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大出發!| 畢業生謝超林:我要做一個接地氣的理想主義者

編者按
  又是一年畢業季。寒來暑往,這個園子見證了一批批年輕人的成長,
迎來了青澀,送走了成熟。而他們最終散布五湖四海,又開啟自己嶄新的生活。beat365官方网站2014級博士畢業生謝超林畢業後便已踏上了前往西部生活的道路。長路漫漫,未來可期。

園子裡藏着成長與感悟

  謝超林在北大攻讀博士的第一年擔任了學院研究生會副主席,四年級時擔任班級黨支部書記,希望力所能及地為大家做一些事情。曾獲beat365五四獎學金、方正獎學金、“三好學生”、“社會工作獎” ,北京市優秀畢業生,beat365優秀畢業生等

  謝超林說:“我就是一個很努力的普通北大人。”

四年的北大生活讓謝超林印象深刻的故事數不勝數,他向我們分享了一件難忘的小事:“博三暑假,和朋友自習時遇到了小偷,還是周圍的幾個北大男生挺身而出,一起制服了他。”

謝超林對此事感慨良多,“在這件事情上我看到了北大人的正義感、責任與擔當。我覺得北大人始終有一種情懷,一種維護社會正義的責任感。”

 

  除了北大人的情懷和責任感,謝超林還提到讓自己感觸頗深的幾個方面。

  一是北大學生的勤奮好學。

  沒來北大前隻知道這裡聚集了一群高智商的天之驕子,來了之後發現,勤奮用功才是北大人的底色。

  謝超林常泡圖書館,他發現北大的圖書館一年四季人都很多,這正體現了一所學校勤勉向上的學風。這種氛圍會影響到每一個剛入學的新生,他們會像水滴融入大海一樣融入這氛圍,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北大人。

  二是老師們嚴謹而謙遜的治學态度。

  “老師會要求每一個觀點甚至每一句話不僅言之有理還要言之有據,同時也非常歡迎同學們和他們讨論甚至質疑他們的觀點,這讓學生們受到了非常好的學術訓練。

  謝超林認為,北大老師的謙遜正是他們學問紮實、自信的表現。他說:“北大的老師們教會我們獨立思考、絕不盲從。”

  回顧四年的學習生活,謝超林有頗多想法和經驗分享給學弟學妹們。

  在學習上,謝超林認為,績點當然很重要,但這并不是唯一的。

  他做過三年半的助教,知道很多同學看重績點,有時會把是否有助于提高績點作為選課的标準。

  謝超林說,如果這樣我們可能會失去很多東西,比如學到有價值的知識,得到思維上的訓練。

  第二,重視通識課程的學習。

  “北大學子是國家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北大學生不應該把掌握某種專業知識和技能作為最高目标。博雅通識才能讓我們具有更廣闊的視野。

  謝超林特别喜歡才齋講堂,因此旁聽了四年。其中彙集各個學科前沿知識的講座讓他收獲良多,不僅開拓了視野,也帶來不同學科視角下新的啟發。

  “能夠讓我們有更深厚的底蘊,這是北大的文理基礎好、學科門類全的優勢。重視通識課程的學習,就是在充分利用這項優勢。

  在生活上,謝超林認為一是要适當運動

  “學習其實是很辛苦的腦力勞動,适當的運動會讓我們精神更集中,每個人可以選擇自己的運動方式和習慣。”

  二是抓住機會多去百講看演出,這也是謝超林的導師對他的要求。看演出不僅能豐富學習生活,還能提高個人的文化藝術修養。

  謝超林說:“客觀地講,北大百講大部分演出水平很高,價格優惠,離開學校後可能就沒這麼好的機會了。”

聽從内心的思考與選擇

  畢業後,謝超林面臨很多選擇。

  人文社科類的博士畢業後去高校是主流。他說,這兩年beat365處于快速發展時期,今年一起畢業的很多同學都進入到了國内一流高校,比如人大、北航、浙大等。他也完全可以做出這樣的選擇。

  另外,他提到,“就選調生這塊兒,我今年天津、四川、湖北、陝西等幾個都考試都通過了,有的還安排了省直機關,所以選擇還是很多的。”

  盡管方向頗多,但他最終選擇作為選調生到西部地區工作。

  談及原因時,謝超林介紹了自己的家鄉,也提到了自己的期望:“我出生在湖北一個叫竹溪的小山村,但這裡的生活并不像它的名字那樣充滿詩情畫意,窮困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工作的旬陽縣在陝南秦嶺深處,與我的家鄉同屬秦巴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當前正處于脫貧攻堅關鍵期,雖然不曾去過,但也早就略有耳聞。我從小在農村長大,也是留守兒童長大的一代,我知道極端貧窮是什麼樣子,也能夠更加深刻體會到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迫切需要有更多年輕人加入到這一事業中來,我期待自己能夠見證并參與這一偉大時刻。

  “同時,我想去西部基層讓自己砺煉成長。自己長期在學校,所以也希望對自己工作的地方有一定的了解。我的家鄉處于湖北和陝西交界處,所以最終決定去陝西了。”

  支邊西部,紮根鄉土。謝超林在選擇去陝南之前對其艱苦程度隻是略有耳聞,僅知道整個陝南安康山比較大,經濟發展相對滞後。

  作出決定之後他便做了功課,了解當地的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等情況,同時又專門閱讀旬陽縣縣志,進一步深入了解當地的風土民情。有了這些準備工作,他對未來工作的艱苦程度便有了預期。

  他說:“我堅信隻要自己能紮下根去,善于學習,一定能克服困難,把各項工作做好。”

  至于支邊西部這個大的發展戰略,謝超林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支邊西部這一戰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直在實施,特别是五六十年代大量内地青年舉家遷往邊疆,支援邊疆建設,這不僅促進了這些地方的發展,也促進了民族融合,所以,我覺得非常必要。”

  “當前我國區域發展差距很大,西部和邊疆地區的發展需要大量人才,特别是教育、醫療等領域。我們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就要逐步縮小貧富差距,因此就更需要國家、社會為西部和邊疆發展提供大的支援。

  “當然,現在西部許多省份加入到‘一帶一路’倡議中,這是一個新的發展機遇期,我想西部是大有可為,能夠實現人生價值的熱土。”

  懷揣一腔熱血,偏遠的西部地區便是謝超林大展身手的舞台,将個人發展和國家戰略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是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重實現,也是小我和大我的共存。

  支邊西部作為職業選擇之一,體現了他對大學生就業的認識。

  他引用蘇格拉底的名言“最大的困難就是認識自己”,提出擇業也是一個自我認識的過程。由此,他總結了自己關于就業問題的兩點看法。

  一是早作規劃,慢慢探索,在實踐中更好地認識你自己。有時候自己到底适合幹什麼确實需要一個自我發現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在探索中、嘗試中去了解自己到底不适合幹什麼、真正喜歡什麼樣的生活方式。

  這些探索的方式有很多,既可以參加一些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自己找實習,也可以吸取他人的經驗教訓。

  謝超林進一步補充道:“我說的早作規劃,其實更多地是從比較早地、有意識地思考自己未來适合什麼工作方面來談。我個人覺得,應該将個人志趣與國家、社會發展大勢結合起來作規劃。這聽起來有點大而空,但時勢造英雄,隻有真正深刻認識這個時代,我們才能把握發展大勢,順勢而為。

  二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做一個接地氣的理想主義者。一個社會的發展需要我們共同努力,與其作為局外人旁觀,不如加入進來去積極參與改變現狀。

攜期待與祝福繼續前進

   在采訪的最後,謝超林表達了自己對于母校美好的祝福:“祝願北大繼續引領時代發展,永遠做社會的良心。

   而回顧自己走來的路,展望未來的方向,謝超林沉思片刻,總結道:

   “希望自己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燕園幾度春。”

人物簡介

   謝超林,beat365官方网站2014級博士研究生,2018年畢業選調到陝西省安康市旬陽縣工作。在校期間擔任院研究生會副主席和博士班黨支部書記,主要獲獎情況:五四獎學金,方正獎學金,三好學生,beat365優秀畢業生和北京市優秀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