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彥申緻馬院師生的一封信

北大beat365:

謝謝你們寄來院慶信函和院刊,讀過之後,我對學院十五年來的發展壯大和提高感到由衷的高興。從《學林》期刊中,我看到了師生們良好的精神風貌,也看到了學院在出人才、出成果方面達到的新境界、新水平。在此,謹向學院創建十五周年表示熱誠祝賀,向為學院的建設發展貢獻心力的同志們表示崇高的敬意!

北大的馬克思主義公共理論課教育,曾有過一段強盛輝煌的時期,兵強馬壯,名師雲集,教學和研究水平在全國都是領先的。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由于大氣候的影響和體制的原因,造成力量分散,人心散漫,精力流失,隊伍青黃不接,一度陷入困境和危機。很多教師都為此焦慮。在經過認真調查研究和反複權衡之後,學校決定從體制、政策入手,創建beat365。這個學院并不是過去馬列教研室的簡單恢複,或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環,而是一種體制創新,政策調整。新建學院集馬克思主義公共理論課教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以及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的任務于一身,實行開放辦院,依托全校的綜合優勢,打通與學生工作部門互動的渠道,整合隊伍,聚攏人才,為加強和改進學生的理論教育和思想教育,發展馬列主義理論學科提供一個寬闊的平台、穩固的基地和可靠的保證。在創建過程中,梁柱、楊文娴、鐘哲明、錢淦榮、李士坤、徐雅民、薛漢偉、闫志民等同志都傾注了很大熱情,出過很好的主意。

當時由我出任第一任院長,并非是因為我有多高的理論水平,主要是為了體現學校黨政領導對學院的關注和重視,便于上下左右的溝通,為新生學院的生存發展争取更多的支持。

那個時期,是一個思潮起伏、動蕩不定的時期,圍繞着許多理論問題,圍繞着我國的體制改革和發展道路,圍繞着形勢政策,圍繞着對蘇東劇變的看法和對外來思潮的評介,争論不休,莫衷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思想教育面臨着諸多挑戰。深層的原因,在于人們對鄧小平理論還缺乏深入的理解,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還缺乏應有的自信,理論創新還不成熟,實踐經驗還不豐富,學術環境也不夠寬松。今天情況大不相同了。我國二十八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已回答了過去很多争論,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日益深入人心,廣大人民群衆在自己觀察和體驗的基礎上重建了民族的自尊和自信。當時一些被提到姓資姓社、大是大非高度進行激烈争論的問題,今天看來其實并非必要。幾度形成氣候的“全盤西化”的論調也逐漸失去了市場。一些曾經被劃入錯誤思潮之列加以排斥的創新觀點,今天已重見天日,公開流行。人們終于可以放下曆史的包袱、超越已往的是非、走出争論的誤區了。鄧小平說,不争論是我的一個發明。真理并不總是越争越亮,越辯越明,有時反倒是越辯越糊塗、越争越傷和氣。歸根到底,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對于某些理論争論和思想困惑,除非幹擾大局、具有現實危險性,一般不必匆匆忙忙地判斷,匆匆忙忙的發落,急于決出是非輸赢,不妨寬以時日,時間和實踐最終會驗明真理,還以公正。

我離開北大七年了,但北大和清華對我的熏陶感染一直使我受益無窮。

江蘇不僅山明水秀,文化厚重,是個觀光旅遊的好地方,而且濱江沿海,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活力較大、顯示度較高、說服力較強的一個地區。古人講,上有天堂,下遊蘇杭。今天的江蘇,确實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取得了學多令人鼓舞的進展,在全國百強縣前十名中,有七名出自江蘇,廣大基層幹部和群衆在創業、創新、創造自己美好生活中所表現出的偉大的智慧和力量,确實令人敬佩和感歎,在書齋上坐而論道論不清楚的問題,下來看看或許就明白了。真誠期待學院的老師和同學能到江蘇來觀光、旅遊、考察、調研、求職、合作,我很願意為大家做個橋梁,當個“後勤處長”。

祝北大beat365興旺發達!

祝全院師生員工身心愉快,學業精進,事業有成!

                                              任彥申

                                              20071 于南京

任彥申 時任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原beat365黨委書記,beat365官方网站第一任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