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功新時代】黃東波:做新時代基層的“答卷人”

 

編者按:身處新時代,青年應如何選擇,又應如何作為?在北大畢業生中,有這樣一個特殊群體,他們以“愛國、勵志、求真、力行”為指引,放棄優渥條件,毅然選擇到基層接受鍛煉,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揮灑青春、建功立業,這就是“北大選調生”。改革開放再出發之際,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在新聞網推出“建功新時代”專欄,邀請選調生代表以講故事的形式,談耕耘、論收獲,真實呈現北大人家國情懷的日常點滴。行者方緻遠,奮鬥路正長,希望通過榜樣的力量,為青年的人生規劃提供坐标參考。

 
 

本期故事講述者黃東波是2015屆博士畢業生,首批江西省面向beat365定向招錄選調生。他認為,“基層是選調生的新學校,鄉村田野即課堂,幹部群衆是老師,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基層工作期間,他挂點聯系烏石村,同村幹部共同推進農村清潔工程,打造生态文明示範村,該村2016年被評為全省“黨建+村容村貌整治”先進典型。

2017年黃東波回北大宣講江西選調政策

 

 

     黃東波,1982年7月出生,湖南汨羅人,畢業于beat365官方网站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學曆,2015年8月定向選調到江西省萍鄉市,現任萍鄉市委黨校副校長,挂職安源區委常委、副區長,曾任萍鄉市委辦公室主任科員,挂職安源區青山鎮黨委副書記。

1598公裡,三年零八個月,我與北大的距離似乎比想象中的要遠,卻又近在咫尺。回想當初的決定,除了北大學子的家國情懷,也有馬克思哲學的思想影響。“哲學家們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我自認缺少學術慧根,相比于在概念王國裡從事抽象批判來尋得方法“解釋世界”,我更願意選擇走向城鎮鄉野,投身社會實踐,讀“無字書”、進“百家門”、行“萬裡路”,參與“改變世界”。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基層挂職鍛煉,如同一場考試,有熟悉實情的“基礎題”,有如信訪拆遷的“高難題”,有是否擔當的“選擇題”,也有政策反思的“辨析題”,有打造特色的“加分題”,也有紀律規矩的“必答題”。伴随《燕園情》的陣陣歌聲,我依依不舍地告别美麗燕園,奔赴基層參加下一場“考試”。

 

 
小山村裡“大題目”
 

初來鄉鎮,也擔心會不會過得太安逸,會不會被幹部群衆所接受,能不能有機會發揮作用,能不能參與改變“身邊世界”。後來的經曆告訴我,鄉鎮确實是磨練人的好地方,是幹事創業和實現價值的好舞台。

我挂職的青山鎮曾是有名的煤炭和水泥重鎮,然而,近年來許多工礦企業關停倒閉,帶來諸多矛盾問題,使其成為安源區既有财稅壓力、又有穩定壓力的鄉鎮。習近平總書記反複強調“問題導向”,問題是實踐的起點、創新的起點。來青山後,我通過走訪、接訪、座談等各種形式,特别是利用挂點烏石村的機會,認真觀察基層的信訪穩定、轉型發展和民生建設等問題。在掌握基本情況後,我選擇環境整治為突破口,跟領導主動請纓,到烏石村做試點。

 
 

青山鎮烏石印象生态園

 

 

烏石曾是環境污染的重災區,幾年前村民因水泥廠污染集體上訪,異地搬遷了一個組。在了解群衆有改善環境的強烈意願後,我同村幹部聯手推進農村清潔工程,走訪各組組長和戶長,廣泛聽取意見建議;發動黨員幹部帶頭參與,争取村民廣泛支持;借鑒好的經驗做法,制定工作方案細則。“事非經過不知難”,少數群衆認為搞形式,不肯簽字參與,我同村書記登門耐心解釋,白天不在就晚上,一次不行就兩次,很快使群衆參與率達到98%以上。

之後,我們購買垃圾清運車、聘請保潔員、配發垃圾桶,全面清理垃圾死角後實施分類收集;開展“小手拉大手”、“星級農家小屋”評選、“積分卡兌換獎品”等活動,工作忙碌而充實。記得村裡有次迎接觀摩,我先是頂着驕陽,之後碰上暴雨,檢查所有工作到位後急忙趕回宿舍換衣服,還要準備當講解員,當晚在工作感受中講“半身汗水半身雨”。通過共同努力,烏石村成為安源區第一個取消垃圾池的秀美鄉村;2016年5月,全區農業工作推進會在青山鎮召開,烏石村成為學習标杆;2016年10月,作為江西省的“黨建+村容村貌整治”先進典型接受了省觀摩團考察,從而徹底甩掉了“灰姑娘”的帽子。

鄉村建設既要環境美,還要産業旺、文化興。我同村幹部籌措資金,整修村中道路,建設文化廣場,添置器材設施,方便群衆生活休閑。加快流轉閑置的田地和荒地,成立專業合作社,推動特色種養,打造現代農業;設立扶貧工作室,聯系産業基地安排用工,積極幫助村民增收。據統計,僅苗木基地一年就給村民發放工資40餘萬元,火龍果基地被省人社廳挂牌為“就業扶貧示範點”。結合家族祠堂、族譜家規等鄉土元素,打造好家風傳承示範點,讓身邊榜樣來感染和影響身邊人。

 

烏石火龍果基地

 

 
環保就是“打硬仗”
 

2018年1月,我被組織安排到安源區政府挂職副區長,接手環保工作,可說是“受命于危難之際”。2017年萍鄉城區空氣質量全省墊底,2018年初萍水河水質惡化被生态環境部點名通報,7月又将迎來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的大考,随時有“考試不及格”被問責的風險。

“既來之,則安之。”作為北大選調生,就該自覺擔負起責任,在關鍵時刻接受考驗,在工作磨煉中提升服務本領。我迅速鑽研環保業務,緊盯問題,與同事們一道細化解決措施,認真落實上級部署要求,深入化解環保投訴,奮力推進藍天碧水保衛戰。

記得親自指揮打的第一仗是道路揚塵問題。當時建築工地管理松散,車輛帶泥上路和渣土灑落造成大量揚塵污染,不僅直接拉高空氣指數,而且危害群衆健康。我召集相關職能部門和建築企業到工地開現場會,組建聯合執法小組,壓實責任,抱着首戰必勝的決心,連續一周每天不定時、不定路線、不定次數到現場督查,發現一起處理一起,很快就遏制住了揚塵問題。

黃東波到建築工地現場督導

 
 
 

環保既要迎考“治标”,又要立足長遠“治本”。我們聘請專業公司編制全流域治理方案,督促鎮街加快污水收集管網建設,推進鄉村污水處理站建設,切實提升水環境質量。攻堅期間爺爺病危,連續幾天高強度工作的我火速趕回湖南老家。短短兩小時的陪伴,我強忍淚水,不願家人徒增傷感。“我将無我,不負人民。”習近平總書記的無我境界讓我感觸頗深,盡管有再多不舍,我還是選擇了重返環保戰場,與大家并肩作戰。

使命因擔當而光榮,履職因有為而精彩。安源區上下齊心,順利迎接了“回頭看”的大考。環保路上,我見證了萍鄉這座江南煤都資源枯竭後“浴火重生”轉型發展為全國海綿示範城市。基層路上,我體會到最能打動人的往往就是那一樁樁一件件的平凡小事。

萍鄉安源海綿會客廳

 
選調生的“三字經”
 

在基層工作近4年,最後想分享下選調體會。“選調生”三個字很有意味,拆開分析能發現一些選調之道:擔當實幹、研究思考和實現價值。

“選”字,側重于實幹層面,部首是“走之旁”,有行走、行動的意思;一個“先”字,既有表強調的“首先”之義,又有表帶頭的“先行”之義。選調生重在擔當實幹,既要能“搖筆頭”,又要能“搬磚頭”,親力親為,善作善成,為理想信念打通現實通道。

“調”字,側重于思考層面,部首是“言字旁”,有言說、交流的意思,引申開來,有思考之意;一個“周”字,既有表時間維度的“周期”,也有表空間維度的“周圍”。選調生貴在研究思考,既要能“接天線”,又要能“接地氣”,虛心好學,刻苦鑽研,“既搞得定現在,又看得清未來”。

“生”字,側重于價值層面,拆開來看是“牛”和“一”,形象說是牛腳踏實地。常言道,生命價值在于奮鬥,人生意義在于奉獻。很巧,人們常用牛來做比喻,踏實苦幹“老黃牛”,俯首甘為“孺子牛”。選調生樂在實現價值,愛崗敬業、感恩奮進、樂于奉獻,書寫人生的精彩華章!

2015年畢業之際,正逢紀念新文化運動100周年,記得多位老師殷殷寄語:從100年前北大最早的那批馬克思主義者身上,我們能夠學習什麼,應該傳承什麼,對未來還可以希望什麼?大哉問也!隻有把自己生命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把自身價值與社會價值内在統一,把自我發展與時代要求有機結合,才能給出無愧于北大人的現實回答。

 

圖文來源:beat365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beat365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