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觀照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國道路” ——beat365新思想集體備課研讨會(第5期)
2020年9月4日晚19:00,由beat365官方网站、高校思政課“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聯合舉辦的“beat365新思想集體備課研讨會”第五期“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觀照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國道路”以網絡視頻會議的方式如期進行。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長陳培永研究員擔任主持人。來自全國高校beat365的老師和同學330餘人,通過騰訊會議參加了本次備課研讨會。
(陳培永研究員主持本次會議)
(參會人員合影)
本期活動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秦宣教授、beat365官方网站孫代堯教授、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李志勇教授、西北師範大學beat365院長王宗禮教授擔任主講人,beat365官方网站王倩助理教授、北京體育大學beat365齊冰副教授、廣西師範大學beat365鐘慧容副教授擔任對話人。參會專家學者的觀點摘要如下:
秦宣 :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必須要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第一,要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曆史邏輯的研究,即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置于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科學社會主義170年、中國近代170年、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年、新中國成立70年、改革開放40年的曆史進程中去認識。要以曆史縱深的眼光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的結晶,不能割裂改革開放前三十年和後四十年的曆史。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放到五百年世界社會主義曆史進程中去認識,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世界社會主義曆史發展的結晶;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放到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傳承中去認識,說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科學社會主義。第二,要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邏輯的研究和教學,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要充分吸收國外馬克思主義和國外社會主義的研究成果,從而豐富教學資料,拓展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第三,要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邏輯探索。實踐是理論之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自于實踐,又反作用于實踐。通過縱向和橫向的雙向對比,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中的中國價值和世界價值。要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未來發展中的重大現實和實踐問題的研究,立足現實,面向未來。
孫代堯:教授本專題課程,應把握中國道路的學理性,體現思政課理論為本的要求,同時關注教授對象的理解程度,區别對待授課深度。有三個可供參考的重要問題。第一,中國道路的開辟和拓展。要從大曆史的視野來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符合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話語體系構建的鮮明特點;要充分闡釋習總書記十八大以來關于中國道路新的拓展的相關論述,包括續寫大文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成果,也是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等;要說明實現共産主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曆史的接力。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麼主義。要闡明習近平對于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概括,回答國内外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疑問,概括講習總書記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論述,明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邏輯同中國社會發展的曆史邏輯的辯證統一。第三,中國道路的價值。要闡釋中國道路的基本内涵,說明其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統一;要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超越了西方發展理論和現代化模式,即治理國家、國家現代化并不是隻有西方的模式,各國完全可以走自己的道路。
李志勇:科學社會主義的曆史可分三階段理解。第一段是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曆史階段,主要貢獻在于理論探索,包括理論論證兩個必然(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和人類社會必然走向人類聯合體,進而從批判資本主義出發為人類未來尋找出路。第二段是列甯、毛澤東所處的曆史階段,主要貢獻在于把馬克思恩格斯所論證的曆史必然性變成了現實,即找到了革命範式。在這一階段,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基礎,建立了國際關系基礎和基本民生基礎。第三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理論的發展是源于實踐的。這一時期面臨的主要實踐問題是,在與資本主義長期共存的前提下,如何發展完善社會主義。鄧小平時期的實踐問題是文革結束之後中國往哪裡去,相應的理論創新在于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麼樣建設社會主義;江澤民同志任總書記時期的重要實踐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應的理論創新在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胡錦濤同志任總書記時期要解決的實踐問題是如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主要理論貢獻是科學發展觀;十八大以來,中國進入新階段,從實踐上要回應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九大又進一步提出如何再用30年時間把我們國家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問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面對實現兩個百年奮鬥目标的實踐問題,在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問題上所作出的重大理論創新。
王宗禮: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置于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進程中,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何來、是什麼、有什麼意義、為什麼行這幾個方面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講授中國道路時,第一要講清楚什麼是中國道路,即中國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學理上辨明其他不準确的定義。第二要講清楚中國道路與相近概念(中國模式、中國經驗、中國方案等)的區别和聯系。如中國道路與中國模式,模式通常指可供複制推廣的經驗,多指經濟層面,而中國道路還涵蓋政治、社會、文化等諸多方面内涵。第三要講清楚中國道路的内涵。道路的内涵由四個要素組成:目标、價值、動力、保障。中國道路的保障是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中國道路的目标是現代化的目标、民族複興的目标和理想社會目标的重疊和交彙。其中,理想社會的目标,指的是趨向共産主義社會的目标,體現在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當前目标中。中國道路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國家、市場、社會三重動力驅動的道路,可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讓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當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同時,充分動員社會各個方面的力量。要說明中國道路與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和過去的蘇聯模式有本質性的區别,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關照之下來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道路。
王倩:有幾個問題請教各位老師。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道路是源與流的關系,希望進一步了解,如何把二者之間的相關性内涵要素向學生講透講清。在分析具體要素上,是應以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為出發點,還是以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照的現實問題為出發點?個人認為,在追溯與科學社會主義的源流時,應按照曆史邏輯、時間邏輯來揭示二者之間的遞進和發展。第二,應發揮“用學術講政治”的方法來挖掘經典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相關性,從而更好契合大一新生的理論素養。第三,要注重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兩個常見視角:一是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置于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發展曆程的視角,二是世界現代化的視角。應闡明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長期共存的條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在21世紀發揮引領作用,從而構建馬克思主義的現代化理論方案。
齊冰:在研究中國道路時,要關注對外闡述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國外學者對中國道路的觀點,有助于我們拓展理解中國道路的思路,進一步認識中國模式與其他模式的本質區别。道路是具有特殊性的,但又内含普遍性,在普遍性和特殊性中把握二者的張力。發展中國家希望從中國道路借鑒經驗,即找到普遍性。而不少國外學者對中國道路的理解是有誤解和偏差的,更多關注中國模式中的“中國特色”,而極少關注“社會主義”,甚至認為中國在實踐中背離了馬克思主義,這種觀點忽略了中國模式的普遍性與對社會主義的延續性。每個國家在國運上升期,都要發掘獨特經驗中的普遍性,中國也不例外。中國道路需要迫切解決價值内核,進一步研究中國價值的闡釋方式,準确說明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從而赢得世界大多數國家的信任。
鐘慧容:科學社會主義是對空想社會主義的曆史性超越,首先體現在科學社會主義實現了終極理想和階段道路的統一。道路是價值實現的具體階段性目标:馬克思本人關注過東方社會的發展道路;俄國十月革命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付諸實踐并開啟了對道路的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内在體現,也是圍繞“中國向何處去”的道路選擇問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第一次相結合的核心問題是關于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在社會主義制度确立之後,毛澤東同志把在新中國如何獨立自主地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問題提到了重要議事日程。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曆史征程開啟之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體現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新的曆史時期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是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問題的探究。在中國道路的問題上,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的第一位問題。
beat365官方网站秉持“理論為本、内容為王、問題導向、形式創新”的理念,舉辦了13期“beat365新思想集體備課研讨會”系列活動,助力全國高校馬院更好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更好做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專家學者照片來自網絡)
文字稿整理| 陳晴
撰稿| 陳晴
審稿| 陳培永 陳文旭 曲建英
排版| 瞿楊 陳藝文
海報| 魏琰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