創性貢獻、有哪些原創性貢獻、原創性貢獻具有什麼意義等基本問題。
一、“原創性貢獻”的認知前提
當前,“原創性貢獻”問題已經引起理論界高度關注和廣泛探讨,而原創性貢獻的主要内容更是成為研究的重點。一些學者從宏觀上論證原創性貢獻的全面性、系統性,普遍認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形成了新的系統完整、邏輯嚴整的理論體系。其中,有的從“八個明确”到“十個明确”的角度進行分析論證,有的從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化角度做出理論發掘,有的從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大組成部分的角度展開系統闡發。此外,還有較多學者分别從經濟思想、法治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強軍思想、外交思想等方面展開具體研究。那麼,為什麼說這些方面有原創性的貢獻呢?鑒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一些學者從如何判斷原創性貢獻的角度展開探讨,并提出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要以标志性範疇來衡量原創性,因為“術語的革命”是理論創新的關鍵,既凝集着理論的中心見解、脈路和邊界,又作為思維起點引領邏輯推進和發展。第二種觀點認為,要在思想源流的關系中把握原創性,這種把握包括創新經典作家過時的具體觀點、補充他們理論體系的缺失結構。第三種觀點認為,應當綜合時空、思想、實踐和人民四維參照系,用思想理論是否把握時代之變、深化理論研究、反映實踐進展、滿足人民需要來衡量原創性貢獻。
從總體上看,學界關于“原創性貢獻”問題的研究呈現多學科、寬領域、大跨度的特點,研究成果涵蓋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等諸多學科領域,涉及整體形态、邏輯結構和思想觀點等多維論證層面,在原創性貢獻的根本性質、總體風貌、重大意義等問題上取得許多寶貴共識,在“原創性貢獻”的認知方法、判斷标準、具體表現等問題上存在不同看法。這些研究存在宣傳性成果較多而基礎性研究較少、一般闡釋性成果較多而深刻學理性成果較少、宏大叙事性成果較多而細節考據性成果較少的現象,存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考察和論證普遍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對什麼是原創性、如何判斷原創性、何以能有原創性等基礎性問題探讨不夠。這種現象亟待改變。
“原創性貢獻”問題涉及對創新的認知和判斷。關于創新,不同學科的認知角度和強調側重有所不同。例如,從哲學上看,創新是人的創造性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是對既有認識成果和實踐成果的再利用和新創造,體現了發展這一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從經濟學上看,創新意指利用現有的資源來創造新的事物,從而滿足發展着的社會需要并能取得一定效益的經濟行為。按照現代創新理論奠基人熊彼特的解釋,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産函數,把一種從未有過的關于生産要素和生産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産體系。一般而言,科學創新大緻有繼承創新、集成創新、原始創新三種類型。所謂繼承創新,就是在繼承既有認識成果的基礎上的深化和拓展,實現所謂從1到2的發展。所謂集成創新,就是對原本由不同主體或不同領域的思想觀點做大綜合,并在此基礎上取得融合效應,實現所謂1+1>2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結果是1+1=2,那就隻有集成而無創新)。所謂原始創新,意指取得原發性的、突破性的發展,實現所謂從0到1的發展。當然,一般而論,由于任何科學創新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并具有一定的繼承性因素,因而都是對既有思想認識的再利用;任何科學創新都離不開廣博精深的專業知識并具有一定的集成性因素,因而都是對多種認識成果的新綜合;任何科學創新都是對原有認識的超越并具有一定的原創性因素,因而在一定意義上都具有突破性。簡言之,所謂繼承創新、集成創新、原始創新的區分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三種創新形式往往具有滲透性、交叉性。對于哲學社會科學而言,區分的相對性特點表現得更為突出。
根據創新的一般特點及類型表現,就哲學社會科學來說,一種思想的原創性的貢獻大緻應該具備以下特征:其一,标志性,即這一思想提出了一些帶有鮮明自身特征的标志性概念、判斷;其二,系統性,即這一思想對有關觀點做了比較系統的理論闡發,而不隻是迸發的零碎、随機的思想火花;其三,初始性,即這一思想在思想史上第一個明确提出有關概念、判斷,并公開發表。作為原創性的認知标志,這三個特征是相對統一而不可或缺的,如果缺少标志性特征,那就難以标記這一思想區别于其他思想的獨特度,容易導緻認知判斷上的模糊性;如果缺少系統性特征,那就難以标記這一思想形成發展的成熟度,容易把零星的思想火花當成系統的思想創造;如果缺少初始性特征,那就難以标記這一思想對人類知識寶庫的貢獻度,容易将闡釋性、借鑒性的論述當成原創性論述。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研究領域,“原創性貢獻”問題是一個需要科學對待、深入研究的學術問題。我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要深化研究、增進共識,需要在明确繼創性貢獻、集創性貢獻、原創性貢獻區分的相對性的前提之下,引入思想原創性貢獻一般特征的考察維度,以形成一個大緻統一的認知前提。毫無疑問,這屬于“科學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範疇。正如有學者指出,“作為目的的科學馬克思主義研究,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研究的這一經驗、這個一般方法論原則運用于馬克思主義研究,在曆史經驗中達到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認識。”
二、“原創性貢獻”的形成條件
任何一種創造性思想理論成果的産生,都離不開一定的社會曆史條件。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産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所以能夠創立并對馬克思主義作出原創性的貢獻,主要是基于以下社會曆史條件。
(一)把握劇烈跳動的時代脈搏
時代是思想之母。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反映時代變化、科學回答時代問題的思想史。時代是一個多維度、多層級的概念。“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大視野來看,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曆史時代”,即列甯所說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世界性交替”的時代。這表明,馬克思主義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真理。從具體的時代視角來看,當今時代正在發生深刻而複雜的變化,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方面,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為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有利的物質條件、經濟基礎和交往手段。另一方面,世界面臨的複雜性、風險性、不确定性不斷突出,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民粹主義思潮不斷擡頭,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和共同挑戰急劇上升。國際社會面臨高度複雜性矛盾,“社會政治運動的主體、客體、手段、環境、過程、結果等都充滿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多樣性、耦合性。”從國内來看,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曆史起點上,現在具備過去難以想象的良好發展條件,但也面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困難和問題,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深水區、攻堅期。“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和中國,如果墨守成規、思想僵化,沒有理論創新的勇氣,不能科學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不僅黨和國家事業無法繼續前進,馬克思主義也會失去生命力、說服力。”扣準時代之脈、回答時代之問、引領時代之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其“原創性貢獻”正是因此得以形成。
(二)植根偉大變革的中國實踐
實踐是理論之源。經濟文化相對落後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在人類曆史上具有開創性、複雜性、艱巨性,給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提出了實踐要求、提供了經驗材料。十月革命勝利後,列甯結合俄國道路探索經驗,明确指出“根據書本争論社會主義綱領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談論社會主義必須考慮新的實踐經驗。中國的革命和建設,相比俄國而言具有更多的特殊性。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毛澤東曾深刻指出:“馬克思沒有做過中國這樣大的革命,我們的實踐超過了馬克思,實踐當中是要出道理的。”原創性的中國實踐,必然催生原創性的中國理論。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的曆史經驗,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鮮經驗,都需要進行深刻的理論總結。“當代中國正經曆着我國曆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着人類曆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将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正是這種前無古人、極具原創性的偉大實踐,為“原創性貢獻”提供了不竭的活水源頭。
(三)融通深厚強大的思想文化血脈
恩格斯指出:現代社會主義,“同任何新的學說一樣,它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雖然它的根子深深紮在物質的經濟的事實中。”中國共産黨人曆來重視思想理論建設。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産黨始終将馬克思主義作為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就是我們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參天大樹之根本,就是我們黨和人民不斷奮進的萬裡長河之泉源。”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産黨人的思想理論血脈,是“原創性貢獻”的思想理論生長之基。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産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曆史觀,堅持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從孔夫子到孫中山那裡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文化血脈,是“原創性貢獻”的精神文化滋養之源。中國共産黨人曆來注重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種血脈的結合、融通。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反複強調“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兩個結合”深刻闡明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的内在機理,深刻彰顯了“原創性貢獻”的思想文化根基。
(四)堅持守正創新的思想原則
以什麼樣的态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是一個重大問題。無論時代和實踐發生怎樣的變化,對于共産黨人來說,“對待馬克思主義,不能采取教條主義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實用主義的态度。”黨的思想路線是中國共産黨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處理問題所遵循的根本指導原則,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态度。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反複強調“守正創新”,并将之貫徹到理論和實踐之中。從理論底蘊來看,守正創新承繼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知常明變者赢,守正出新者進。“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我們都要激發守正創新、奮勇向前的民族智慧。”同時,守正創新彰顯唯物辯證法本質要求。“守正”意味着堅守正道、堅持真理,“創新”意味着發揮創造、賦予新意。守正與創新,是辯證統一的。“守正就不能偏離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但不是刻舟求劍,還要往前發展、與時俱進,否則就是僵化的、陳舊的、過時的。”在新的形勢下,我們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守正創新,更好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守正創新與實事求是、解放思想一脈相承,生動體現了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的辯證統一,是對黨的思想路線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是“原創性貢獻”的思想路線保證。
(五)富于創新特質的理論主體
衆所周知,馬克思主義是為人類求解放的科學理論,它的發展是一項世界曆史性運動,既需要廣大人民群衆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專業理論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更離不開傑出思想家、政治家的個體推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讓中國社會實現思想大解放、觀念大轉變、精神大提振,極大地增強了人們的主體性、積極性、創造性,促進了多方面的理論突破。”黨中央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高度重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深入推進,激發了廣大理論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催生出一大批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的高質量成果。
就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發展而言,“創新性主體要比一般主體具有更高的智慧、更充分的自覺、更深厚的理論修養和更強的創造能力。”作為“最有威信、最有影響、最有經驗、被選出擔任最重要職務”的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袖一般具有革命家和理論家的雙重品格,具有傑出的理論創新能力。豐富的政治經驗、深厚的理論素養、強烈的人民情懷、深遠的戰略眼光、超凡的集中群衆智慧的能力,造就了習近平傑出的理論創新品格。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的非凡理論勇氣、卓越政治智慧、強烈使命擔當,以‘我将無我、不負人民’的赤子情懷,在治國理政實踐中進行了具有開創性意義的理論創造”,是“原創性貢獻”的決定性主體因素。
三、“原創性貢獻”的突出表現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緊緊圍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麼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等重大時代課題”,對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重大原創性貢獻,其中以下幾個方面比較突出。
(一)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
重回世界強國行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夙願。東方古老民族是不是唯有步西歐資本主義後塵,才能走上現代化之路?馬克思晚年從俄國人的有關争論中敏銳覺察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并以俄國社會發展道路為例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峽谷”設想。列甯深谙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辯證法,領導布爾什維克奪取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創了經濟文化相對落後國家通過社會主義走向現代文明的嶄新道路。中國共産黨人團結和帶領中國人民曆經千難萬苦、艱辛探索,終于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正确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此進行接力探索,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夢、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鄉村振興戰略、中國式現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态等标志性概念,并在一些方面重點體現了論述的系統性、思想的突破性。
其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習近平不僅深刻闡發了中國夢的基本内涵在于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且指明了中國夢的實現路徑就是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這表明,中國夢是對個人幸福的小夢與國家富強的大夢互生互動、造福中國與貢獻世界内在統一的形象表達。這一表達,不僅凝聚了中國社會大衆的心理訴求和利益願望,而且升華為普遍的社會價值和民族意志,成為中國人民共同的精神圭臬。相對于“奮鬥目标”“民族理想”“共同願景”等表達而言,中國夢的提法富于想象力、更具親和力,易于大衆傳播、國際傳播,實現了學術話語與政治話語、民間話語與官方話語、中國話語與外國話語之間的有效對接,實現了話語表達上的重要創新。
其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中國的人口基數大,曾是世界上貧困人口最多的國家。如何擺脫貧困,是中華民族邁向偉大複興必須解決的曆史課題。“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習近平深刻把握扶貧開發的曆史進程和特點規律,創造性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為解決這一曆史課題提供了科學方法論。這一基本方略的哲學精髓在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基本要義在于通過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真正做到扶貧扶到點上、扶到根上。這一基本方略推動扶貧方式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推動中國絕對貧困問題的曆史性解決,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迹,對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作出了原創性貢獻。
其三,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作為一個曆史久、人口多、底子薄的東方大國,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到底該怎麼走沒有現成的答案,這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中找不到可以套用的“模闆”,在西方發達國家那裡找不到可以翻刻的“樣闆”。從現代化開展的曆史過程來看,與西方發達國家按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串聯式”的發展過程不同,中國的現代化要後來居上,這就“決定了我國發展必然是一個‘并聯式’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從現代化道路的獨特性質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具有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等基本特點。習近平關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正确道路,深刻反映了中國式現代化對西方現代性邏輯的曆史超越,生動譜寫了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的時代新篇、中國版本。
(二)關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内含世界之問、四大赤字、兩個大局、人類命運共同體、全人類共同價值、一帶一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型國際關系等一系列标志性概念,實現了重要的理論突破。
其一,為解決人類共同問題提供了價值共識基礎。馬克思曾說:“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這種新的需要的産生是第一個曆史活動。”那麼,在當今時代,在存在民族間紛争、國家間沖突的情況下,人類還有無共同的需要?如何反映這種需要?習近平提出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具有深刻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反映了當代全人類的共同需要,生動勾勒出當代人類美好生活需要的應有景象。全人類共同價值與西方“普世價值”不同,兩者在價值主體、主要内容、基本性質、作用方式等方面存在根本區别。全人類共同價值立足于當今人類的共同需要,既是對西方“普世價值”的批判性超越,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嶄新創造。
其二,為處于不同社會形态的國家提供了“普遍交往”的新答案。這一理念對具有新的時代内涵的世界之問作出了新的時代回答,體現出原創性的時代底色。就形成原因、複雜程度、解決方案等方面來看,當今世界需要解決的問題遠遠超過了兩種制度之間矛盾的範圍。就中國而言,我們既要直面資本邏輯與全球性挑戰問題的糾纏,也要處理東方與西方之間制度與結構的摩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一個相對完整統一的有機整體,蘊含着合乎人類整體利益的價值觀、安全觀、發展觀、文明觀、生态觀。這一理念代表了人類同舟共濟、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和同心圓,反映了一種新型國際關系狀态,即一種哲學意義上的人類“關系性存在”,是一種嶄新的關于當代人類社會的世界曆史觀,為處于不同社會形态的國家提供了“普遍交往”的新答案。
其三,為處理“兩制共處”問題開辟了新的空間。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存在對立關系、曆史繼承關系、借鑒與合作關系、替代關系等多重關系。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如何認識“兩制共處”問題曆來是一個複雜而重大的曆史課題。根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要求來處理“兩制共處”問題,必須堅持革命理想主義和革命現實主義的有機結合,充分認識兩制并存的長期性、人類面臨矛盾的複雜性、各國社會發展道路的多樣性。中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積極推動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不斷發展,堅信人類解放必定能夠實現。與此同時,我們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社會制度的權利,堅持與各國和平共處、互利合作,争取共同推進人類進步。中國共産黨人深刻認識到,我們隻有堅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才能更好地為其他國家自主選擇社會制度提供中國經驗。“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發展規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态差别的包容态度,以促進國際秩序公正合理的可行方案,為我們思考“兩制共處”問題開辟了嶄新的理論空間。
(三)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
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關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問題。習近平提出以“兩山”理論為代表的一系列新論斷、新觀點,形成了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從多個方面對馬克思主義生态觀作出原創性貢獻。
其一,以“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為标志性論斷的生态本體論。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從生命統一的視角來看待自然,強調自然是生命之母,人因自然而生;從系統論的視角來看待整個自然的生命統一關系,認為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共同構成一個演化空間,是唇亡齒寒的生命共同體。這種思想認識凸顯了一種鮮活的“生命”色彩,賦予自然以平等的地位,實現了從“辯證統一體”到“生命共同體”的思想躍遷,是對馬克思主義辯證統一生态本體論的重大創新。
其二,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标志性論斷的生态價值論。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注重過程分析,從價值維系與價值發展的視角把握生态價值,指明生态環境具有自然财富、生态财富、社會财富、經濟财富等方面的屬性,強調“保護生态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其中,“兩山”理論破解了經濟發展與生态保護的“兩難悖論”,超越了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擺脫了守着綠水青山苦熬的窮路,指明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兼得的新路。
其三,以“生态興則文明興,生态衰則文明衰”為标志性論斷的生态曆史論。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表明,生态環境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曆史前提和現實依托,生态興盛對人類文明延續具有引領作用,而生态破壞所呈現的毀滅性災難是人類文明的不斷消逝。這些認識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突破性意義。馬克思恩格斯認識到生态環境破壞會給人類帶來災難性報複,并結合幾個地域的實例進行了論述。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進一步揭示了生态興衰與文明興衰的内在聯系,從而從生态向度闡明了人類文明延續的規律性問題。
其四,以“環境就是民生”為标志性論斷的生态民生論。“良好生态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群衆對美好的生态環境需要更加迫切;新鮮的空氣、幹淨的水、放心的食物等成為新時代人民群衆民生需要的重要範疇。這些認識具有重大的突破性意蘊,突破了以往将民生劃歸人民群衆物質生活領域的思想認識,實現了民生思想的視角轉換和範疇拓新。
其五,以“保護生态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态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為标志性論斷的生态生産力論。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對生态向度的生産力做了系統論述,闡明保護自然環境的能力、恢複自然生态的能力、污染防控的能力、生态修複的能力、生态要素平衡的能力等,都是新時代的生态生産力。這就基于新時代生産的發生邏輯、運行邏輯,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也劃歸生産力的重要範疇,豐富了生産力的内涵,揭示了生态環境作為生産力的重要屬性。
其六,以“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為标志性論斷的生态目标論。馬克思恩格斯生态觀主要是基于資本主義早期展開論述的,是要徹底變革資本主義的空間邏輯,實現人與自然的雙重解放。在“兩制共處”條件下,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強調要凝聚不同制度國家之間生态向度的文明共識,彙聚各方“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就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近期目标、現實追求,是對“兩制共處”條件下馬克思主義生态目标論的補白。
(四)關于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
關于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是一個具有重大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課題。蘇聯解體,表明世界上第一個執政且已執政74年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垮台,從反面警示了這一問題的極端重要性。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從正面彰顯了這一問題的重大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補足精神之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至上、不忘初心、人民就是江山、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堅持自我革命等标志性概念理念,圍繞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問題作了系統論述,對馬克思主義黨建思想作出重要的原創性貢獻。
其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針對改革開放後黨内存在的對堅持黨的領導認識模糊、行動乏力的問題,黨中央旗幟鮮明提出,“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運所系”,“黨的領導是全面的、系統的、整體的,保證黨的團結統一是黨的生命;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黨的領導的最高原則,加強和維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全黨共同的政治責任”等。這些重要論述,闡明了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現實針對、重大意義、原則要求,在馬克思主義黨建思想史上具有突破性意義。
其二,補足精神之鈣。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共産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強調,理想信念是共産黨人精神上的‘鈣’”,要求廣大黨員幹部要“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保持共産黨人政治底色,挺起共産黨人的精神脊梁”。這些重要論述,以形象的比喻講明了深刻的哲理,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的新境界。
其三,堅持人民至上。“人民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習近平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并結合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問題作出新的論述。他用“初心使命論”深刻闡明“為了誰”,用中國傳統文化“初心”一詞表達黨的人民情懷;用“人民-江山論”深刻闡明“依靠誰”,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深刻闡明隻有緊握人心這個“最大政治”,才能掌握長期執政的“基因密碼”;用“答卷人”科學定位“我是誰”,強調“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這些論述,實現了人民立場、中國話語、時代表達的高度統一。
其四,堅持全面從嚴治黨。“腐敗是黨長期執政的最大威脅”。在管黨治黨上,黨中央創造性地提出“全面從嚴治黨”,強調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并将之提高到嶄新的時代認識高度,明确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産黨區别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标志。自我革命精神是黨永葆青春活力的強大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治黨管黨實踐表明,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産黨人為跳出治亂興衰曆史周期率給出的“第二個答案”。
四、“原創性貢獻”的重大意義
從馬克思主義發展史角度看,“原創性貢獻”具有極其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因為它集中體現了對重大時代課題的科學回應、集中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發展,從而标注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曆史高度,托舉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偉大飛躍。
(一)“原創性貢獻”标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高度
“原創性貢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結晶,标注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高度。
其一,“原創性貢獻”凸顯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主要領域。具體而言,它涵蓋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以關于新時代觀、人民觀、生态文明觀、人類文明新形态等方面的新創造,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發展;以關于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堅持新發展理念、中國式現代化、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等方面的新創造,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以關于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方面的新創造,推進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新發展。
其二,“原創性貢獻”凸顯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對三大規律的認識深化。原創性貢獻關于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内容,包括補足精神之鈣、人民就是江山、堅持自我革命等原創性的思想觀點,揭示了信仰基礎律、民心向背律、自我革命律等中國共産黨執政的基本規律,深化了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關于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生态文明建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等原創性的思想觀點,創造性地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設、國家治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規律性,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關于生态興衰與文明興衰内在聯系的論述,深刻揭示了人類生态文明發展的規律性問題;關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創造性運用、創新性發展了馬克思世界曆史思想、共同體思想,等等這些方面,體現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深化。
(二)“原創性貢獻”彰顯21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
縱觀19世紀40年代中期以來的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可以看出它存在一個階段演進的過程,具有連續性與階段性相統一的特點。同時,它還存在一個重心變遷的過程,即重心從西歐到俄國再到中國,總體上表現出由西到東變遷的過程和态勢。而這種階段演進、重心轉移,都是以一定的原創性成果為标志的(當然,不同階段的原創性成果在層次、類型和影響上有所不同)。19世紀40年代中期開始,馬克思恩格斯根據自由競争資本主義的時代特點和社會矛盾,以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兩個偉大發現為理論基石,科學論證人類解放的偉大意義及實現途徑,得出科學社會主義的結論和一系列偉大理論創造,創立了馬克思主義。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甯根據壟斷資本主義的時代特點,創造性地提出帝國主義論、一國勝利論、新經濟政策等重大成果,将馬克思主義發展到嶄新的列甯主義階段。20世紀上半葉,毛澤東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于中國,創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社會主義改造理論、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理論等重大成果,創立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飛躍。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其中,鄧小平理論根據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科學判斷,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社會主義本質論等重大成果,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首創成果。
在21世紀,馬克思主義必然會有新的發展階段、發展樣态。正如英國學者霍布斯鮑姆指出:“21世紀的馬克思幾乎必然不同于20世紀的馬克思。”面對新的時代問題和時代要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出一系列原創性的科學回答,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尤其是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關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設、關于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等方面的原創性貢獻深刻表明,古老而青春的中國成為21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的主要策源地,百年恰是風華正茂的中國共産黨成為21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的主體動力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21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的主導風向标。
文章來源 |《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