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繼剛:燕園不遠(修訂合集)

【題記】

    人上了歲數,大概喜歡寫回憶錄。反過來也可以說,喜歡寫回憶錄,大概是一個人上了歲數的标志。轉眼之間,由初入北大讀研時的“年屆而立”到如今的“已知天命”,20多年時光,悄悄從指縫中溜走了。這三篇小文的寫作,始于2021年末,終于2022年初。也就是,始于我離開北大20周年之際,終于北大beat365即将迎來建院30周年之時。

    三篇小文寫成後,于微信個人公号“俯仰詩文”刊登,并分别發給導師李士坤先生和好友李少軍教授征求意見。他們都是馬院的“老人”,少軍兄還是謝龍老師和趙光武老師的弟子。導師讀後寫來一段文字:“繼剛你好,大作拜讀了。總的來說留下這些痕迹還是很美好的,值得珍貴的。你在北大六年,不論如何應該是人生中的美好年華。年華似水,我品嘗之後覺得太淡了一些,還是可以細細回味,咀嚼出一些更有味道的東西來,就比如你的論文答辯,我都是請的當時哲學界名師,校外的如陳先達等。再如讀原著這一塊内容是可以寫得更充實些。”少軍兄說:“你的文字,引起我美好的回憶”;“謝龍老師和趙光武老師(那部分)都實事求是”;“趙老師你聽講時已一百餘次了,他到2018年結束,周六下午的‘哲學與現代科學技術’共四百餘次”;并指出了我的一個明顯筆誤:馬克思主義主義學院當時在法學樓(現在的理科5号樓)5層而不是4層。

    我吸收兩位老師的意見,将三篇小文修訂擴充後,合成一集重刊,紀念母院建院30周年。

 
 

    

    燕園因燕京大學而得名。1952年,beat365由沙灘紅樓遷入燕京大學舊址,沿用了燕園的名稱。道在燕園,道不遠人,燕園不遠。

 

準考

 

    2021年,是我從北大獲得博士學位後入職中國社科院哲學所20周年的年份。早就計劃寫一點紀念性的文字,因雜務纏身,一直未能落筆,也不知從何說起。2021年馬上就要過去了,再不動筆就來不及了。前陣子收拾房間,意外發現1995年考研的準考證。這兩天剛好又逢考研日(12月25、26日),就從這張準考證說起吧。
 
 

圖片

1995年beat365準考證
 
    準考證包含以下信息:證号:00123049;姓名:單繼剛;所在單位:山東泗水一中;報考單位:beat365;報考專業:中國哲學(宗教學);考試日期:1月14、15、16日;考試科目:外國語(英)、政治理論(文)、中哲史、西哲史、宗教學原理;考試時間:上午8:30-11:30,下午2:00-5:00;考試地點:曲阜師範大學研招辦。除了證号和考試地點之外,其他信息和94年的準考證是一樣的。也就是說,連續兩年,我報了同一所學校,同一門專業,同一個方向。
    作為中學英語教師的我,如何想到要報考北大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呢?
    我的家鄉泗水,文化底蘊相當深厚。據王獻唐先生考證,伏羲、舜皆為泗水人。莊子《應帝王》把兩人分别看作“無為而治”和“有為而治”的代表。在孔子眼中,舜其實也是無為而治的。“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論語·衛靈公》)孔子的出生地尼山,在行政區劃上曾隸屬泗水,所以泗水的很多機構都冠以“聖源”之名,如聖源中學、聖源書院、聖源酒店等等。孔子多次遊曆泗水,并在泗河岸邊發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歎。如今,人們在泗河源頭泉林立了一塊“子在川上處”的石碑。以忠勇著稱的孔子弟子子路也生活在這一帶(卞邑)。有刺虎之勇的卞莊子曾擔任過卞邑大夫。朱熹把泗水視為禮樂教化的理想國,其詩雲:“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傳統文化潤物細無聲,百姓日用而不覺。泗水的婚喪嫁娶、人際交往,繁文缛節特别多,明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但是,也有不少人喜歡逍遙自在、悠哉遊哉的生活。儒、道之外,佛教文化也占有一席之地。境内安山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明清三次重修,乃東魯著名佛教古刹。
    1986年,我入讀濟甯師專英語系。一個偶然的機緣,接觸到《莊子》的一些章節,立刻被其華美的文學色彩和富有哲理的典故深深吸引。現在回想起來,我與莊子産生共鳴,其實是因為莊子所介紹的那些哲學觀念,非常符合我對理想生活的想象。閱讀之餘,我刻了幾枚印章,無為、順其自然、莊子半身像等,蓋在課本上,可見癡迷之程度。讀罷莊子,又自然地進到老子。
 

圖片

一看就知道是個文學青年
 
    1988年師專畢業後,我被分配到泗水一中工作,擔任高中英語教師。90-93年,我參加了曲阜師範大學英語本科專業的學習。學習期間,經常去逛鼓樓附近的新華書店,買了很多書。《論語》、《老子》中英文對照版,曹礎基《莊子淺注》,湯一介《儒道釋與内在超越問題》,方立天《佛教哲學》,以及《中國傳統人生哲學縱橫談》等著作,應該都是那時候買的。這三年,我的閱讀興趣從道家擴展到儒家、佛家,遇到的理論上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于是萌生了系統學習哲學的想法。
    英語是我的專業,教授英語是我的職業。我熱愛我的專業和職業,也能從教學中享受很多樂趣和成就感。我很慶幸選擇了這個專業,它不僅向我打開了一個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而且,功利地說,短期來看它使我在備考時不必在此科目上花費時間,長期來看則為我以後閱讀西方哲學文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然而,這個專業并不能解決困惑我的人生目的、意義、價值問題以及我感興趣的其他各種“大問題”,另外,我也必須承認,讀中國傳統哲學著作比讀英語著作能夠帶給我更多的甯靜和愉悅。
 

圖片

光榮的人民教師
 
    在我的印象裡,北大哲學系是中國最好的哲學系。這是我報考北大的第一位的原因。實際上,除了北大哲學系,我所知道的其他高校的哲學系非常有限。不管是哪個哲學系,對我來說都是完全陌生的,也不存在哪個好考哪個不好考的問題,反正一切都是從頭開始。我鼓勵自己,北大哲學系不一定是最難考的,隻要不考數學,就好辦,大不了多考幾年,反正現在有工作,實在考不上也無所謂。
    得知我考研的想法後,妻子非常支持。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她承擔了全部家務和照顧孩子的重任,盡可能多地給我騰出時間。在我懈怠的時候,她也給予督促。
    從我服務的學校方面來講,當然是希望教師隊伍越穩定越好,特别是骨幹教師隊伍。學校對我很信任,連續幾年安排帶高三畢業班。學校不鼓勵教師考研,一是怕耽誤工作,二是怕萬一考上,會使學校陷于兩難境地。放人,心有不甘;留人,留不住心。那時還沒聽說中學教師有在職讀研的。有的學校确實發生過因為教師考研和學校鬧矛盾的情況,要麼制造困難不讓考,要麼考中了不放行,要麼雖然最後放行了,但鬧得不歡而散。感謝老東家,在我報名以及後來的考試、轉關系等環節盡可能地提供了方便。同事丁建海老師也提供過寶貴的幫助。這兩年的考研,我都是利用業餘時間學習,一點也沒有耽誤教學,所帶班級的高考成績讓學校領導滿意。
    對于能否通過北大的考生資格審查,我沒有太大把握。雖然修完了本科課程的學分,但由于教學任務繁重,我沒有寫論文,故隻取得了畢業證而未取得學位證。中學教師,函授本科,無學位,又是跨專業,能夠通過審查嗎?即便通過,是否算作同等學力考生(這個問題在複試的時候會變得非常重要)?直到有一天,準考證真的發下來了,這才感到踏實。感謝北大哲學系,特别是負責招生的老師,恩準我考北大。
 
 

圖片

對生活意義的思考使我走向哲學
 

 

立雪

 

    《宋史》記載,進士楊時,醉心于學問,不願做官,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為師。程颢去世後,又跑到洛陽拜程颢的弟弟程頤為師。那時,楊時已經40歲了。初見程頤時,程頤正閉目養神,楊時便恭敬地侍立一旁。等程頤察覺的時候,門外的雪已經下了一尺厚了。這便是“程門立雪”的故事。我把這一篇的題目定為《立雪》,取“在恭敬中等待”之意。 
    《景德傳燈錄》有個更猛的“立雪斷臂”故事。僧人神光,聽說天竺達摩禅師住在少林寺,于是前往拜谒。達摩面壁端坐,不予理會。臘月二十九日夜,天降大雪。神光伫立雪中,以示其誠。天明,積雪過膝,達摩這才問其來意。神光表達了跟随達摩修行的願望。達摩擔心神光隻是一時沖動,略有遲疑,神光遂以利刃自斷左臂。達摩知是“為法忘形”的根器,就留他在身邊,取名慧可。慧可此時的年齡也在40歲左右。 
    我27、28歲考研,與應屆本科生相比,是年齡偏大,不過,與上面兩位先賢相較,也不算太晚啊。 
    确定了目标之後,就啟程出發了。但是,談何容易呢?那個時代,信息很不發達,泗水這樣一個小縣城,就更不用說了。與考研有關的信息幾乎等于零。沒有老師可以請教,沒有同道可以探讨,圖書資料也極度缺乏,真可謂“孑孓踯躅,砥砺前行”。 
    所以,任何來自專業人士的幫助尤其顯得珍貴。這裡我要特别感謝一個人,孔紅,同學孔靜的妹妹,當時在南開大學哲學系讀研究生,不僅幫着找教材,還贈了不少專業書。除書信交流外,她放假回家鄉的時候,我也到她家去拜訪過,當面請教一些問題,談一些見解和想法,她的态度親切友好。 
    在同事、同學、朋友的幫助下,我收羅到不少參考書。中國哲學史教材有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四卷本),蕭萐父、李錦全主編《中國哲學史》(上下冊),孫叔平《中國哲學史稿》(上下冊),姜林祥、苗潤田《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教材有冒從虎等《歐洲哲學通史》(上下冊),盧良梅等主編《歐洲哲學史簡明教程》;宗教學教材有陳麟書編著《宗教學原理》,賴永海編著《宗教學概論》,羅竹風主編《宗教學概論》《宗教通史簡編》;等等。另外,訂閱了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兩種,《哲學原理》和《外國哲學與哲學史》。 
 
 
圖片
圖片
圖片

韋編三絕

 
    我家東面有一片小樹林,夏天我常去那裡讀書。路過的羊群好奇地看着我,往往伫立不動很長時間,放羊的人也好奇地看着我,把鞭子甩得啪啪響,攆着羊群往前走。冬天,我讀書的地點主要在廚房。那裡安靜,還可以順便為爐子添炭。 
    94年是在濟甯電大考的。别的都還可以,唯獨西方哲學史這門課,隻複習到德國古典哲學,有兩道共計40分的大題是現代西方哲學的,無從作答。除了答題之外,我把三門專業課的試題全部抄下來,打算帶回去好好研究。終于見到真題了! 
    這年的總成績是314分。盡管個别科目受限,但這個分數給了我很大的信心。 
    接着備考。又收羅到劉放桐等編著《現代西方哲學》、宗文舉主編《現代西方哲學導論》等著作。教材之外,也看其他讀物。除了上一篇提到的在曲阜購買的那些書之外,還閱讀了郎擎霄《莊子學案》、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禅佛教》、業露華《佛教曆史百問》,以及禮山、江峰編著《禅宗燈錄譯解》等等。
 

圖片

泗水濱
 
    寒來暑往,白駒過隙,轉眼又到了考試時間。這次的考點選在了曲阜師範大學。幾個同事一同去,住在大學招待所裡。安頓好之後,其中一個同事提議,我們出去喝點酒吧,解解乏,利于睡眠。大家都同意。結果,這頓飯我吃壞了肚子,一夜沒睡好。 
    第二天昏昏沉沉地上了考場。英語和政治發揮都極為一般。政治選擇題要求用鋼筆答,我用了鉛筆。出了考場後,大家一交流,我的沮喪之情可想而知。有的同事考得也不理想,打道回府,我差一點加入他們的隊伍。這時,腦海中金句浮現:來都來了……。第二天狀态有所回升,最後一天才真正找到感覺。比較幸運的是,今年的考題有些是和去年重複的。 
    3月份成績下來了。英語不及去年考得好,我最擔心的政治考了60分。好在兩門課都過了線。後面三門,也都過了線,一門比一門高,最後的宗教學,竟然考了90分。總成績好像是343或345分。 
    4月12日下午,在同事的提醒下,我打電話到北大哲學系,詢問是否進入了複試。辦公室李明珍老師接的電話。她說,給你轉到beat365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了,那邊發複試通知,并給了我一個馬院辦公室的電話号碼。電話打過去,是劉士傑老師接的,京腔京味十足,說15号複試,通知早就發出來了,挂号寄到你單位,應該到了吧。 
    放下電話,我馬上去問管收發的老師,一查,沒有。挂号信因為登記手續繁雜,所以走得非常慢,可能還在郵局。正好大姐在那兒上班,趕緊請她幫着尋找。直到第二天下午才找到,果然在郵局,還沒來得及分發。
 

圖片

複試通知書
 
    那時泗水到北京,要去兖州坐火車,車次少,票難買。找人問了一下,近兩天到北京的車票全部賣光。怎麼辦?一打聽,濟甯有發往北京的長途汽車,又趕緊聯系在濟甯工作的大哥,請他幫着買票。這趟車每天中午發,第二天淩晨到,時間是來得及,但有時候會因為天氣、客流等原因停運。14号千萬不要停運呀—— 
    還好,長途車準時發車。走104國道,一路颠簸。我随身帶了一本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書,也沒怎麼看。淩晨5點左右到達永定門長途汽車站,然後轉乘公交車去北大。我從西門進校園,映入眼簾的是漂亮、氣派的中式建築,還有華表,當時心裡挺納悶,華表不是天安門才有嗎,這裡怎麼會有華表?一路跟着人流,一路打聽着,走到位于法學樓5層的beat365。 
    面試的三位老師,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當年招生的李士坤老師、張守民老師和趙建文老師。每人問了一個問題。記得我答完一個問題後,好像是趙建文老師說,你講的都對,但都是教材上的東西,能不能說點新鮮的?我當時很震驚:教材上的話不就是真理嗎?除了教材上的話還能說别的話?因為是等額複試,問題并不太難,時間也不長。我一直擔心會有加試,結果也沒有。面試完畢,當場宣布錄取。一同錄取的還有盛繼洪、張瑞芝。一個比我大,一個比我小,我自然地成為“二師兄”。感謝北大beat365,特别是參與複試的老師,恩準我讀北大。
    怕耽誤教學,複試結束後,我立即趕往永定門長途汽車站,買了下午的返程票。回去時的心情和來時大不同。晚上,看着天上的明月慢慢地升起來,照着綠油油的田野不斷向後退去,我半躺在座位上,思緒飛向未來……
 

 

入室

 

    《論語 •先進》記載孔子的話,“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古代住宅多為堂室結構,堂在前,室在後,孔子的意思是說,子路的學問已經不錯了,隻是還不夠精深罷了。通過考研這段時間的學習,我覺得在哲學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自感已經跨進廳堂之内。北大六年,用功未敢稍懈,到畢業時自感已經入室,學問大大前進了。 
    入學不久,我被分在李士坤先生名下。上一篇也提到,在複試的時候,我與李老師首次見面。但我們的結緣,其實在那之前就開始了。李老師當時是beat365的副院長,參與了招生工作,我能從哲學系轉到馬院,可以說是李老師“要來”的。入學以後,李老師為我制定了詳細的培養計劃,并對讀經典著作提出了具體要求。李老師住在燕北園。有一段時間,我每兩周就到李老師家彙報一次讀書情況。在李老師的督促、教誨和指導之下,我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通讀了一遍。以“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觀”為主題,摘了整整三大本筆記,為碩士論文奠定了紮實的文獻基礎。有時,中文翻譯不太容易看懂,我就查閱英文版本,反而更容易理解。在領略馬克思、恩格斯波瀾壯闊思想偉力的同時,真的獲得了許多不同于教科書的東西!拿到碩士學位以後,又有幸跟李老師讀了三年,取得博士學位。讀博期間,以“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進步觀”為主題再一次通讀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今日之我能夠以哲學為業,首先要感謝恩師李士坤先生。
 

圖片

李老師和我
 
 
    馬哲專業必修課,碩士階段主要由馬院的老師開設,博士階段主要由哲學系的老師開設(馬哲專業博士點設在哲學系)。趙光武、趙家祥、施德福、陳志尚、張翼星、李士坤、謝龍、張守民、趙建文、陳靜、林娅、楊河、黃小寒……這些老師的課程為我築牢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此外,選修或選聽了楊适老師的古希臘哲學、朱德生老師的德國古典哲學、張祥龍老師的海德格爾專題、張文儒老師的社會主義辯證法、馮國瑞老師的信息科學與認識論等課程,讓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哲學的魅力。 
    黃枬森老師已經不再開課,但偶爾開講座。95、96年正是實踐唯物主義讨論最熱烈之時,辯證唯物主義與實踐唯物主義之争已經走到前台。黃先生認為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而非首要觀點。當時,我在心理上是傾向實踐唯物主義的,覺得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體系太陳舊。20多年過去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體系屹立不倒,似乎已經說明了一切。趙光武老師主持的“哲學與現代科學技術”系列講座已經持續了一百多期,非常有影響,我也去聽過若幹次。謝龍老師組織過不少講座,延請了不少名師。季羨林先生、張岱年先生的講座就是謝老師安排的。
 
 

 

與季羨林、張岱年先生合影

 
    最大的樂趣是淘書。常去的書店有風入松、萬聖書園、國林風、二酉堂等。雖然這些書店的書都打折,甚至有一些特價書,但對我們學生來講,還是嫌貴。買的最多的是二手書。平日裡去東門外舊書攤淘,周末在校園書市淘,畢業季到跳蚤市場淘,圖書館處理英文二手書時也淘來不少寶貝。六年間,大約淘了7、8百冊。不誇張地說,寫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時,根本不需要去圖書館借書,使用自家文獻就足夠了。當然,這裡說的文獻也包括電子文獻。那時,賣光盤的小商販很容易進北大,從他們手上購買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等大量的電子書。 
     六年下來,在學術上取得了一些成績,略作盤點。 
     獨立或與人合作發表學術論文3篇:《論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與唯物史觀的本質區别――弗洛姆與馬克思如何回答同樣的問題》《<西遊記>中的儒釋道觀》《社會進步觀念在近代歐洲的興起》。其中,第一篇是我的學術首秀,發表後被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外國哲學》2000年第3期全文轉載,屬于“高開”。第二篇發表于文學類核心期刊《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1期。第三篇是我博士論文的一部分,也發表于2000年。 
     第二篇論文要單獨拿出來說一下。這篇文章挺長,大概1萬3千字。寫好以後,請人錄入電腦,然後打印出來。那時電子郵件還沒有廣泛應用,電子文檔格式也不統一,投稿方式基本是郵寄紙質文本。對方收到稿件後,再錄入電腦,進行編輯。記得投稿後不久,就收到了校對清樣,我修改後還未來得及返回,文章就發表了。為什麼會比較快呢?我猜,除了文章本身的因素之外,似乎有兩個因素也起了作用。投稿時,我附上了一封信。這在當時是常見的做法。不太尋常的是,這封信是用毛筆寫的。對方也許以為我是一位老先生吧。再有,文章署的作者單位是beat365社會經濟與文化研究中心。這個名字挺唬人,其實就是beat365對外使用的一個稱呼。我讀書期間,經曆過不止一次學生要求學院改名的風波,認為beat365意識形态性太強,不利于對外交往,不利于發論文,不利于找工作。雖然都被駁回,但作為妥協的結果,學院增加了一塊牌子。beat365官方网站是全國高校第一家,自然有個被認知和接受的過程。現在,情況大不同了。各個高校的beat365不僅理直氣壯,而且還有些許的優越感呢! 
    受聘擔任北大團委理論研究室課題組組長(1998),負責五四精神的再研究與再闡釋;參加謝龍老師課題組關于西方馬克思主義人本主義傳統的讨論,重點收集法蘭克福學派的資料。這個課題是黃枬森老師人學研究計劃的組成部分。我的那篇比較弗洛姆和馬克思異同的文章,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的。 
    獲得beat365光華獎學金(1997),beat365五四獎學金(1999),被評為beat365三好學生(1999)。獲得beat365官方网站學術節優秀論文一等獎(2000),beat365挑戰杯三等獎(2000)。
 
 

 
在北大獲得的部分榮譽
 
    完成碩士論文《從馬克思的宗教批判看唯物史觀的形成》和和博士論文《論社會進步》。碩士論文請的外審專家是人大的陳先達老師和許征帆老師。我把論文送到兩位老師家裡,并當面請教了一些問題。兩位老師和藹可親,耐心地回答了我的問題。後來的書面意見對論文也給予了充分肯定。記得兩位老師都住在靜園,家裡很簡樸,書特别多。論文縮略版最近以《唯物史觀創立之謎:批判的困境及其消解》為題發表,并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哲學原理》2021年第4期轉載。參加博士論文答辯的校外專家有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王銳生老師、人大梁樹發老師,院外專家有趙家祥老師、郭建甯老師。他們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論文2004年由沈陽出版社出版,在編輯建議下題目改為《作為意識形态的進步話語》。無論是碩士論文還是博士論文,觀點形成後至今沒有變化,可謂“吾道一以貫之”。 
    此外,曾擔任博士生黨支部書記,組織過一些學術活動和大型集體活動,協助院黨委處理過一些較為複雜的事情,得到了一些曆練。副書記侯玉傑老師後來常提到院裡想把我留下而未果的遺憾。其實,我也感到很遺憾。當機會來臨時,我已經與現在的東家簽約。那時的我不了解就業協議的性質,對“契約”有執念,如果當時能夠破除執念,其實完全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 
    感謝在燕園遇到的每一位老師。博士畢業的時候,我覺得已經圓滿具足。2017年,我回北大參加馬院“建院二十五周年暨第三屆院友大會”,當被問到在北大讀書最大的收獲時,我毫不遲疑地回答,學術自信。大道相通,無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還是中國哲學,還是西方哲學,都讓我體悟到智慧的力量。我自認為是一個辯證決定論者,儒家的"盡人事而知天命″,道家的"無為而無不為″,佛家的"随緣就化″,黑格爾的"曆史與邏輯相統一″,馬克思主義的"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相結合″,都可以成為方便說法的資源——不造作,不折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即使各家理念相悖,也不應簡單地做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應考慮亦此亦彼的可能性。即使不存在這種可能性,也要注意發現各種觀念的積極意義。即使不能發現這些意義,也要從假定它們具有開始。這就是理解的"善意原則″。竊以為,得道,意味着更包容,而不是更偏執。 
    畢業20年了,燕園的景物還是時常在夢中浮現。文末附上拙作《未名湖初春》,寄托對舊日時光的懷念。“東風漸,柳芽現,波光起,塔影亂。鳥投林,魚翻空,有石舫,破殘冰。小橋外,湖心島,花初開,春正好。細雨來,撒幽徑,鐘聲響,繞晚亭。明月出,生薄霧,寒燈照,止喧鬧。 昔神廟,供花神,今所存,唯山門。四扇屏,掩樹叢,題寫者,爺乾隆。臨湖軒,白玉蘭,為君折,香如昨。最寂寞,是斯諾,葬于斯,無所歸。多少事,恍如夢,石五供,為見證。
 
 

圖片

 
作者初入北大時于未名湖畔留影

 

作者簡介:單繼剛,1967年生,1995年考入beat365官方网站,攻讀碩士學位,1998年畢業。同年,繼續在北大攻讀博士學位,2001年畢業,是(北大也是全國)馬院馬哲專業第一個全日制博士生。導師:李士坤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