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海良:這“三個曆史”是把握中國共産黨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基本線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的曆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曆史。”這是貫穿于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的思想主線。這裡提到的“黨的曆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和“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曆史”這“三個曆史”及其内在聯系,是深刻把握中國共産黨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基本線索,也是深入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曆史、理論和現實的基本遵循。“三個曆史”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實質在《決議》中得到顯著的彰顯和昭示。
首先,《決議》對黨的曆史的四個時期及其四個“偉大成就”作出闡釋。這就是:黨領導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
其次,《決議》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飛躍為主線,凸顯了四個曆史時期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三次飛躍之間的關系。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甯主義在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确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新的實踐和時代特征出發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發展戰略、政治保證、祖國統一、外交和國際戰略、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再次,《決議》從中國共産黨的曆史、理論和現實發展的結合上,以“三史”的内在聯系為主線,對“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的曆史意義”和“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的曆史經驗”作出闡釋,無論是“曆史意義”的五個方面,還是“曆史經驗”的十個方面,都深刻地蘊含着同時也全面展現了中國共産黨的曆史輝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智慧及其理論創新和理論創造。
最後,《決議》闡釋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偉大的曆史主動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統籌國内國際兩個大局,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攬偉大鬥争、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從“三史”的内在聯系上,全面闡釋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全面從嚴治黨、經濟建設、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等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邏輯、曆史邏輯和理論邏輯作出全面闡釋。
正是在“三史”的結合上,《決議》對确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确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這“兩個确立”作出了完整、準确和科學的論證。
文章來源 | 北京日報客戶端,2022年1月5日,略有改動。
排版 | 李永恒
審核 | 陳培永 曲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