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利:改革開放與中國道路的文化形象

改革開放是中國社會發展史上的大事件我們常常把它視作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裡程碑認為改革開放啟動了當代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從文化維度講改革開放啟動了一場嶄新的中國道路的文化精神革命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我們在改革開放的實踐創造中進行了中國文化的創造拓展了中國道路的内涵在改革開放帶來的曆史進步中實現了中國文化的進步這種文化精神上的變遷和進步有三方面的突出表現

一是革命理想的轉型與文化理性的重建

從改革開放開始伴随着社會生産方式的變革經濟發展模式的變化和文化上的自由包容中國進入了一個文化理性重建的時代從那時起到現在中國的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民族的文化再度被重視中國人的文化理性再度實現了新的形構這種文化理性是平和的穩健的積極的和全面的其平和性表現在不偏激地對待任何一種文化源流和文化本體其穩健性表現在客觀辯證地分析文化與經濟政治和社會進步的關系其積極性表現在充分認識和發現文化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價值其全面性表現在完整地理解和把握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關系

二是傳統心理的轉變與文化自信的重拾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轉變也包含着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轉變以此為背景和前提, 中國人在文化上逐漸走出改革開放之初的迷茫和困惑, 逐漸發現自身文化的主體價值和主體意義從而構建了面向未來的文化自信就此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化變遷的曆程也正是中國人重拾文化自信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明确發出堅定文化自信的号召他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正是新時代中國文化走向自信和自強的宣示也是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重拾文化自信的标識

三是中國精神的轉化與文化形象的重塑

中國精神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有機統一在革命戰争年代從蘇區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到西柏坡精神皆是中國革命精神的組成與體現建國以後鐵人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以及以鄧稼先等一大批科學家為代表所彙成的兩彈一星精神則是社會主義建設中湧現出來的模範人物和精神體現改革開放以來載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中華體育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絲路精神則更加鮮明地凸顯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以事件為标志的中國精神的特征與内涵可以看出随着時空轉化中國精神也發生着時代性的轉化和創新而中國道路的文化形象也得到了不斷的豐富和重塑站在今天的時代方位上看改革開放以來近40 年的曆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已經呈現出了與往昔不同的文化形象, 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自然也就包含着不可同日而語的文化意象

作者為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長

   選自解放日報2017年12月22日馬克思主義研究(第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