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同中國經濟改革實踐結合彰顯充沛的理論創新活力

——訪beat365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聯合主任顧海良

本報記者 明海英

 

  我們要立足我國國情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深入研究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注重“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在創新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上下功夫,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中國共産黨曆來重視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習、研究、運用,特别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中國經濟改革新的實踐 結合起來,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書寫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篇章。

當前,面對經濟全球化複雜多變的深入發展,面對國内紛繁多樣的經濟現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承擔的時代課題更加突出、更加繁重。圍繞相關問題,記者采訪了beat365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聯合主任顧海良教授。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報》:請您簡要談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産生的背景。

顧海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誕生于19世紀40年代。當時,機器大生産和工廠制度已經成為資本主義典型的生産方 式,資本主義生産關系同生産力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傳統的自由放任市場經濟也在周期性經濟危機面前日漸敗落,社會階級關系和矛盾發生了新的變化。在這種曆 史背景下,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和法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總結了無産階級革命鬥争的曆史經驗,創立了包括馬克 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在内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時代發展的産物,也在時代發展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揭示了哪些主要的基本原理?

顧海良: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版序言中明确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 是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以及和它相适應的生産關系和交換關系。”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 濟學的理論觀點有很多,其中被稱作基本原理的,是指構成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體系的主要的、基本的理論和範疇,這是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集中表達。除 了關于政治經濟學對象和方法理論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的基本構件還包括經濟的社會形态理論、商品生産和商品交換理論、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 論、資本積累理論、資本循環與周轉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産理論、壟斷資本主義理論、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理論、未來社會經濟基本特征的理論,以及經濟落後國家社 會主義經濟建設理論、世界市場和國際經濟關系理論等。

《中國社會科學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誕生于19世紀40年代,為什麼今天還要強調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經典著作及其理論?

顧海良:在人類全部思想史上,沒有哪一種學說像馬克思主義這樣具有巨大的生命力。馬克思主義雖然誕生至今已經超過一個半世紀了,但仍然沒有過時。作為馬克思主義組成部分的政治經濟學同樣如此。

   現在我們強調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經典著作,特别是《資本論》《帝國主義論》等,是因為這些經典著作蘊含和集中體現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 本原理,是政治經濟學的本源和基礎。隻有原原本本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才能從根本上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才能從源頭上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 論體系的理解,才能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去分析和解決我們面臨的實際問題,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例如,被譽為工人階級“聖 經”的《資本論》,雖然是以19世紀初期至19世紀中葉的資本主義為背景的,但其中闡發的關于商品、勞動、價值、貨币、分配、生産、消費、流通等方面的原理,對今天我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仍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報》:我們黨曆來重視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習、研究、運用。請您談談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造性發展。

顧海良:中國共産黨通過将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經過數十年的革命鬥争,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并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指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經濟建設的理論依據。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在當代中國的運用中發生着兩個方面的重要變化:一是如何科學對待的問題,二是如何豐富發展的問題。在“科學對待”上,需 要解決“四個分清”問題,即分清哪些是必須長期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結合新的實際加以豐富發展的理論判斷,哪些是必須破除的對馬克思主義 的教條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須澄清的、附加在馬克思主義名下的錯誤觀點。

在“豐富發展”上,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理解的視域更為寬廣,特别是對 原來不為我們所熟知的馬克思、恩格斯的一系列重要經濟思想進行深入研究,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以新的理論滋養,彰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時代特 色。例如,在對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新的探索中,發掘了恩格斯關于“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 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理論的深刻内涵。我們還豐富了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關于“跨越卡夫丁峽谷”的思想。

 

開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哪些領域開拓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顧海良: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中國共産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我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黨在新民主主義時期創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對發展我國經濟提出了獨創性觀點,如提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理 論,提出統籌兼顧、注意綜合平衡,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農輕重協調發展等重要觀點。這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顯著成果。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确立以來,從“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到“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大程度更廣範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再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 好發揮政府作用”,不斷完善,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充沛的理論創新活力的彰顯。

   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産黨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我國經濟發展新實踐結合起來,不斷豐富和發展,提出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系 列重要理論。如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理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論,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關于樹立和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 共享的發展理念的理論,關于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态的理論,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關于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的理 論,關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論,關于用好國際國内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理論,等等。這些理論成果不僅有力地指導了我國經濟發 展實踐,而且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我國經濟發展進程波瀾壯闊、成就舉世矚目,蘊藏着理論創造的巨大動力、活力、潛 力。我們要立足我國國情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深入研究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注重“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在創新發展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上下功夫,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術語革命”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曾經提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術話語體系的建設和發展,突出體現在“術語革命”的形成及其影響上。請您談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術語革命”。

顧海良:用中國的理論研究和話語體系解讀中國實踐、中國道路,不斷概括出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的、開放融通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是中國學術界面臨的時代課題,也是提升文化自信的根本内涵。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學術話語體系,在漸次成熟的中國特色的“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中,形成了諸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經濟 體制改革、社會主義本質、“三個有利于”、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先富和共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有經濟、民營經濟、小康社會、經濟新常态、發展理念、對 外開放等屬于原創性的“術語革命”,還有更多的屬于批判繼承性的“術語革命”。

   以生産力理論為例,生産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石,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最基本的範疇。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産力,這 是馬克思主義曆來的觀點”,提出“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産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後來又提出“應該把解放生産力和發展生産力兩個 講全了”的思想。“講全”生産力,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矛盾運動基本原理的科學把握和運用。

   十八大以後,習近平同志提出“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産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對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的當代意義作出新的論斷。在推進生态文明建 設中,他提出“牢固樹立保護生态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态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理念”。在闡述新常态經濟中,他強調要“努力提高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提 高産業競争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實現我國社會生産力水平總體躍升”。“實現社會生産力水平總體躍升”,或“推動社會生産力水平整體躍升”,是對經 濟新常态辯證認識和全面謀劃的新概括。

從“講全”生産力到“社會生産力水平總體躍升”,刻畫了中國經濟改革實踐發展的基本脈絡,是對生産力範疇的“術語革命”。

 

辯證對待國外各種經濟學思潮

 

《中國社會科學報》:怎樣對待國外各種經濟學說和經濟思潮,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可回避的問題。對此,請談談您的觀點。

顧海良: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中,對于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異樣”、“異質”的經濟學理論和思潮,要采取交流、交融、交鋒的多種方式,既善于吸收和借鑒各種經濟學理論的精華,又善于摒棄和批判其糟粕。

當代國外各種經濟學和經濟思潮,在研究和探索資本主義經濟運行問題時,對其中諸如 市場對資源配置作用、市場調節和市場機制作用、市場失靈和宏觀經濟不穩定、對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的政府調節,以及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政策實施等方面,闡明 和積累了一些新的知識和學術觀點;在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金融等方面探索中,形成和提出了多方面的不乏有實際意義的知識和積極的理 論成果。就像馬克思當年所說的那樣,其中同樣有“對個别領域的較為深入的研究”、“有些新發現的領域”、“材料更豐富”的成就,同樣應該“看到任何真正的 進步和任何正确的新思想”,并“對他們作出善意的評價”。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政治經濟學發展的實際證明,對于國外的各種經濟學說,不應當妄 自菲薄,将其視為“信條”而頂禮膜拜,也不應當妄自尊大,将其說得一無是處。國外的有些經濟學說在研究和探索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運行問題時,闡明和積累了一 些新知識,得出了有實際意義的經驗和積極的理論成果。這些對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有借鑒意義的,也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的題中之義。對 于國外各種經濟學和經濟思潮中反映其代表的社會經濟關系和經濟制度本質的理論觀點,特别是對于像新自由主義這樣的壟斷資本主義意識形态的經濟思潮,絕對不 能“食洋不化”、照搬照抄,不能任其滋蔓,必須加以鑒别,明辨是非。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1115日第1088