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融入泥土香——哲學博士黃東波參加鄉村建設記事

精瘦、高挑的身材,顯得幹練而朝氣蓬勃;舉手投足之間,還是那樣斯文和氣;與之言談,更透露出思辨的靈氣。但從他的衣着打扮,從他腳上皮鞋上的泥土與灰塵,卻感到了這位鄉鎮挂職幹部身上的縷縷泥土馨香。

 

這是記者初見黃東波博士留下的第一印象。其時,他正在安源區青山鎮烏石村的火龍果基地調研,向施肥的工人了解情況。

 

黃東波是湖南汨羅人。2015年9月,他從beat365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博士畢業,作為一名選調生,辭别家人來到萍鄉市安源區青山鎮挂職黨委副書記,同時在該鎮烏石村駐點。

“從哲學博士到鄉鎮幹部,落差還是挺大的,去到烏石村之前,我都一直很忐忑,因為以前從來沒有基層的工作經曆,也很迷茫,不過當時還是有一個念頭,就是放低自己,把自己當小學生吧,重新開始。”采訪中,黃東波告訴記者說。兩年的基層曆練,他把書香與泥土的馨香融合在一起,實現了“華麗轉身”。

 

身先士卒推進環境整治

走在青山鎮烏石村,腳下是平坦的柏油路面;道路兩邊,垃圾桶擺放有序,不時有身着黃馬褂的清潔工人在村頭巷尾打掃衛生,村裡人相見也友好問候,整個村子顯得幹淨、整潔、文明、向上。

然而,過去的烏石村,髒亂差是出了名的。這個全鎮最小的村子,幾年前就因為環境污染嚴重而異地搬遷走了一個組的村民。“太差了,路上都是泥巴,到處是垃圾,以前在村裡走,我都覺得能聞到那垃圾的臭味。”村民楊水清告訴記者說。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黃東波一到鎮裡,就撲下身子深入開展調查研究。連着在烏石村轉了幾天,聽了不少村民對環境的抱怨,他覺得自己的工作方向漸漸清晰起來——同村幹部共同開展農村清潔工程,為村民辦點實事。

村主任劉金泉說:“黃書記一到我們村裡,就說這樣的環境得改,還要我們村黨員幹部帶頭,把衛生搞好。我們聽了,都很高興。”

但是,怎麼改?從哪裡開始改?在廣泛調研和集思廣益的基礎上,黃東波借鑒外地的經驗做法,晝夜加班設計了一套完整的《烏石村“農村清潔工程”實施方案和具體細則》,得到村委會一班人的一緻叫好。就這樣,烏石村的村容村貌整治拉開了序幕。

起初,有些村民不願意配合,黃東波就帶着村委會一班人和黨員挨家挨戶去做工作。有些農戶因亂搭亂建要被拆除,垃圾清運要收點保潔費,或覺得是搞形式的“一陣風”,總是避而不見,黃東波吃了不少“閉門羹”。但他毫不氣餒,一次不行,就兩次;白天不行,就晚上再來……他還充分發揮專業優勢,跟群衆擺事實、講道理,耐心細緻做工作,使群衆簽字參與率很快達到98%以上。

做通了群衆的思想工作,烏石村上下開始了村容村貌整治:購買垃圾清運車、聘請保潔員、配發垃圾桶,全面清理衛生死角、實施垃圾上門回收、取消垃圾池、硬化入村道路……“清潔工程”建設如火如荼,黃東波身先士卒,同幹部群衆一起清水溝、撿垃圾、搬磚頭、整雜物……整天忙得不亦樂乎。

剛開始,有些村民以為是有領導要來視察,隻不過是搞運動,好不了幾天。後來,看到村裡的環境真的變好了,都幹淨了,而且一直在堅持,看到黃東波身先士卒地忙前忙後,特别是有一次為迎接考察團來觀摩,他先是頂着烈日打掃路面,之後冒着暴雨參加清理水溝,“半身汗水半身雨”,村民們深受感動,都積極投身到環境整治中來。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經過八個多月的共同努力,烏石村成了安源區的環境整治“标杆”,并被評為江西省2016年的“黨建+村容村貌整治”先進典型。

“黃書記駐村以後,兩年時間來,我們這裡發生了很大變化。原來我們這裡是污染很重的,每天晚上我們出去散步都不行。現在環境衛生好了,原來很小的路也全部打成了柏油馬路。我們都很高興!”村民楊水清激動地告訴記者說。

 

創新思路助力脫貧攻堅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國打響了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戰。如何創新方法,為青山鎮貧困戶做點實事,黃東波一直在苦苦思索。在多次到青山鎮衛生院調研的基礎上,終于找到了一個“發力點”——“黨建+健康扶貧”。

在鎮黨委書記楊樹的指導下,他同院長王宏立策劃實施了“黨建+健康扶貧”活動,以“扶貧工作隊包村、骨幹醫生包戶”為原則,針對全鎮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實施全覆蓋的精準幫扶;采取設立貧困戶專用的愛心床位,對貧困戶、低保戶住院費用全免等措施,實現了貧困戶看病基本不花錢,讓健康扶貧政策惠及全鎮困難群衆。

“我這次住院總費用4430元,醫保報銷、醫療救助還有醫院減免,我自己才花了18.4元,再也不用擔心看不起病住不起院了。”安源區青山鎮高枧村的康大爺高興地說。

青山鎮成立了由30名醫護人員組成的11個健康扶貧隊,每個醫療隊幫扶一個行政村,對貧困戶開展定期巡診、免費送醫送藥、定點援助等服務。在走訪過程中,将12名在家耗病的低保戶、五保戶接到了醫院。今年75歲的朱大爺家住青山鎮最偏遠的源頭村,在接受醫生上門檢查後,激動地說:“青山衛生院真是貼心,讓我們這些行動不方便的老人不出家門就能做檢查。”

青山鎮的“黨建+健康扶貧”創新惠民之舉,得到了新華網江西頻道報道,被多家新聞媒體轉載,并被安源區衛計委作為典型經驗在全區進行推廣。

為了将扶貧工作落在實處,黃東波還與烏石村幹部、駐村第一書記朱琪創新舉措建立了“扶貧攻堅議事室”。通過健全議事制度,整合低保、困難救助、慰問等資金,并聯系駐村企業(苗木、火龍果、葡萄等基地)安排用工,積極幫扶貧困戶和村民增收。據統計,僅苗木基地一年就給村民發放工資40餘萬元。2017年7月,烏石村的火龍果基地被江西省人社廳挂牌為“就業扶貧示範點”。

 

 

深耕細作挖掘青山故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鄉土文化是維系鄉村生活的情感紐帶,也是培育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資源。作為副書記,分管着宣傳和精神文明建設,在全鎮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責無旁貸。但單靠生硬的說教,必定是收效甚微。該如何入手?從何處入手?這是讓人頭痛的事。

為了發出青山好聲音,傳播青山正能量,為青山的發展凝心聚力。黃東波和黨委委員陳玲狠抓宣傳人才隊伍建設,開設業務骨幹培訓班;重點打造“樂活青山”微信公衆号,着力提高新聞稿件質量;積極聯系新華社、《江西日報》等媒體記者宣傳報道青山故事。同時,設計了“詩話青山”欄目,定期推送描寫“青山”的詩詞,着力塑造“青山,一個有詩的故鄉。”參與策劃了青山鎮承辦“詩韻安源”全國詩歌大賽,使安源、青山的美譽遠播神州大地。

2017年,黃東波積極幫助鎮紀委書記李曉強開展好家風宣傳活動,在烏石村打造廉潔齊家好家風傳承示範點,融入本土的家族祠堂、族譜家規等曆史元素。“對老百姓來說,越是土生土長的身邊人物,越是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黃東波對記者說。在調研的時候,黃東波發現青山鎮革命前輩高自立的後人堅定執着地甘守清貧,自強自立傳承紅色家風的感人事迹,于是積極參與高自立革命事迹發掘和“自立精神”宣傳,為制作高自立畫傳、打造“自立精神”黨課、制作中小學教學視頻、開展“贛西知名作家青山行”活動出謀劃策;通過廣泛宣傳,“自立精神”作為青山鎮的“紅色名片”,已經開始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活動也在鄉村裡落地生根,有聲有色。

 
 
 

結語

 
 

在辦公室,記者翻閱了他的工作筆記,發現每日都有詳細記載,其中還包括感悟與反思。“既要搞得定現在,也要看得清未來。”采訪中,黃東波說的最多的就是這樣一句話。

兩年基層磨練,初心依然不改。“作為東波同志的培養人,我看到了他的成長與進步,他的工作思路越來越清晰,工作方法越來越成熟,尤其難得的是,他在工作中保持了純樸務實的品質,期望他今後能夠把基層所得所悟和自身良好品質堅持下去。”采訪結束,青山鎮黨委書記楊樹綜合黃東波同志兩年來的工作表現,給予了高度評價。

 

選調生簡介

黃東波,男,漢族,1982年7月出生,湖南汨羅人,中共黨員,beat365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博士畢業,2015年江西省定向選調生,現任萍鄉市委黨校(市行政學院)副校長(副院長)、市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試用期一年),曾任萍鄉市委辦公室主任科員,挂職安源區青山鎮黨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